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一起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招

作者:新民晚报

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先行。在国家骨干高铁网已基本成形、城市地铁基本成网的背景下,完善城际(市域)铁路网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的重中之重。伴随着都市圈协同发展不断加深,市域铁路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政府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如何更好协调融合发展?

近日,长三角城际(市域)铁路协同与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大咖”纷纷支招。

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一起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招

交通便捷成产业发展重要基础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成绩亮眼,沪苏浙皖之间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快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指出,高质量发展包括高质量的需求与供给、高质量的资源配置与高质量的经济循环等,长三角因此必须以轨道交通为重要支撑,建设成为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一起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招

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

“世界级城市群有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发达、高度同城化等特征,虽然长三角地区有大陆最发达的轨道交通,但目前仍不能满足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区域铁路与轨道交通联合研究基地主任杨彦生说,长三角构建功能定位准确、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层次清晰、衔接一体高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势在必行。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看来,从工业文明转变为数字文明的过程中,人和产业在城市的转移聚集逻辑发生了变化。“在工业主导时代,人跟着产业走,但数字时代,产业与资本会跟着人才走,人才则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因此,宜居的环境决定了人类智慧和财富的聚集。”

长三角的产业主要是处于创新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业。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表示,“拼的是科研实力、高素质人才与资本,这都跟‘人’密切相关,而研究显示,当下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在轨道车站附近就业和生活。”

因此,机场、高铁、城际与市域铁路等交通方式的便捷通达将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断优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

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规划建设项目共涉及63项,其中市域(郊)铁路30项,占比近一半。

从上海来看,围绕上海都市圈的市域铁路达9条,占近1/3。截至目前,规划有4条市域铁路延伸至其他城市,上海嘉闵线(含北延伸)将抵达苏州太仓市,金山至平湖线将从上海金山抵达嘉兴平湖,嘉兴至枫南线将从上海金山枫泾抵达嘉兴国际商务区。另外,位于上海西面的示范区线将从虹桥商务区连接示范区“水乡客厅”。

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一起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招

建设中的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高铁并行段隧道

“城市群轨道交通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市域中心城的外围区域,通过空间组织,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实现产业集聚、社会空间重构以及社会资产配置的可持续性。”杨东援说。

张国华认为,当前,公共服务在长三角不同区域间还存在“断崖”,是轨道交通形成“断头路”的根源所在,“产业的聚集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公共服务要在中心区、外围区均质化发展,以此吸引、聚集人”;此外,都市圈要解决好长距离、高效率的出行,形成并利用好其特殊禀赋。

长三角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

目前,长三角市域铁路部分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已进入实质阶段,基本形成共识,具备工程联通条件,并进入研究落实阶段。不过,运营、维护尚未正式启动,运营模式未形成稳定共识,有较多问题需要思考。

在与会专家们看来,市域铁路网运营面临这些主要问题:多元主体的协调统一、运营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及运管规则的统一构建。比如,信号、供电制式、限界、车辆、车站设施等方面,都需要相对统一的标准。还有各地区运营资质互认、运输计划统筹安排、运营模式确定、票务管理清算等,也需要一个新的机制统一谋划。

跨省铁路能否“一票通乘”?一起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招

长三角首条跨省市市域铁路金山至平湖线线路示意图

对此,杨彦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比如,运输计划方面,可定期协商跨区域列车运行图编制;运营资质方面,运输、驾驶、调度等岗位统一培训,实现资质互认;票务管理方面,实现一票通行,票制兼容;运维管理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运维检修制度。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认为,市域铁路票务系统的构建需要突破行政边界的框框,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来支撑多层级的轨道网络互联互通。他建议采用基本单一的票价+多样化的票卡,来实现不同乘客的功能需求。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蒋宏飞表示,近年来,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上海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渠道的综合交通网络已基本建成,“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形成一体化规划、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的合作机制,下一步还要提升市域铁路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水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