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7个月来首家单次递交过聆讯Biotech!科伦博泰引领18A IPO破冰?

作者:E药经理人

科伦博泰首次呈交招股书就通过了港交所聆讯,而过去一年大多成功通过18A登陆港交所的Biotech都经过数次更新,2023年的资本市场是否已开始解冻?18A红利又回来了吗?

6月4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科伦博泰已呈交聆讯后资料,这意味着科伦博泰已通过聆讯,即将登陆港交所,港交所也或将在近期迎来2023年第二家通过18A规则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科伦博泰也是2022年以来为数不多首次呈交招股书就通过聆讯的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

17个月来首家单次递交过聆讯Biotech!科伦博泰引领18A IPO破冰?

(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

过去一年多,资本寒冬的触角绊住了生物技术公司登陆二级市场的步伐。E药经理人统计,2022年港股通过18A规则上市公司数量不足申请数量的三分之一,而2021年以前,二者数量几乎相差无几。

有观点认为这与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差不无关系,上市即破发、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犹如一道铁门,让生物技术公司们望而却步。同时,科创板鼓励硬科技的新政频出,吸引大批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奔赴,无论是流动性还是估值都更胜一筹。

作为国内首个开放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登陆的股票市场,港股18A红利真的不再了吗?

失效

E药经理人根据港交所公开信息统计,2018年港交所推出第18A章上市规则后,吸引了大批生物技术公司争相奔赴,到了2021年,申请的公司数量和上市数量双双达到顶峰,由2018年的14家、7家,达到了43家、17家。

但好景并没有持续下去,从2021年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港交所18A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已经远远低于申请数量。这一现象在2022年更加突出,不仅申请数量大幅减少,成功上市的比例也不复从前,全年提交申请材料的公司22家,成功上市的仅有6家,其中绝大部分公司未成功上市的原因为申请材料失效。

17个月来首家单次递交过聆讯Biotech!科伦博泰引领18A IPO破冰?

据悉,港股IPO的流程包括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暗盘交易以及正式上市等七个环节,其中递表到聆讯环节占用时间最长,大约需要3~6个月,在此过程中,上市委员会审阅并评估新上市申请,确定申请人是否适合进行首次公开招股。公司如果没能在6个月内完成聆讯或者上市,申请材料就会自动失效,接下来要想继续上市,则需要补充最新一期的财务数据。

当然,这其中也有个例。百奥泰是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规则以来唯——家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有意思的是,2020年,百奥泰也是当年唯一一家因申请材料失效未成功上市的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2021年,百奥泰再次递表,但最后还是决定终止港股发行,关于终止原因,百奥泰在公告中解释为“鉴于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百奥泰在2020年8月已成功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登陆A股,并且还是第二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公司。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2022年至今有一批生物技术公司似乎正在掀起“弃港回A”潮。一方面表现在部分企业在港股申请材料失效后选择“转投”科创板,另一方面,科创板生物医药类IPO呈现出扎堆之势。

例如2021年递交申请材料的北芯生命,申请材料失效后并未递交更新材料,而是选择转投科创板,今年4月24日,北芯生命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巧合的是,捍宇医疗也是在2021年9月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的情况下选择终止港股上市,今年3月1日,捍宇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

这两家公司都从事于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北芯生命主要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器械,捍宇医疗主要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与电生理产品。

红利不复

有观点认为,自2018年港交所开放第18A章上市规则后,大批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相继奔赴,申请数量逐年递增,但港交所的审核效率却没有跟上申请节奏,才导致2021年以来18A公司上市申请材料频频失效。有港交所相关工作人员否认了这一观点,并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表示,主要是多数申请企业根据投融资环境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在众人唏嘘的资本寒冬中,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即破发让IPO“不香了”,投资人纷纷捂紧“钱袋子”上市公司根据时下环境做出谨慎选择,暂缓IPO不难理解。但是现象的背后有观点质疑,18A规则红利是否已不复往日。

这点从募资规模和估值上就可以明显看出。E药经理人融媒体统计,2022年通过18A规则上市的6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平均首发募资净额仅为3.05亿港元,最高也仅有6.71亿港元。上述提到的北芯生命和捍宇医疗两家公司在科创板的拟募资总额分别为12.74亿元、17.22亿元,几乎相当于这6家公司的总和。在估值方面,6家公司中有4家目前仍处在破发状态,甚至有公司市值已缩水超80%。熙德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李秋实也承认这个事实,“港股发行的压力很大。”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港交所的上市过程是市场化的询价和交易的过程,所以在港交所发行新股更像是“按照卖家希望的价格进行买卖的过程”。但是接连破发的市场环境让众多投资人望而却步,三一创新投资管理合伙人尹正认为,这是一个很标准的市场化行为。他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元和港币实行联席汇率,是事实上固定的捆绑,可以将港币理解为亚洲版的美元,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性的资本流动紧缩,对港股市场的冲击也就接踵而至。”

港股市场流动紧缩,科创板鼓励新政却频现,“弃港赴A”也就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正在“明目张胆”与港交所18A“抢企业”,2022年6月,上交所正式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一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尚未形成一定收入规模的“硬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价格就是科创板的优势。”尹正直言,从投资人的角度讲,定价更高,估值更高,流动性更好,退出也将更为顺利,自然就更有动力从港股转向科创板。但他也认为真正优质的资产不愁在港股发行,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会有所改善,IPO的情况也将有所缓和。

时间回到2023年,就像上述投资人所言,港股仍然吸引着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打破“空窗期”的绿竹生物,其带状疱疹疫苗LZ901的头对头试验已经显示出与进口产品相当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远低于进口产品。一年内与默沙东达成三笔ADC合作,交易总额超100亿美金的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也将港股视为IPO的首选之地。据悉,科伦博泰启动IPO前完成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100亿元。除了科伦博泰已经通过聆讯外,荃信生物、宜明昂科、来凯医药等创新药公司都已在港股递表,这些公司的申请材料已在处理中。

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几年前靠“讲故事”就能拿融资的往事已经不可追,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监管部门和投资人的眼光都更加专业,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不被环境所左右,自然会有资本会为创新真正的价值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