天天看點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作者:盛世永昌

原标題:文獻摘要,2021年第5期 目錄與内容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文獻,2021年第5期

期刊和信件研究特刊

特刊介紹,馬忠文

關于英語和日記曆史資料價值的論證

-淺談《恩福唐詩》的造書過程 鄭小宇

摘要:英河是嘉慶、陶光時代的重臣,清朝中葉滿洲支部世界代表人物,《禹禹筆》和《有序山幹日記》是他的兩篇日記手稿。《餘瑜的論述》現藏于清華大學圖書館,記載為嘉慶七年(1802年)應霖,并由嘉慶皇帝木蘭秋玉陪同和敬拜東陵,《傅向安日記》現藏于國家圖書館,記載嘉慶十一年(1806年)英和内閣第一位彭甯到甘肅調查的一路走來。這兩部日記基于其原創性、主觀性和細緻的文學特點,具有激活清朝中期政治史、制度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重要曆史物質價值。将記錄的詩歌與《兒童詩歌》草稿、副本和镌刻副本的英文和詩集進行比較,了解各種版本的《兒童詩歌》的寫作過程也很有幫助。

關鍵詞:英文和《雨雨從筆下》《訂購山安日記》《恩福堂詩筆記》。

王新軒,王同居北京日記閱讀研究賈紅濤

内容摘要:王新軒、王同義父子在1860年至1862年間居住在北京,他的日記有三年的交往,讀完這一時期的日記,發現王璇父子日記在書寫規律、語言語氣、内容安排上存在多種相似的巧合,這可推測,他家日記的私密性是比較薄弱的特征。同時,王氏父子日記在同一事件的記錄中表現出時間的錯位,參考了其他曆史資料,揭示了王氏日記記錄的随機性和模糊性,偏離了日記風格的即時性特征。最後,通過在北京居住三年的日記的閱讀和整體把握,凸顯了《翁信日記》比《王通義日記》更豐富的價值蘊涵。

關鍵詞:王的心和讀日記一樣

成績單"安宜日記"收到信件和測試

——論日記書信集與文獻的價值 楊開

摘要:方啟石是晚清官僚、收藏家、詩人,他的手稿《安義日記》包含大量與中央政府官員、政所親屬同僚以及各種社會人員的通信,涵蓋了中法戰争史、晚清的生态和社會生活史, 等,具有獨特的曆史價值。私人日記中的通信材料在檢查的曆史中對文獻和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值得研究人員關注。

關鍵詞: 方義石 《安逸日記》 信件文學

徐勝宇先生與北京大師圖書館

- 以日記材料為中心的孫玉軒

摘要:20世紀20年代,徐勝宇先生在北京大師圖書館工作,但留下的文字記錄并不多。在他的同僚餘則軒的日記手稿中,有許勝宇先生在這一時期主持繪畫和跑來跑去的工作的書面記錄。為了保護好書收藏和"四館藏書",為了擴大網站規模,為了應對"國家北京大師圖書館"風暴和衆多圖書館工作,徐森宇克服了許多困難,做自己的事情,盡職盡責。根據翟澤玄日記手稿中的記錄,并參照現有相關文獻的曆史資料,證明日記記載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靠性,我們可以看到徐勝宇先生對北京大師圖書館事業的貢獻。

關鍵詞:徐森宇,北京大師圖書館,翟澤軒日記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翟澤的日記

張鵬春日記新發現的文學價值由張世揚審視

摘要:新發現的張鵬春日記詳細記錄了張鵬春1924年至1932年在清華大學(大學)和南開大學的生活,真實反映了作者五四之後的幾次政治變遷、文學傾向和思想辯論。日記不僅涉及張鵬春與張伯川、梁啟超、徐志墨、胡石、吳偉、梅蘭芳等人的密切接觸,還詳細記錄了張鵬春參加排練和戲曲研究,是檢驗中國早期戲劇發展史和張鵬春自身戲劇思想的新證據。同時,張主持了清華學校、清華國立書院等學校的辦學工作,在日記中留下了不少記錄。張鵬春的日記商業豐富,可讀性強,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史、教育史和社會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關鍵詞: 張鵬春 日記 劇 清華學校(大學) 南開新劇團

伊利嫦娥将軍關于阿爾泰山的六方信函沒有發表

摘要 同濟、光緒時期,科布多與新疆在阿爾泰山區的争奪權勢日趨激烈,兩地官員紛紛争奪權力。北京大學曆史系收錄了伊利·長玄将軍關于阿爾泰山的信,這封信分别寫給當時的新疆巡警、參贊芮偉、他的幕僚何家東、李世玄親王和塔城公使銜參贊,分别在28年(1902年)和宣軍(1911年)之間。信的内容主要記錄了嫦娥對阿爾泰山的調查過程,調解多方沖突,策劃和控制大局。參與六份文的人員反映了解決阿爾泰山貸案的過程,可以閱讀和盤問已發表的文獻,為邊境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曆史資料。

關鍵詞: 昌裕阿爾泰山 新疆科布多辛紮

遇見辛亥的兒子,曹元忠給張曦寫了一封信,向東方解釋

内容摘要:曹元忠和張錫謙是清末的著名學者,決心忠于清房。當辛亥子、曹某向張樹齋過去,展現出兩個人在輕松生成不同的心路時,張決心回到隐蔽的地方,曹楚志和清房共存并死,但最終也與張同音同音同生共亡。這封信還涉及缪玉孫、陳寶軒、劉乃玄、顧林石、于毅等人的事迹,以及曹、張等人的書籍和作品的儲存。結合相關曆史資料,這封信的内容,揭露了清朝時期清朝學者的轶事,可以一睹人民學者的思想和交流,也可以補充現代學術史、文學史的研究。

關鍵詞: 曹元忠 張西錢 鑫海 一岱 人

"兩線精品學校集水"相關曆史事件

來自趙萬利紮、王先棠,石翔

摘要:30歲的包廷波在山東省圖書館藏書上镌刻的《水藏》《湖山草稿》,有趙萬裡寫給王向棠的信,以及王向棠的題目跋涉,至今未披露。這兩份曆史資料揭示了兩人在學校調查"集水"中進行的學術交流。趙萬裡在王湘堂發來這本《集水》《湖山吃水》,記錄了王國衛、趙萬裡校語言。王偉、趙萬裡校書包含多本校校調查資料來源:王奈昭本來自王國魏校相對于寶的外文題詞,記載王奈昭本寫的黃玉麗寫的校書,從《永樂大法典》的文字中出來,而趙萬麗則根據《詩院》《永樂大》學派出外語。王乃兆本曾是黃玉麗的收藏,黃琦對此的了解也發生了變化。因為沒有看到王乃昭本,再加上家人對這本書的書名不同,王向堂曾把《黃奕麗學校》誤認為是黃璊的另一本書,以王本為校本為校本,将自己學校調查的"王水聚集"基地——海苑亭從黃玉裡老藏人王小軒中出來——誤認為是王兆本。進入山東省圖書館的王曉軒,現在因為抗日戰争而在山東省博物館。

關鍵詞:趙萬利 王向堂 《雙線精品學校集水》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王先棠的問題跋涉

王忠民旅行法第二封信中給顧偉剛解釋趙大王

摘要:王忠民在旅行期間寫給顧偉剛的兩封信,講述了法國國家圖書館敦煌書的情況,反映了顧維剛等人尋找敦煌《商書》的艱辛曆程,也反映了王忠民等人對中國早期敦煌研究的貢獻。盡管受到國内客觀條件的限制,但顧偉剛等人要求攝影的《商書》名單仍然反映出其法藏敦煌《商書》卷量較為全面,足以站在世界前列。

關鍵詞: 王忠民 顧偉剛 顧廷龍 敦煌樂器 《尚書》 卷

新近看到的王忠民給伯士的信和七向口譯——給王忠民關于法國藏族敦煌的遺産,以劉偉為中心整理

摘要:伯奇的藏品及巴黎吉姆博物館檔案中,有七封王忠民寫給伯奇和人民的信,主要涉及法國國家圖書館敦煌遺骸的整理和編目,至今尚未披露。通過對書信的解讀,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王忠民編纂藏語敦煌名錄的具體細節,以及王、博二世對敦煌遺産整理和編目的讨論。此外,它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法學術交流的重要曆史資料。

關鍵詞:王忠民武日、敦煌真座

顧祖軒《讀輿論史》手稿的發現與研究

- 以上海圖書館收藏的葉景奎、顧亭隆通信為中心,以六合市丁曉明為中心

内容摘要:顧祖軒《讀輿論史》手稿的發現和研究過程,堪稱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文學研究的經典案例,特别是葉景奎與顧廷龍、錢牧等學者就此問題進行的學術讨論具有廣泛的影響。現存于上海圖書館的葉景奎、顧廷龍兩人互通函,是恢複《閱讀曆史史》中輿論總結史"的偉大曆程的核心文獻。本案例還有助于探讨手寫比較和内容校對在稿件識别中的實際效用。

關鍵詞:葉景奎 顧廷龍 顧祖軒《閱曆輿論紀要》手稿

顧偉剛給沈文軒寫信進行一般檢查

—— 和兩位紳士以禮儀為中心的學術原因 婁培

摘要:顧偉剛1975年4月3日寫給沈文軒的信,涉及現代禮儀的學術原因和學術研究的時期。結合日記、信件等檔案,可以看出,顧偉剛和沈文軒在20世紀40年代,也是老師們的朋友,推薦很多。沈文軒在學習禮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堪稱校外禮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統治書的人",一直有顧偉剛的關心和扛着,尤其是在艱難歲月的支援和鼓勵下。顧氏對人才的熱愛和雷的胸懷,沈的光寶明志和敬業的學術,展現了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真實風采和精神。

關鍵詞: 顧偉剛 沈文軒 百合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顧偉剛給沈文軒寄信

特刊介紹

馬忠文,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曆史研究院

日記和信件是比較特殊的私人檔案,都是第一手資料,具有獨創性,但也有很強的私密性。許多學者偏愛日記和書信,喜歡進行學術研究,原因是因為這些文獻不僅提供了物質和曆史資訊,而且提供了精神交流和情感因素,歸根結底,它們是一種溫度文學,容易喚起人們(包括作者和讀者)的親密感和共鳴。引用日記和信件的文章通常内容豐富,很快就會将讀者帶入曆史場景。

當然,使用日記,信件和信件進行研究和寫作的次元各不相同。它可以作為一般曆史研究的衆多文獻類型之一,也可以通過對具體日記和信件的調查和分析,反窺視曆史的片段和連結,揭示某些内幕資訊,澄清某些隐藏的感受,促進研究進展。後者似乎更具文獻研究的特征。

本期《文獻》特刊選入的12篇文章均以日記、書信為核心資料,揭示了清末以來政治、社會、學術的不同方面,包括精妙的論證和詳細的考核,有助于促進學術進步。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曹遠忠作品集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傳統人群的生活道路。東邊通過人民早期傳承曹元忠,以張錫謙一封信的方式進行考證和解讀,還原了辛亥子時老書生的曆程。

與張錫謙在清帝退位後"決定回去秘密"的野心不同,曹元忠有"與清房共存并死"的心态來表達自己的忠誠,但因為這種情況,最後,像張希倩一樣,逐漸遠離政治,走上了秘密學派的生活道路。信中講讀書、藏書、學習,以及缪玉孫、陳寶軒、劉乃軒、顧林石、玉式作品等事迹的反思,可以一窺清留學者思想交流和生活交流的真實情況,對現代學術史和文學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好處。

文章引用了王新福的《書房文集》(現複旦大學圖書館)和張希倩的《朱大玄日記》,以及《藝術風老人日記》、《劉乃軒的風俗年史》、《趣味建築詩集》和《書房詩集》, 它生動地呈現了人們舊世界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衆所周知,傳統社會中學生之間的讨論,由于篇幅限制,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函授來實作,到了20世紀30年代,現代學者仍然繼承了這種友善親切的學習方式。

1925年前後,收藏家葉景奎買了一本顧祖軒的《讀輿論史》,1935年10月至1937年8月至9月,他開始與錢牧、顧廷龍、顧偉剛等學者交流,并開始圍繞這份手稿進行學術讨論。雖然,在他1941年寫的三千多字的《閱曆黨的輿論手稿》中,對學生原委員會的交流有所解釋,但是,遠遠不如今天,運用了黨的書信、日記等原文,還原了曆史風貌,進一步感受了當年的曆史情況。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閱曆黨輿論總結》

丁曉明、劉鶴成以上海圖書館收藏的葉景奎、顧廷龍交換信件為核心素材,從版本層面分析了第二位顧、葉、錢等學者在讨論"閱讀曆史的曆史,對輿論的本質"過程中對文本的本質的質疑, 證據與收斂,為讀者展現學術前輩嚴謹的學術态度和謙遜的人格魅力。

20世紀30年代也是中西學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1934年9月下旬至1939年8月下旬,王全璋被派往法國國家圖書館,擔任國家北平圖書館交換館員,整理法國藏書敦煌的遺骸。在此期間,他與法國漢學家伯奇建立了聯系。

劉偉發現了巴黎吉姆博物館《桦木與檔案》中多封未發表的信件,通過對七封信的時間和内容的考察,對法藏敦煌遺物整理工作進行了審查,進一步明确了王忠民編纂法藏敦煌目錄的詳細過程, 以及王和波之間關于敦煌遺産的編纂和編目的讨論和交流。

伯奇和他介紹了王托民在倫敦萊頓圖書館進行的各種調查研究,并将自己的抄本和封存了30年的《千佛洞壁史》手稿交給了王的,還推薦王忠民加入法屬亞洲學會,這足以看到一位學術前輩對後代的欣賞和承載。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王忠民

趙大王對王國旅期間寄給顧偉剛的兩封信的時間和曆史價值做了新的考察。第一封信出現在1937年1月期的《公公》半月刊第6卷第10期,原來認為是寫於1936年10月20日,作者確定寫於同年11月20日,另一封王忠民的信,由萪威莻和古廷龍編纂在《商書》附錄中, 原本不合時宜,也準備在1936年11月26日。

這兩封信接踵而至,透露王璋在遊曆歐洲期間受顧偉剛委托,考察法國敦煌國家圖書館、敦煌《商書》卷詳。文章還還原了1930年代伯氏和顧偉剛為敦煌文獻名錄繪制的大綱、國内學者與國際華人社群(包括日本學者)互動的一些細節。

婁培于1975年4月3日從顧偉剛給沈文軒的信中,作為回顧兩位學者早期交流的切入點,揭開了涉及現代禮儀和經濟研究的一段學術原因。

結合顧的日記、信件等檔案,作者指出,顧和沈早在1940年代就被指令了,顧認為沈是"今天統治世界的第一個人"。抗戰勝利後,沈文軒加入了國家彙編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他為上海圖書館工作,這一切都與顧芚的支援和推薦有很大關系。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編目科學家王向堂的版本于20世紀30年代在山東省圖書館,擁有了網絡藏書,開始學校宋人王源量"集水"。

為此,石翔通過山東省圖書館研究收藏的一幅清乾隆30年保亭博刻的《集水》和《湖山吃水》,在王仙堂書名跋涉和一封信後粘貼了趙萬麗給王賢唐的信,揭示了王向堂學校管理王藏書的一些細節。也就是說,1933年趙萬裡應王旺的邀請,在一份包雕的《湖山草稿》中記下了王偉、趙萬裡校本的校語,寄給王先堂,王晖後來的教科書,實際上包含了多個版本的文字。

王憲堂把自己誤認為是王乃昭本,這個誤會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澄清,是他自己調查"王水灣收藏"——黃玉麗的藏族舊孝道書,從海苑亭流出。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趙萬麗緻王向堂新社

統治新疆20多年的伊利将軍是清末西北邊疆的舉足輕重人物。張成利用北京大學曆史系未發表的多封信件,對光緒28年(1902年)至宣權(1911年)之間科布多與新疆之間關于阿爾泰山區治理之争的糾紛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長玄對阿爾泰山的調查的内幕故事和過程, 調解多重沖突,策劃和控制全局。

正是在嫦娥的調解下,應各方官員的要求,争議地區被分割,平息了長達數十年的權益權争端,這些争端很可能危及邊境的安全。與以上論文相比,本文重點關注曆史資料的整體運用和研究,更能展現書文學在曆史研究中的方法和意義。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伊利将軍故居

日記是文獻的編年史,日常叙事,雖然瑣碎,但别有用。對于學者來說,探索日記的寶貴價值,從散落的記錄中尋找一些微小的證據來解決一個曆史案例,是最終的案例。另一方面,日記具有整體資訊的特點,通過日記往往可以看出日記作者的生活特點或性格定位,官方日記和學習者日記由于筆記的重點不同而産生差異,恰恰是這一點。

盈河是嘉慶、陶光時代清朝的重臣,是清滿分部中世的代表。鄭曉宇文介紹了兩部日記的手稿,穎和俞的《俞文》和《傅向幹日記》。

前者描寫了嘉慶七年(1802年)七月至九月的經曆,以及木蘭秋峪和白東陵皇帝的經曆,并披露了清朝的考察制度、宮廷生活、宮廷和圍場的地理條件,以及狩獵路線和博士團交流以及大量的曆史資料,後者描述了嘉慶從2月到8月的11年, 應穎和内閣學士彭玲一路前往甘肅調查案件,五個多月經過四省、22個省、70多個縣的車站、送貨店,反映了清朝中期北方官道和當地供應的真實情況。

由于日記中收錄了大量自制詩歌、因詩和朋友唱歌寫作,作者還檢索了現存英文及各種詩集的手稿、抄本、版畫、上述詩歌進行比較研究,進而考察了英文和《兒童詩歌筆記》的成書過程及其詩意成就, 使兩本日記的學術價值得到充分揭示。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恩福唐筆記詩》

對同類型文獻的比較研究也可以産生火花。賈紅濤通過閱讀王的心靈日記,王氏父子在1860年至1862年在北京共同居住期間,發現兩人的日記在書寫規律、語氣、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各種相似之處,進而推斷出在文化家族成員之間可能存在互相閱讀和模仿的現象, 然後認為家庭日記的私密性相對較弱。

同時,筆者發現,日記不僅在記錄時間上具有較大的模糊性,内容也更加随意,這提醒人們不要孤立地檢視或使用文檔,隻有在閱讀比較中才能發現其局限性,日記也不例外。

一些官員和文盲自己寫日記,目的是儲存檔案。楊開發現,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大師級《安逸日記》手稿,除了日記記錄行為外,還可看,還每天與親朋好友通信的信件或摘要,或記錄原文保留,不到十二個月的日記存存量多達346份。其中,李鴻章、曾國軒、常山、張樹生等人的手,内容從未公開過,對法國戰争史的研究等都有參考價值。

更重要的是,這些儲存在日記中的信件,伴随着曆史人物日常活動的時空和背景,攝取了相關曆史事實的背景和細節。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徐森宇

徐勝宇是近代著名的文學版本主義者。通過閱讀北京大師圖書館從業人員的日記,孫宇軒對20世紀20年代徐勝宇在北京大師圖書館任職期間的情況有了新的認識。雖然徐某自己留下的相關文字不多,但在"别人"的記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活動的痕迹,顯得彌足珍貴。

翟澤宇的日記描述了徐森宇為圖書館所做的辛勤勞動,努力保護好書的收藏,協調浙江圖書館完成"四圖書館書"的各類抄寫工作,更加客觀地再現了徐森宇的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提供了其他曆史資料意想不到的豐富細節和細節。

張世揚從南京圖書館的著名文獻中,發現了新月會會員、清華大學前教務長張鵬春的手稿日記42份,其中大部分是他在清華大學(大學)和南開大學任職期間的生平和工作記錄。他與兄弟張伯宣、梁啟超、徐志墨、胡石、吳偉、梅蘭芳等名人的密切接觸,以及泰戈爾訪華的接待、戲劇《齊德拉》的排練、清華學派的主持、見證新月會和清華國立書院的成立,都在日記中留下了痕迹。

張日記的發掘,對中華民國文化史、教育史和社會史的研究,将産生有希望的效果。筆者還指出,由于人事糾紛,張鵬春的一些記述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觀偏見,日記中也有謠言。是以,使用日記曆史資料,研究人員需要以客觀公正的态度,做更詳細的篩選和檢查。

《文獻》2021年第5期目錄與内容摘要

《張伯宣、張鵬春》

應該承認,使用日記、書籍等原創文獻,研究是一個具體問題,可能會澄清一些困難,促進一些研究,豐富相關的曆史細節,但不能過分依賴這些稀缺的檔案。文學類型不同,年鑒、收藏、報刊、各類文學性質一律平等。

歸根結底,研究中沒有可以覆寫世界的曆史資料。日記、書信雖然是考察曆史細節的好材料,但也與其他不同類型的資訊互相對應,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展現其獨特的價值。

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豐富理論素養,開闊學術視野,掌握科研方法,隻有在宏大而深刻的理論思維視野下,如日記、書信等珍貴的曆史資料,才能"點石成金",散發出耀眼的學術光芒。傳回搜狐檢視更多

負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