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穿越戈壁沙漠,感受絲綢之路繁榮的采訪。
從烏魯木齊出發,沿天山一路向東,穿過吐魯番,到新疆東門哈密,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現在正展現出新的活力。
在第三次中部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疆表示希望:建設内陸和邊境開放高地。從交通到經貿,從農業到旅遊,從教育到文化......今天的新疆,是亞洲的陸地中心,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陸路港區,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最前沿的交彙點。
天山,壯麗的昆侖,見證了這裡的巨大變化。
絲綢之路上有一個新的車站
向東,向廣闊的内陸;自古以來,新疆一直是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樞紐。
9月10日,一支滿載新疆當地貨物的中歐縱隊離開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的烏魯木齊集結中心,從阿拉山口港出發前往德國和奧地利。這是第一列以"鐵路快車"模式離開該國的中歐列車。在這種模式下開通意味着列車的通關檢查手續已經在原籍地完成,将直接從口岸放行,通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西安祥軒供應鍊管理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海關部經理張繼偉成為這一改革成果的第一次嘗試。"現在我隻需要填寫報關單,不再需要填寫轉單,出口手續從6到5件,僅此環節就節省了2到3天。"張繼偉說。
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務、更多的線路...自2016年5月26日建成以來,烏魯木齊裝配中心的樞紐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新疆國際陸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春磊介紹,烏魯木齊市中歐級集結中心從最初的每周開1列,發展到現在的每天3列,并首次"設定"等模式,組織效率和發展速度明顯提高,物流成本逐漸降低,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迅速聚集到這裡。
截至2021年8月,烏魯木齊裝配中心已開設中歐班列共4700多條,線路21條,通達國外19個國家、26個城市,形成多點多方位開課格局。這些奔馳在新絲綢之路上的"鋼駱駝隊",成為世界經濟的助推器,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看,感受效益。
一路從集裝中心、視野、鐵路口岸商貿區、國際快遞中心等重點項目正在推進。馬春磊介紹,圍繞"集貨、建園、集聚産業"的目标,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今年将建立,繼續建設40個項目。屆時,從運輸節點到發展支點,從物流樞紐到經貿平台,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功能不斷完善,其"多産業化"作用将更加突出。
"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将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站,未來将吸引更多高端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落戶這裡。馬春磊對此充滿信心。
"火島"打造新名片
秋天,"火島"吐魯番也從夏天的炎熱中褪色。在火焰山腳下,吐魯番葡萄峽風景區就像濕潤一樣編織。除了品嘗葡萄外,遊客還可以參觀非遺物市場和博物館,欣賞熱情的歌舞表演,并聽取當地人談論這個沙漠綠洲的奇觀。
近年來,從鮮食到深加工,再到文化旅遊,吐魯番葡萄的産業鍊越來越長。
在葡萄溝以東90多公裡處,吐魯番市、樓山縣樓蘭酒莊,有一個特别的葡萄園——樓蘭母親園。在秋日的陽光下,超過500英畝不同品種的葡萄生機勃勃。樓蘭酒莊副總經理張海軍表示,家庭花園成立于1982年,由中國葡萄酒行業權威郭啟昌創立。目前,公園内有20多種著名的釀酒葡萄,而且大部分樹齡都在30年以上,是葡萄酒生産的"金樹時代"。"這在中國非常罕見,"張說。
是什麼決定了葡萄酒的品質?業内人士常說:"7分靠種植,3分靠技術。"吐魯番的葡萄已經具備了極好的品種優勢和獨特的風土條件,但在樓蘭酒莊首席農藝師薛峰看來,這還不夠。我們酒莊的葡萄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打理,通過罐井澆水,種植過程中不施用農藥或化肥,讓良好的風土留在酒中。"薛峰說。
建立品牌是一個更重要的命題。張某列舉了一組數字:新疆的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但成品酒産量僅占全國總産量的10%左右。"我們擁有優良的生産條件,更需要從業者具備相應的水準和能力,用心做好葡萄酒。在這十年中,從種植和釀造技術創新,到管理模式創新,我們做了很多基礎工作,目前樓蘭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一款葡萄酒被G20杭州峰會指定。"
除了樓蘭酒莊,近年來,吐魯番還建有火山酒莊、駱駝鐘酒莊、陶森零海拔酒莊等一系列特色酒莊,集葡萄園觀光、品酒、旅遊休閑元素為一體,以"火島"的新名片向世人發出。
在吐魯番博物館,有大約2300年曆史的藤蔓收藏。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栽培葡萄标本,證明了吐魯番葡萄栽培的悠久曆史。幾千年來,葡萄在這片火熱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結出了果實。四季之間,一粒甜果,慢慢釀造成酒和故事,也面向未來的底氣。
天山帶着新客人下來
哈密與河南相距2000多公裡,素有新疆之東門之稱,是中原文化的腹地。近年來,由于一個對口支援項目,Yuha和兩地之間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秋季學期開始時,哈密Yuha實驗學校的八年級學生Sainur Hasmou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每周一次兩小時的剪紙課是她最喜歡的課程之一。"這門課程最早是由河南省的一位老師開設的,非常受學生歡迎。現在,我們在哈密的當地老師也教得很好!"Saynur Hasmou自豪地介紹了。
為了幫助邊境,更重要的是"造血"。通過師生配對、科研帶等方式,河南援疆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可以片面的年輕教師。
2020年4月,作為河南省第十批幹部,吳錦洲離開家鄉,前往雨哈實驗學校,與當地教師伊薩·艾薩克一起成為"老師"。"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如何更好地回答學生的問題,每當遇到一些特别具體的小問題時,吳小姐都會詳細地向我解釋。現在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伊薩·艾薩克說。
尤哈實驗學校是尤哈與哈薩克斯坦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縮影。文化奔跑,是一項具體而生動的活動,凝聚成一個集中的靈魂工程。
近日,來自河南和哈密的200名青少年參加了河南電視台特别節目《大少年》的錄制,并組成了攜手合作夥伴,互相贈送小禮物,在彼此的城市見面。
一段跨越千裡萬裡的友誼,深深地植根于兩地孩子的心中。
李夢佳第一次從鄭州來到新疆,興奮中溢滿了話語:"新疆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我們參加了篝火晚會,在新疆遇到了很多孩子,堅強!來自哈密的阿拉法特·巴蒂(Arafat Bhatti)對中原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河南的孩子們邀請我去少林寺,去龍門石窟,去河南博物館。希望時機成熟時,能結交更多的好朋友!"
人,一直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環節。"近年來,河南援疆堅持文化與文化相結合,走出去邀請,輸血和産血,促進玉江人民心連心,讓他們真正看到人,看到事物,看到身份,"河南省幹部、哈密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翟賢洲說。"
光明日報 (十月08,202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