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津冀绿色金融“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协同监管

作者: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银保监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记者注意到,《通知》要求强化信息共享,建立京津冀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在行业层面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等;同时要求优化绿色信贷担保方式。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具有抵押物有限、融资需求量大等特点,金融机构应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方式,如改造升级贷款抵押物、拓展环境权益质押业务等。

信息共享深化

《通知》提及,建立京津冀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在行业层面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将三地的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信息纳入,促进区域绿色金融资源流动与合作。

记者注意到,此次行动是京津翼三地金融信息共享深化。2018年5月17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与天津市金融工作局、河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共同签署《京津冀三地金融局(办)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京津冀加强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推进区域间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应用,推动三地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推动金融机构总部加大对三地分支机构的政策倾斜,在信贷额度、审批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同时,《通知》要求,强化监管联动,推动京津冀三地在风险防控、信息共享方面构建监管协同机制,助力解决跨区域风险监管难、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京津冀三地绿色金融风险协同监管,督导银行保险机构夯实主体责任,形成资金和项目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制定应对各类风险的监管措施和工作程序,有效防范重大生态事件和违约风险的发生。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商业银行应从三地产业结构转移和整体风险角度出发,进行一体化风险管理,现有各分支行不能仅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开展服务,要对三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风险等因素进行总体评估及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及限控领域,具体而言,一方面,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为雄安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在雄安新区建立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优化项目筛选,加强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领域投融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重点区域金融服务质效,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保险,为京津冀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要求降碳增效,将客户环境保护情况列为准入审批中的重点审核事项,强化客户“碳表现”要素审查,推进绿色能源替代行动,为符合产能置换政策的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并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投融资准入关。

优化绿色信贷担保方式

从机制优化方面,《通知》要求推动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

具体来说,要求机构将绿色金融理念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将低碳要求嵌入相关内部制度与流程中;通过建立绿色项目优先审批机制、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管理水平;鼓励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经验交流,探索研发适合本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优化绿色信贷担保方式,积极拓展环境权益质押信贷业务,通过银团贷款、共同保险、银保合作等方式加大绿色金融供给,扩大绿色金融覆盖面。

记者采访了解到,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指企业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前提下,使用富余排污权指标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北京、湖南、上海等地已对环境权益融资进行有效探索。

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表示,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蕴藏着发展机遇,例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具有抵押物有限、融资需求量大等特点。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方式,如改造升级贷款抵押物等模式,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以及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资金。

据记者了解,京津冀三地已协同推出多项创新金融工具,例如“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产品,专注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定向支持区域内绿色企业签发或收受的票据,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企业票据的融资支持,降低绿色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产品具有专项额度保障、名单制管理、流程优化和利率优惠的特点。

从目标来看,《通知》以支持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合作为蓝图,明确该项工作时间节点和预期目标。即到“十四五”末,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基本建成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从现在起到2030年,努力实现京津冀银行业绿色信贷年均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业务规模稳健增长。京津冀三地监管部门在统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风险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跨越式进步。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