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山脚下,触摸丝路发展新脉动——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采访见闻

这是一次穿越戈壁沙漠,感受丝绸之路繁荣的采访。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天山一路向东,穿过吐鲁番,到新疆东门哈密,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现在正展现出新的活力。

在第三次中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表示希望:建设内陆和边境开放高地。从交通到经贸,从农业到旅游,从教育到文化......今天的新疆,是亚洲的陆地中心,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陆路港区,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最前沿的交汇点。

天山,壮丽的昆仑,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丝绸之路上有一个新的车站

向东,向广阔的内陆;自古以来,新疆一直是东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

9月10日,一支满载新疆当地货物的中欧纵队离开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从阿拉山口港出发前往德国和奥地利。这是第一列以"铁路快车"模式离开该国的中欧列车。在这种模式下开通意味着列车的通关检查手续已经在原籍地完成,将直接从口岸放行,通关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西安祥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海关部经理张继伟成为这一改革成果的第一次尝试。"现在我只需要填写报关单,不再需要填写转单,出口手续从6到5件,仅此环节就节省了2到3天。"张继伟说。

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务、更多的线路...自2016年5月26日建成以来,乌鲁木齐装配中心的枢纽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春磊介绍,乌鲁木齐市中欧级集结中心从最初的每周开1列,发展到现在的每天3列,并首次"设置"等模式,组织效率和发展速度明显提高,物流成本逐渐降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迅速聚集到这里。

截至2021年8月,乌鲁木齐装配中心已开设中欧班列共4700多条,线路21条,通达国外19个国家、26个城市,形成多点多方位开课格局。这些奔驰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骆驼队",成为世界经济的助推器,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看,感受效益。

一路从集装中心、视野、铁路口岸商贸区、国际快递中心等重点项目正在推进。马春磊介绍,围绕"集货、建园、集聚产业"的目标,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今年将新建,继续建设40个项目。届时,从运输节点到发展支点,从物流枢纽到经贸平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功能不断完善,其"多产业化"作用将更加突出。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将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站,未来将吸引更多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落户这里。马春磊对此充满信心。

"火岛"打造新名片

秋天,"火岛"吐鲁番也从夏天的炎热中褪色。在火焰山脚下,吐鲁番葡萄峡风景区就像湿润一样编织。除了品尝葡萄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非遗物市场和博物馆,欣赏热情的歌舞表演,并听取当地人谈论这个沙漠绿洲的奇观。

近年来,从鲜食到深加工,再到文化旅游,吐鲁番葡萄的产业链越来越长。

在葡萄沟以东90多公里处,吐鲁番市、楼山县楼兰酒庄,有一个特别的葡萄园——楼兰母亲园。在秋日的阳光下,超过500英亩不同品种的葡萄生机勃勃。楼兰酒庄副总经理张海军表示,家庭花园成立于1982年,由中国葡萄酒行业权威郭启昌创立。目前,公园内有20多种著名的酿酒葡萄,而且大部分树龄都在30年以上,是葡萄酒生产的"金树时代"。"这在中国非常罕见,"张说。

是什么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业内人士常说:"7分靠种植,3分靠技术。"吐鲁番的葡萄已经具备了极好的品种优势和独特的风土条件,但在楼兰酒庄首席农艺师薛峰看来,这还不够。我们酒庄的葡萄完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打理,通过罐井浇水,种植过程中不施用农药或化肥,让良好的风土留在酒中。"薛峰说。

建立品牌是一个更重要的命题。张某列举了一组数字:新疆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成品酒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我们拥有优良的生产条件,更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水平和能力,用心做好葡萄酒。在这十年中,从种植和酿造技术创新,到管理模式创新,我们做了很多基础工作,目前楼兰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一款葡萄酒被G20杭州峰会指定。"

除了楼兰酒庄,近年来,吐鲁番还建有火山酒庄、骆驼钟酒庄、陶森零海拔酒庄等一系列特色酒庄,集葡萄园观光、品酒、旅游休闲元素为一体,以"火岛"的新名片向世人发出。

在吐鲁番博物馆,有大约2300年历史的藤蔓收藏。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栽培葡萄标本,证实了吐鲁番葡萄栽培的悠久历史。几千年来,葡萄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果实。四季之间,一粒甜果,慢慢酿造成酒和故事,也面向未来的底气。

天山带着新客人下来

哈密与河南相距2000多公里,素有新疆之东门之称,是中原文化的腹地。近年来,由于一个对口支援项目,Yuha和两地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秋季学期开始时,哈密Yuha实验学校的八年级学生Sainur Hasmou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每周一次两小时的剪纸课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最早是由河南省的一位老师开设的,非常受学生欢迎。现在,我们在哈密的当地老师也教得很好!"Saynur Hasmou自豪地介绍了。

为了帮助边境,更重要的是"造血"。通过师生配对、科研带等方式,河南援疆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可以片面的年轻教师。

2020年4月,作为河南省第十批干部,吴锦洲离开家乡,前往雨哈实验学校,与当地教师伊萨·艾萨克一起成为"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每当遇到一些特别具体的小问题时,吴小姐都会详细地向我解释。现在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伊萨·艾萨克说。

尤哈实验学校是尤哈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缩影。文化奔跑,是一项具体而生动的活动,凝聚成一个集中的灵魂工程。

近日,来自河南和哈密的200名青少年参加了河南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少年》的录制,并组成了携手合作伙伴,互相赠送小礼物,在彼此的城市见面。

一段跨越千里万里的友谊,深深地植根于两地孩子的心中。

李梦佳第一次从郑州来到新疆,兴奋中溢满了话语:"新疆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我们参加了篝火晚会,在新疆遇到了很多孩子,坚强!来自哈密的阿拉法特·巴蒂(Arafat Bhatti)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河南的孩子们邀请我去少林寺,去龙门石窟,去河南博物馆。希望时机成熟时,能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人,一直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环节。"近年来,河南援疆坚持文化与文化相结合,走出去邀请,输血和产血,促进玉江人民心连心,让他们真正看到人,看到事物,看到身份,"河南省干部、哈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贤洲说。"

光明日报 (十月08,202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