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已經是我的家,是一種祝福。惠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部門都非常重視台資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及時為我們解決問題,我很高興我今年是大陸投資選擇惠州的一年。"今年是惠州大新集團董事長張秋金在惠州投資開發的第30個年頭,說起惠州這個地方,這位老台商充滿了感激之情,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

輪廓
張秋金,惠州大新集團董事長。曾任惠州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2006年被評為"感動惠州人",現為惠州市"榮譽市民"。
紮根惠州30年
回憶起最初在惠州的投資,張秋金說了一些"幸運"。
1980年代中後期,雖然台灣經濟迅速騰飛,但人力資源優勢逐漸喪失,人力成本飙升,導緻工業逐漸向外轉移。
1989年6月,張秋金和十幾位台商一起來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不久研究市場,先後去了上海、廈門等地。"當時,海峽兩岸的'三通'還沒有實作,上海和台灣之間,需要向香港轉移;在廈門,雖然它隻與台灣隔着台灣海峽,但也需要通過香港過境。因為生意關系,張秋金每個月都會回台灣。是以,他和朋友們加起來,雖然上海市場成熟,但時間成本高,不如香港周邊的廣東省友善。
于是,張秋金來到了陌生的惠州巡視的生活中。"當時,惠州市政府還在西湖附近的西湖風清(現在靠近萬彙捷運路西湖東站)。我來到市政府門口,門口的警衛說是台商,想在惠州投資。他熱情地把我帶到了負責投資和貿易的上司辦公室。了解情況後,上司派專車帶我們到惠州很多地方。張秋金說,惠州市政府從業人員的熱情和周到的服務,真誠的态度,深深地吸引了他和同行40多家台商,是以我們一緻決定投資惠州。
沒想到,在惠州這次登陸,已經紮根三十年了。"在此期間,一些聚集在一起的台灣商人在其他地方投資。我一直住在惠州,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祝福。在惠州市各級政府的支援下,一路走來,事業越來越大。"張秋金感激地說。
呼籲朋友受益投資和發展
張秋金一直在台灣從事照明生産和外貿業務,選擇投資惠州開發,他自然把"老線"帶到了惠州。
1991年,剛落戶惠州的張秋金,先在惠州市惠城市,惠城市河邊路下角租了一座100平方米的廠房,大鑫電氣實業有限公司在這裡成立,當時公司的員工隻有80多人。
30年後的今天,大新集團在中軒高新區滄江街擁有占地100多萬平方米的工業園,擁有1萬多名員工,其燈具等産品遠銷歐美等世界各地。
一個獨特的表演不是春天,一百朵花盛開在春天的花園裡。在惠州獲得張秋金的快速發展,随家人搬到惠州生活,并打電話給朋友到惠州投資開發。
張秋金稱與他一起來投資的台商為"兄弟"。他說,兄弟倆選擇了惠州,基本紮根于惠州,一些積極進取的企業也以惠州為基地,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城市為其他地區,"台灣企業在惠州的發展中可謂是一條魚在水裡。
自從把工廠搬到惠州後,張秋金開始住在惠州,基本上每個月隻有一次才能回台灣,"一年365天,有300多天我在惠州,我是惠州的一員,惠州早已是我的家。"
張秋金坦言,剛來惠州創業時,台商或多或少遇到了難題,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問題及時解決了。越來越多的台商受到惠州市政府部門和員工的真誠服務感動,在惠州創業"老台商"做與惠州投資一樣的"宣傳",紛紛邀請親朋好友到惠州投資創業。其中,在30年的時間裡,張秋金直接為惠州引進了近100家企業。
2010年後,以制造業為主的台灣企業也面臨着轉型更新的巨大壓力。"台灣企業不轉型就是等着死,變壞就是找死。張秋金的生意已經動起來。在用人方面,他更注重人文關懷和員工素質的提升,在生産過程中,他計劃從數量到品質的轉變,更加注重産品的精細化和多樣性,在銷售上,純出口已經向内外銷售相結合轉型。
"近兩三年來,惠州市政府為全國各地的本土企業搭建了産品銷售平台,台灣企業也紛紛參與其中,對開拓國内市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張秋金說。
心員工子女教育,成立惠州市中軒實驗學校
張秋金也有一個身份——惠州中軒實驗學校創始人。
說起建校的原因,其實當第一個到大陸投資建廠的時候,張秋金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當時,他在大陸投資成立了一家工廠來經營照明行業,次年回到台灣,将工廠上下遊廠商帶到惠州,完成整個生産鍊的營運。
有一段時間,雇用了數萬名員工,其中許多人随着公司業務的發展,将家人從家鄉帶到了惠州。
張秋金非常關心這些員工和孩子的教育,于是他創辦了惠州中軒實驗學校,增加了很多其他學校沒有學習設施。"希望惠州中軒實驗學校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都能得到滿足。是以,除了人格基礎課程外,學校還設定了藝術、科學、心理健康等二三十門選修課,讓中國小的孩子能夠探索适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從制造業賺錢的張秋進并不滿足于現狀,如今60多歲的他正在考慮創新和發展。記者采訪中軒高新區某中小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張秋金與張秋金讨論合作事宜的同一天。雖然照明是一個耐用的行業,但張秋金更看好高科技行業,并開始在該領域尋找合适的合作夥伴,希望度過新的一年和新的表現。
溫/照片 惠州日報記者 楊敬和 偉 宜蘭 林麗源
協調惠州日報記者 魏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