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作者:言曦之

上期我们一起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移民,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古村落

转入近代史,中国还有三次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的。而且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闯关东

闯关东

说到“闯关东”这三个字大家都会想到电视剧《闯关东》,其实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历史上真实事件改编的。

闯关东之所以为“闯”,主要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清政府的禁令下进行的活动。

1644年,顺治元年,从清朝入关之后,开始施行相应的民族等级制度和民族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并且颁布禁关令。也就是将汉族人和满族人,隔离开来,汉族人不能进入满族人居住之地,让东北长期处于封锁状态,但是随即而来的黄河中下游的灾荒,战乱频繁,兵匪越来越多,让百姓纷纷叫苦连天,但是清朝政府不管百姓的疾苦,依然对东北施行封闭政策,人们在违反清廷禁令和生存之间,不得不选择生存。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为了生活。成千上万的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吉林、辽宁、黑龙江一带,纷纷踏上“闯关东”之路,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山海关老龙头长城

在明朝戍边大将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后,满清倾族南下,问鼎中原,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年间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的“柳条边”篱笆墙,称之为“满洲长城”,康熙中期竣工。此时,肥沃的土地被日渐废弃,这才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于是不少人被强制流放此地,一则惩罚,一则实边,是为“流人”。“流人”实际上就是触犯了刑律,被处流放惩罚的人。因为地缘较近,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也就是早期来到关东的山东人。

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的人数空前浩荡,远远超过了清朝时期。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行进场景

在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多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朝末期,沙俄侵略东北。清政府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多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东北地区已有近4000多万人。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多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走西口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民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走西口主要讲的是山西人,以及少部分的陕西人和河北人,背井离乡北上到杀虎口(古长城关隘)以西(内蒙)谋生的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杀虎口

当年,山西地区土地比较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陕西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尤其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旱灾,造成了重大饥荒。所以他们选择走西口,奔赴到现在的呼和浩特、察哈尔等地区。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走西口路线

“从路线上来看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随后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西口之外的部分地区人们生活动荡,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走西口依然无法成为谋生之路,所以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衰落。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下南洋场景

下南洋

中国有句民谚:“树挪死,人挪活”,希望寻求新的生存机会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据相关统计,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经有150多万。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路线图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巨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福建、广东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一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史记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福建、广东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海上丝绸之路图

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这三次巨大的移民潮对现代中国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

嘉峪关长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