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津冀綠色金融“關聯”:建立資訊共享機制 強化協同監管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慈玉鵬 北京報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銀保監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協同推動綠色金融助力京津冀高品質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确協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記者注意到,《通知》要求強化資訊共享,建立京津冀綠色金融資訊共享機制,在行業層面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綠色企業(項目)庫等;同時要求優化綠色信貸擔保方式。業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具有抵押物有限、融資需求量大等特點,金融機構應創新綠色金融支援方式,如改造更新貸款抵押物、拓展環境權益質押業務等。

資訊共享深化

《通知》提及,建立京津冀綠色金融資訊共享機制,在行業層面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綠色企業(項目)庫,将三地的金融機構、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資訊納入,促進區域綠色金融資源流動與合作。

記者注意到,此次行動是京津翼三地金融資訊共享深化。2018年5月17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與天津市金融工作局、河北省金融工作辦公室共同簽署《京津冀三地金融局(辦)合作架構協定》。根據該協定,京津冀加強資訊共享,加快推進區域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推進區域間信用資訊公開、共享和應用,推動三地融資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推動金融機構總部加大對三地分支機構的政策傾斜,在信貸額度、審批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援。

同時,《通知》要求,強化監管關聯,推動京津冀三地在風險防控、資訊共享方面建構監管協同機制,助力解決跨區域風險監管難、銀企資訊不對稱問題。應加強京津冀三地綠色金融風險協同監管,督導銀行保險機構夯實主體責任,形成資金和項目風險聯防聯控機制,聯合制定應對各類風險的監管措施和工作程式,有效防範重大生态事件和違約風險的發生。

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商業銀行應從三地産業結構轉移和整體風險角度出發,進行一體化風險管理,現有各分支行不能僅根據當地市場情況開展服務,要對三地金融産品和服務的環境風險等因素進行總體評估及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重點支援領域及限控領域,具體而言,一方面,推動重點區域發展及産業結構優化,引導京津冀銀行保險機構推動雄安新區建設,為雄安新區高端現代服務業、綠色生态農業等綠色低碳産業提供金融支援,在雄安新區建立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優化項目篩選,加強對綠色低碳産業發展等領域投融資支援力度,持續提升重點區域金融服務質效,大力發展新型綠色保險,為京津冀綠色産業和綠色經濟保駕護航。

另一方面,要求降碳增效,将客戶環境保護情況列為準入審批中的重點稽核事項,強化客戶“碳表現”要素審查,推進綠色能源替代行動,為符合産能置換政策的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供融資支援,并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投融資準入關。

優化綠色信貸擔保方式

從機制優化方面,《通知》要求推動京津冀銀行保險機構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夯實綠色金融發展基礎。

具體來說,要求機構将綠色金融理念納入發展規劃之中,将低碳要求嵌入相關内部制度與流程中;通過建立綠色項目優先審批機制、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完善綠色金融組織體系等方式,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效和風險管理水準;鼓勵京津冀銀行保險機構開展經驗交流,探索研發适合本機構的綠色金融産品和模式;優化綠色信貸擔保方式,積極拓展環境權益質押信貸業務,通過銀團貸款、共同保險、銀保合作等方式加大綠色金融供給,擴大綠色金融覆寫面。

記者采訪了解到,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指企業在完成減排任務的前提下,使用富餘排污權名額作為抵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目前,北京、湖南、上海等地已對環境權益融資進行有效探索。

上述國有銀行人士表示,從金融機構角度看,京津冀綠色金融協同發展蘊藏着發展機遇,例如,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具有抵押物有限、融資需求量大等特點。金融機構應該積極創新綠色金融支援方式,如改造更新貸款抵押物等模式,為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導向的企業,以及節能減排為目标的技術改造項目提供資金。

據記者了解,京津冀三地已協同推出多項創新金融工具,例如“京綠通”專項再貼現産品,專注京津冀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定向支援區域内綠色企業簽發或收受的票據,通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企業票據的融資支援,降低綠色企業實際融資成本,産品具有專項額度保障、名單制管理、流程優化和利率優惠的特點。

從目标來看,《通知》以支援京津冀實作高品質發展、推動京津冀綠色金融協同合作為藍圖,明确該項工作時間節點和預期目标。即到“十四五”末,京津冀銀行保險機構基本建成與“雙碳”目标相比對的體制機制。從現在起到2030年,努力實作京津冀銀行業綠色信貸年均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等業務規模穩健增長。京津冀三地監管部門在統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加強風險聯防聯控、資訊共享等方面實作跨越式進步。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