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 学习笔记

爱默生1803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是一个牧师家庭,是美国思想家和作家,也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

他早年在唯一宗教中担任牧师,但后来因在唯一神学的改革建议中过于理性而被拒绝后,愤怒地辞职。离任后,他前往欧洲,结识了科勒、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接受了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情的浪漫主义,专注于主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理想世界充满激情的追求思想的影响,并将浪漫主义思想引入美国。

1836年,爱默生出版了《论自然》,这是对先验主义思想的第一次系统描述,并很快与其他志同道合的超验主义者成立了一个超验主义俱乐部。超验主义强调精神或超精神,这是宇宙存在的重要因素,超精神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力量,用来压制邪恶、促进善,是万物之根,存在于人与自然之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和灵界的化身,对人类思想具有健康的滋补作用,倡导回归自然,向自然学习,接受其启蒙和影响,从而在精神上变得完美。

爱默生担任超验主义俱乐部"日晷"的出版物,推广先验主义的概念,成为先验主义的旗手。他的思想和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国文化的独立和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著作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自然》、《美国学者》和《神学院演讲》,其中《论自然》是先验主义的经典之作,几乎包含了超验主义的所有精髓。他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对美国民族的精神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林肯总统誉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虽然爱默生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符合孔子的神学,但他对中国并不友好。他早期对中国的印象和评论大多是负面的,他曾经写道,"中国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几代人都表现出和他们的瓷器画一样令人讨厌的单调",在他眼里,中国人、物、物是一致的,缺乏个性,团结是令人讨厌的,这与他对个人主义的强调背道而驰。 所以他对中国的批评并不奇怪。两年后,爱默生在日记中对中国皇帝作了更严厉的批判和谴责:"今天把帝国挂起来,我恨北京,我不会喝黄河水,驱魔茶......中华帝国以纯木乃伊著称,她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三四千年世界上最丑陋的特征",这段话表明了他对中国的深深蔑视,他认为中国是最丑陋的国家,一个停滞不前,贫穷,落后和封闭的国家。他批评代表君主制的中国;批评中国社会停滞不前、贫穷、孤立和僵化;并批评中国历史和缺乏民族认同感。他对中国的评价与19世纪的思想家亚当·斯密和黑格尔大致一致,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自满、停滞和腐败的庞然大物。这些对中国的看法是虚假的和侮辱性的,但它们也包含一个不幸的事实,即作为一个已经衰落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制,特别是在19世纪,清朝的君主制陈旧而僵化,政治腐败,国内内部矛盾严重,外部入侵,人民生活正在遭受苦难, 抱怨,当时的政府无能,很难更新自己,适应时代不断变化的形象,所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正在恶化。关于19世纪中国的文章是负面的,这深深地影响了爱默生对中国的负面理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爱默生对中国的态度逐渐软化,语气变得理性和冷静,态度的转变与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钦佩和与孔子思想的契合有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