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作者:悠悠书香zyc

老鼠与鸭相差有多大?一般人不会指鼠为鸭,这跟古代的指鹿为马有相似之处,但这不是正常现象。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6月3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有学生在就餐时从饭食中吃出了“老鼠头”的事件,这几天来,在网络上不断的持续发酵,舆论一波接一波。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老鼠与鸭之争始终没有停息。这还是因为当时该校的一位学生拍下的那段视频,从视频中看,那一小节黑黝黝的食物有牙齿,有胡须,看模样跟老鼠头太相似。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那图片无论从什么角度上看,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跟老鼠头极为相似,如果在食物中吃出老鼠头,那可就是一件恐怖而又恶心的事。

所以视频刚被曝光出来,很快就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那块黑黝黝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事发以后,该校有关人员马上召集了这名学生以及若干位同学一起仔细研究那块鸭脖子,他们用筷子翻了翻,有意让人们看清楚,那根本不是老鼠头。

事后发视频的同学也发声证实那真是一块鸭脖子,学校方面也发出了通告,对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个解释。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原以为事情应该到了一段落,当事人承认了那是鸭脖子,学校也发出通告,证明食物中没有老鼠头。在校方看来,这样的处理应该可以平息舆论。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如此心急的想自我澄清,反倒变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许多人就是想要一个真相,而这个真相不是靠当事人的说明或者学校的通告就能解决的。

学校的处理方式让人们感觉有一些虚假的成分,有网友就在质疑是不是这名同学受到了某些“暗示”,使他在后来指鼠为鸭,掩盖了真相。

因为这件事情可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事情,属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是发生在一所职业学校里,如果学校的食堂安全出了问题,学校那么多学生的身体健康,如何得到保障?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食品出了问题,应该解决到底,这个食品是什么东西?是不是足够安全?或者应该找有关部门来进行检测,而不是找当事人通过肉眼查看来证实这是鸭脖子。

发现了问题,不是第一时间查看自身是否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是检查一下食堂的食物是否真的安全,而是想拼命证实那不是老鼠头。

这样本末倒置的处理方式,肯定让网友们心有疑惑。而且发出通告的并不是权威的质检部门,而是学校及当事人本人,这样难免存在一些主观的因素。

这也正是为什么民众始终不愿意相信,那就是一块鸭脖子的原因之一。而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这个有图有真相的时代里,视频与图片已经清晰地让人们看到了食物的模样,群众更愿意相信许多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更相信自己的视觉。

在这个公信力逐渐下降的时代,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为什么事件迟迟没有平息的第二个原因。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第三个因素是后来在多方的质疑之下,学校确实找到了有关的质检部门,然而,两位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办事方式,又让人们不信服。

质检的工作人员如何证实那是鸭脖子的呢?他们是通过反复比对图片来得出判断,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实际上拿着食物去检测,而是靠自己的眼睛,靠自己的直觉下判断。

这样的检测方式自然不能让人们相信,人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拿着食物走进实验室,对食物的结构形态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得出科学的论断。

正是因为当事方以及有关部门处理的方式不恰当,而且那块食物确实很像老鼠头,人们受到视觉的冲击,已经产生了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

要让人们相信,那就是一块鸭脖子,那就必须拿出更诚恳的态度,拿出更科学的证明方式。比如怎样解释那两个牙齿?怎样解释那长长的胡须?鸭脖子怎么有那么多毛呢?

官媒:为什么许多人相信“指鼠为鸭”,而不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

这些都是民众心里的疑问。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开了,并且拿到一份更科学的检测报告,才能平息这场舆论的风波。

否则这件事情很难完美收场。而最终还会影响到有关部门的公信力,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须与时俱进,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心存掩盖,不能混淆视听,否则,将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信任危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