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作者:水生烟客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唐玄宗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音乐艺术家。

玄宗喜爱音乐舞蹈,不仅是他与生俱来的,也是他用音乐舞蹈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是他追求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玄宗的“乐”、“舞”观念已经相当完善,并且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他的“乐”、“舞”观念及其所采取的“乐”、“舞”手段,都是很有文化价值的。

一、巩固统治,促进君臣团结

玄宗早期禁止音乐和舞蹈,是他的一种努力,这对唐朝开天盛世的到来有很大的帮助,从高宗和武则天两个时代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奢侈的倾向,那就是对音乐和舞蹈的要求很高。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至中宗和睿宗两代,皇帝耽于享受和娱乐之中,对世俗的娱乐没有任何限制,浪费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对政务也是漠不关心。

玄宗克制了自己的享乐主义,把享乐主义当作戒奢崇俭的一项主要措施,表现了他“见贤思齐,欲止毁谤,必先修身”的思想。

因而,在玄宗早期统治时期,他的皇权倾向于加强,而对乐师的作用则有意淡化。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在此期间,宗氏将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与政府的事务保持了良好的联系,并竭尽全力地清除弊端,短短六七年时间,整个世界就变得井井有条,物产丰富。

玄宗则提倡诸侯和大臣们饮酒作乐,这亦有助于君上和大臣们的和睦,《旧唐书·让皇帝宪传》中记载:

“有一次,玄宗到了这里,听到了几位王爷的乐曲,就威召登到了这里,与他们共进晚餐,如果运气好,就会得到赏识,给金分帛,以示庆贺。”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足见玄宗很是赞成诸侯们的爱乐运动,更有怂思之意。

王夫之说:

“玄宗与诸位大王在斗鸡和箫声中相见,然后以雷厉风行的声势,把那些挑衅的小人物都吐了出来,诸位大王保住了皇位,而皇室又不能撼动京,岂不是也可以罢手了!”

玄宗之所以提倡以乐为乐,其真实目的,大概也是想用乐师来消解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失去了竞争之心。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玄宗“自上朝后,多随王公出行,于禁宫之中,叩首,宛若一家人,衣食,一视同仁。”

于殿中置五座大殿,与众王并肩而坐,名为“五王帐”。

他们或谈论诗词,或饮酒,或对弈,或打猎,或拿着一根竹竿;琴瑟合奏,范善琶合奏。

诸位王爷都知道玄宗这么做的用意,都想借此来打消他的怀疑。

在众王爷中,以宁王为首,他最是谦逊,从不与人争辩,与人结交,玄宗更是信任他。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由此,玄宗用音乐和舞蹈拉拢人心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他们的“亲密无间”也成为一段传奇.

玄宗之所以鼓励各王宴乐,是因为他要铲除政治上的隐患,而命令大臣们参加宴会,却是一种宽宏大量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拉近君臣关系的手段.

从《许百官旬节休假不入朝诏》中可以看出,玄宗之所以这么做,显然他也有一种“一人之乐,不如一人之乐”的思想。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而在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兴盛,玄宗在统治的中晚期,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所以就把自己关在了宫中,沉溺于享乐之中。

纵情声色的享乐,势必会造成国家大事的混乱,这也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玄宗初期的音乐和舞蹈政策,对于他的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二、提高唐代乐舞的艺术水平

高宗武后时代的宫内音乐,虽已积极地向艺术靠拢,但仍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力为主要内容,音乐的编曲多以展现声色和排场,亦有《春莺啭》等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仍未成为宫内音乐的主旋律。

总的来说,高宗武之后的音乐舞蹈在艺术层面上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其美学意义并不十分突出。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舞蹈都失传了。

玄宗时期,所有的音乐舞蹈都以娱乐为主。

玄宗生性风流,很多舞蹈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传说《霓裳羽衣》是从月亮上回来的,创建者们都穿着七彩的衣服,穿着彩带,以示仙子的优雅。

这支舞蹈,是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的拿手好戏,张枯有一首《华清宫》,有一首诗云:

“夜深人静,碧云仙奏彩衣。一曲碧箫穿天际,一轮明月挂骊山。”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这支舞蹈不但旋律美妙,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没有《破阵乐》那般的震撼人心,没有《神官大乐》那般的气势,却有一种难以捉摸的美感.

传说中,这支舞蹈被称为《凌波曲》,被称为“夜梦中蛟龙”,被称为“胡琴”。

皇宫里的一位叫谢阿蛮的演员,因为擅长这首曲子,得到了杨贵妃的青睐,送了她一条“黄金臂环”给她。

这种音乐的水准,已经超过了以往所有的舞蹈,甚至是未来的舞蹈。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除此之外,玄宗节庆的马,也是上古动物舞蹈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一种,名为《倾杯乐》,音乐响起,马群便会“昂首挺胸,随着节庆而动。

《新唐书·音乐志》中说:

“皇帝登骊山之时,杨贵妃诞辰,命张乐长生堂,奏出一首新的曲子,还没有定名,南下送来一支曲子,取名为《荔枝香》。”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开天传信记》中有一篇关于玄宗的文章,他在月亮上看到了“上清之乐”,对此赞不绝口,于是用一支玉箫吹奏了他写下的曲子,取名《紫云回》。

从它们的来历、名字和舞态来看,玄宗时期的乐舞,要么注重舞态的展现,要么注重情绪的表达,追求的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而不是一种政治上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玄宗如此看重乐舞的娱乐价值,承认它的独特性。

这也是盛唐音乐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二、推进了胡汉乐舞交流

唐朝皇帝是个武林世家的人,再加上高祖和太宗都是鲜卑的人,所以唐朝在立国之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是非常开放的。

太宗曾说:“中华虽为贵夷,但朕只喜欢他们。”

所以,从唐朝开始,胡汉两国就有了交流和互动。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但是,到了唐初,胡地对中原产生了特别明显的影响,这与唐代玄宗偏爱胡乐胡舞和胡俗有很大关系。

在玄宗时代,胡舞胡乐非常流行,白居易有一首《胡旋女》:

“胡旋女离了康家,无用之余,东边万里无痕。”

“天宝季年时,世事变迁,众女皆学圆。”

足见胡乐胡舞在那个时代是何等的盛行。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在玄宗时期,唐朝的衣着和习俗都受了外域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中有记载:

“武德贞观时宫中之人,乘马匹而行,依齐、隋两朝旧制,多穿方巾,披风遮体,……逐渐露出面纱,以待救援。”

开元之时,随行之人,都是戴着络腮胡子,打扮得花枝招展,丝毫不受影响。

“俄又露马蹄,或披夫家鞋。”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从骑马的女性服装上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到玄宗时期,女性服装上有很大程度上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摆脱了对女性服装的限制,向自由开放发展。

尽管这些记载都是针对玄宗时期的“胡风胡气”而提出的,但也的确体现出中原在外来文化上的渗透。

另外,在玄宗时代,还产生了一些融合胡汉两种文明的艺术品。

其中最有名的《霓裳羽衣》就是由中原地区的夷城乐曲和道教乐曲相融合而成的。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关于这种舞蹈的来历,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舞蹈来自国外。

王灼的《碧鸡漫志》中有云: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此诗乃西凉帝所作,由大明皇帝所写,亦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凡有妖魔鬼怪之物,均不可信。”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王灼很清楚,这首曲子是从西凉传出来的。

《新唐书·礼乐志》上说:

“河西节度使杨敬忠唱了十二首《霓裳羽衣曲》,每一首曲子都唱完了,但当《霓裳羽衣曲》唱完的时候,旋律就会变得迟钝,所以这首曲子和中原的曲子是不一样的。”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唐会要》中有:

“天宝十三年,七十二年,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

很显然,《霓袋羽衣》的原文是《婆罗门曲》,这一点,在宋朝也是公认的。

唐卢肇的《逸史》上说: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罗公远在明宫赏月,将一根拐棍抛上天空,化作一座银桥,与帝升桥争锋,直上月亮。百余名仙子,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霓裳羽衣》。”

此说虽被王灼斥为“尽是谬论,莫衷一是”,但亦可看出玄宗对此乐曲的偏爱。

玄宗对其加以改良,并融入道教乐理,最后经杨贵妃改编,使其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结语

玄宗是唐朝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他在乐舞方面有着非常清晰的见解。

他一方面觉得纵情声色对朝政有很大的干扰,另一方面又觉得音乐和舞蹈有很好的舒缓效果。

所以,他在登基初期,对音乐和舞蹈的运用相对有节制,并将其用作收买人心,威慑四夷,稳固政权的手段。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而玄宗自己的音乐造诣,又使得他更加关注其美学意义,自觉地对其进行发掘和开发。

然而,他对乐曲和舞蹈的痴迷却让他沉迷于享受,特别是在他纳杨氏为妃后,两人在乐曲上的成就不相上下。

两人互相欣赏,创造出了不少出色的乐曲,这也让朝政日渐式微,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解读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

历史文献中关于玄宗滥乐误国之事,固然有其原因,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唐朝音乐舞蹈发展的重大功绩。

【参考文献】

1.杨名.论初唐帝王乐舞观的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2):21.

2.唐华全.论唐玄宗好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03.

3.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47.

4.刘安遇,胡传淮.王灼集校辑[M].成都:巴蜀书社1996,53.

5.段安节.乐府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