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呼吁广州居民"找虫,找人",即锥虫病和潜在锥虫病患者,并向发现者每人提供8元奖励和健康咨询服务。据了解,有学者称锥虫病为"新药",一旦感染就会危及生命。锥虫病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2016年,在广州附近的顺德,发生了锥体咬伤,经调查,这是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体。美洲锥虫病是拉丁美洲最严重的,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该病已蔓延到亚洲的北美、欧洲、大洋洲和日本。锥虫病极其隐蔽,隐蔽期长达20~30年,人类感染不易被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危及生命。而锥虫病的诊断率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而且到病末期也没有药物的特殊效果,因此,有学者甚至称其为"新型艾滋病"。
"锥虫病是美洲锥虫病的载体,"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该病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引起局部传播。因此,广州市疾控中心呼吁"快速发现昆虫,找到人,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将为发现者每人提供8元的奖励和健康咨询服务。
文章发表后,不少网友质疑,"如果在抓捕过程中被咬了怎么办?"甚至有网友说,'去抓几个圆锥体,养个巢,再发财。"
针对此事,今天下午,北清报记者联系广州市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市尚未发现锥虫病,呼吁公众"找虫,找人"是希望"找虫"掌握病媒状况,为实施高效准确的防控提供依据;
北青记者注意到,在这篇微信文章中刊登了广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人的电话。广州市南沙区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文章发表以来,已接到多起市民来电,现已将两只疑似"锥形"昆虫送往广州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被咬伤后
对于8元的奖励实践和网友质疑,该负责人表示,是要提高公众"找虫子,找人"的热情。一旦公众发现疑似"锥形"昆虫,它们将不被允许直接捕捉,而是要求它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顶帽的容器拍照,然后联系负责这项工作的地区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工作人员会将虫子送到广州疾控中心进行鉴定,确认是锥体后再给予奖励。
马金峰,北青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