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已经是我的家,是一种祝福。惠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台资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及时为我们解决问题,我很高兴我今年是大陆投资选择惠州的一年。"今年是惠州大新集团董事长张秋金在惠州投资开发的第30个年头,说起惠州这个地方,这位老台商充满了感激之情,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轮廓
张秋金,惠州大新集团董事长。曾任惠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2006年被评为"感动惠州人",现为惠州市"荣誉市民"。
扎根惠州30年
回忆起最初在惠州的投资,张秋金说了一些"幸运"。
1980年代中后期,虽然台湾经济迅速腾飞,但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人力成本飙升,导致工业逐渐向外转移。
1989年6月,张秋金和十几位台商一起来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不久研究市场,先后去了上海、厦门等地。"当时,海峡两岸的'三通'还没有实现,上海和台湾之间,需要向香港转移;在厦门,虽然它只与台湾隔着台湾海峡,但也需要通过香港过境。因为生意关系,张秋金每个月都会回台湾。所以,他和朋友们加起来,虽然上海市场成熟,但时间成本高,不如香港周边的广东省方便。
于是,张秋金来到了陌生的惠州巡视的生活中。"当时,惠州市政府还在西湖附近的西湖风清(现在靠近万汇城铁路西湖东站)。我来到市政府门口,门口的警卫说是台商,想在惠州投资。他热情地把我带到了负责投资和贸易的领导办公室。了解情况后,领导派专车带我们到惠州很多地方。张秋金说,惠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真诚的态度,深深地吸引了他和同行40多家台商,所以我们一致决定投资惠州。
没想到,在惠州这次登陆,已经扎根三十年了。"在此期间,一些聚集在一起的台湾商人在其他地方投资。我一直住在惠州,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祝福。在惠州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路走来,事业越来越大。"张秋金感激地说。
呼吁朋友受益投资和发展
张秋金一直在台湾从事照明生产和外贸业务,选择投资惠州开发,他自然把"老线"带到了惠州。
1991年,刚落户惠州的张秋金,先在惠州市惠城市,惠城市河边路下角租了一座100平方米的厂房,大鑫电气实业有限公司在这里成立,当时公司的员工只有80多人。
30年后的今天,大新集团在中轩高新区沧江街拥有占地10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园,拥有1万多名员工,其灯具等产品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
一个独特的表演不是春天,一百朵花盛开在春天的花园里。在惠州获得张秋金的快速发展,随家人搬到惠州生活,并打电话给朋友到惠州投资开发。
张秋金称与他一起来投资的台商为"兄弟"。他说,兄弟俩选择了惠州,基本扎根于惠州,一些积极进取的企业也以惠州为基地,以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城市为其他地区,"台湾企业在惠州的发展中可谓是一条鱼在水里。
自从把工厂搬到惠州后,张秋金开始住在惠州,基本上每个月只有一次才能回台湾,"一年365天,有300多天我在惠州,我是惠州的一员,惠州早已是我的家。"
张秋金坦言,刚来惠州创业时,台商或多或少遇到了难题,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问题及时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台商受到惠州市政府部门和员工的真诚服务感动,在惠州创业"老台商"做与惠州投资一样的"宣传",纷纷邀请亲朋好友到惠州投资创业。其中,在30年的时间里,张秋金直接为惠州引进了近100家企业。
2010年后,以制造业为主的台湾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台湾企业不转型就是等着死,变坏就是找死。张秋金的生意已经动起来。在用人方面,他更注重人文关怀和员工素质的提升,在生产过程中,他计划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细化和多样性,在销售上,纯出口已经向内外销售相结合转型。
"近两三年来,惠州市政府为全国各地的本土企业搭建了产品销售平台,台湾企业也纷纷参与其中,对开拓国内市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秋金说。
心员工子女教育,成立惠州市中轩实验学校
张秋金也有一个身份——惠州中轩实验学校创始人。
说起建校的原因,其实当第一个到大陆投资建厂的时候,张秋金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当时,他在大陆投资成立了一家工厂来经营照明行业,次年回到台湾,将工厂上下游厂商带到惠州,完成整个生产链的运营。
有一段时间,雇用了数万名员工,其中许多人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将家人从家乡带到了惠州。
张秋金非常关心这些员工和孩子的教育,于是他创办了惠州中轩实验学校,增加了很多其他学校没有学习设施。"希望惠州中轩实验学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满足。因此,除了人格基础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艺术、科学、心理健康等二三十门选修课,让中小学的孩子能够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从制造业赚钱的张秋进并不满足于现状,如今60多岁的他正在考虑创新和发展。记者采访中轩高新区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张秋金与张秋金讨论合作事宜的同一天。虽然照明是一个耐用的行业,但张秋金更看好高科技行业,并开始在该领域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希望度过新的一年和新的表现。
温/照片 惠州日报记者 杨敬和 伟 宜兰 林丽源
协调惠州日报记者 魏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