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作者:王光的话史

导语:

有人在给60、70后的女性朋友“鸣鼓叫怨”,说在婆婆强势的时候我们做儿媳,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了,又被高房价、巨额彩礼和“一媳难求”的时代“撞了一下腰”,咋就“是你、是你、还是你呢?”

不过也没必要忿忿不平的,就当是时代的产物,造化弄人吧,既然赶上了,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钢铁女侠”!

今天讲述的女主人翁叫雯静,她是一名60后的农村妇女,今年56岁,婆家也是个大家庭,老公陶敏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这30多年的婚姻生活,雯静也是一路风吹雨打走过来的,什么婆媳矛盾、姑嫂之纷、妯娌大战她都一样一样尝个遍,但最后都被雯静“一窝烩”全消化,不但没被击倒,反而当是“人生的补药”,让她更加从容淡定!

下面来听听雯静的故事: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来自雯静的口述:

我和老公陶敏是初中同学,读初二时我跟他坐前后桌,因为两家村庄都在学校的东北边,所以放学、上学我们俩经常走同一条土田埂,一来二去,我们就算是很熟的人了,即使在学校不好意思当众说话,可每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开始放飞自我,很是快乐。

想当年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能读到初中毕业就很不错了,如果没能“一炮打响”考上中专或者高中的,几乎都是回家种地的料。而我和陶敏都属于后者。

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女孩一般就是回来帮父母种地,打理家务,做做针线活,而男孩子一般会学门手艺,我们老家有句古话,叫: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陶敏的老舅是个木匠,所以陶敏后来就跟着他学手艺,那时候农村的手艺人都是走亲串户上门服务,所以虽然不上学了,但隔三差五我就能在村里碰到陶敏,我们俩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看到会热情打招呼。

一晃六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到了适婚年龄,俗话讲:一家养女百家求。加上我出落的亭亭玉立,虽然火辣辣的太阳把我的肌肤烤成“小麦色”,却掩饰不住清纯的容颜,所以上门提亲的人不少,其中居然有陶敏家托人来的。

其实在那几个候选人中,陶敏的家庭条件应该是倒数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居然对他情有独钟,可父母却不大乐意,原因就是他家兄弟姐妹众多,经济条件一般,担心往后家庭关系处不好。

但媒人胖姨却列举其优点和长处,例如:1、陶敏会木匠手艺,现在北京搞装潢,凭他的勤奋和聪明,将来是个“挣钱的手”;2、兄弟姐妹多不是缺点,反而比一个儿子的家庭更具有优势,等公婆老了,各伸一把手,比单打独斗一个人负担轻……

总之,胖姨说的每条我都认可,常言道:三岁看老,何况我跟陶敏从十几岁时就认识,他虽说相貌不出众,但人实诚,心细、勤快,关键脾气好,上学的时候偶尔“冒犯”我了,任凭我用树条撵着他打,他总是捂着脑袋嘻笑,从不反击我……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两家离的近,我不想远嫁。

就这样,最终父母采纳了我的意见,答应了陶敏的求婚。

不过父亲当年“警告”我说:“往后在婆家受委屈、哭鼻子了,别动不动往家跑!我可不收留你!火气上来了连饭都不给你吃!谁让你不听话的!”

其实我知道父亲那是气话,他的宝贝女儿怎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呢?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我和陶敏是91年元旦结婚的,当初嫁过去的时候我们的婚房就是三间瓦房,这是当年娶儿媳妇的“标配”。不过能看出来,他家这三间房的材料都是穷对付的,整个屋子除了门窗是木头的,其他看不到木制品,屋顶除了水泥型条就是小竹竿。

婚前“相家”回来母亲把这事一说,父亲唉声叹气,但没办法,女大不由娘,我主要就是看中他的人。

我嫁过去的时候只有陶敏的大哥大嫂分家另过,大小姑子婆家有了,但没出嫁;小叔子和小小姑子还在读书,所以是一个7口人吃饭的大家庭。

好在“头年媳妇半年家”,再说我离娘家近,婚后不久陶敏就外出打工,我独自一人就更不愿回去了。

那时候我弟媳妇还没娶进门,我在娘家更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用我母亲的话说:你是丑角做皇帝,舒服一时是一时。

本想多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的,可我偏偏是个易孕体质,是“进门喜”。随着月份越来越大,有时候在娘家住时间长了,母亲就会催促道:“你该回家了,你现在是别人家的儿媳,我不想负这个责任。”

我只好回去吃“大锅饭”,伙食上虽然公婆对我额外照顾,但他们家那时候经济拮据,平时鱼肉很少进门,最多宰只家养的鸡,可我能吃几块?

所以只要馋了我就往娘家去,哪怕吃顿饭就走都行。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在婆家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基本上对家庭成员有所了解:公公老实憨厚,脾气好,陶敏就随他爸,容易相处;婆婆相对来说比较强势,家里家外一把抓,基本都是她说了算;大小姑子过日子是一把好手,尤其地里活非常在行,但脾气不好,我做到尽量不得罪她,反正她很快就要出嫁;至于小叔子和小小姑子他俩,我就把他们当孩子看。

分家另过的大哥大嫂,我跟他们没啥交集,说不上好坏,终归是各过各的日子。

我初次领教到婆婆的厉害是在我生儿子的时候。

我是羊水破了才去的镇卫生院,当时检查时也没说胎位不正,可经过一天一宿的疼痛折磨后,大夫说最好转院到市里,因为胎儿臀部朝下,不好生。

我母亲当时一听,吓得赶紧说:那就赶紧去吧,可婆婆犹犹豫豫,到后来还特意找熟人疏通,让最好别转院,她怕去大医院费用高。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也不好擅自做主,所以接下来就看我老公陶敏的意见。

初为人父的他那时候也吓得六神无主,只得对他母亲说:“人命关天,还是转院吧。”

就这样,我们一行几人又辗转到县医院,在第三天下午总算把孩子生下来了!

因为生孩子来回的车费和检查费,零零总总加起来花了4百多块钱,有天听婆婆在跟邻居小声嘀咕说:“唉,你们家生个孩子那么简单,我们这倒好,生1个抵得上你家10个费用。”

那时候在镇医院顺产费用是40元,而我多花了10倍的钱,所以婆婆心疼。

可谁愿意遭这个罪呢?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亲妈和婆婆的区别,一个关心人,一个在乎钱。

到后来我们分家时,婆婆当着众人面又提到生孩子花的费用,结果给分到我们头上的“饥荒”另外加200块。

为此我在陶敏跟前吐槽,说他妈妈眼里除了钱没有别的。

记得陶敏当时还替婆婆说好话,说家里孩子多,苦日子过惯了,等等,让我谅解。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陶敏的大哥胎带左眼有点残疾,在当地不好找媳妇,所以大嫂是贵州人。

可婚后多年两人没有一男半女,婆婆有心想让他们抱养一个,无奈两人都不愿意,还希望自己能生。但一直无果,可以想象这样的日子过的不消停,两人经常吵架。

我跟嫂子相比,还是受婆婆待见点,也许是沾了我儿子的光吧,所以即使分家后,有时候大小姑子回娘家,婆婆就会让小姑子过来叫我去吃饭。

几年的生活打磨让我脸皮也变厚了,让我吃就去吃,俗话讲: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对于公婆那,你越赌气,越落不好,秉承“不吃白不吃”的宗旨,只要他们叫,我就抱着孩子去,还省的自己做饭呢,而且跟小姑子关系也处的融洽。

可大嫂跟我性格不同,有时候公婆即使叫,她也不去,事后还磨磨唧唧跟别人说公婆不待见她。

俗话讲:瓶嘴能扎住,人嘴扎不住。后来这些话又传到婆婆耳朵里,所以她就很生气,说大儿媳妇不知好歹,那几年她们俩的关系有点僵。

我性格随和,就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我私下跟大嫂说,没必要跟公婆计较,再不是,他们是家人,不要让别人看笑话。

但大嫂一口咬定婆婆就是嫌弃她不生养。

面对这样的“榆木脑袋”我也束手无策,只能又跟婆婆说别计较大嫂,想想她也怪可怜的,娘家远,结婚这么多年一次都没回去过,因为来回路费太贵,承受不起。

在我的斡旋下,大部分时候我们这个大家庭还是相安无事的。

我不是吹牛,这种和谐的氛围跟我的努力维护有很大关系,但我没有恃宠而骄,更没有欺负远嫁而来的大嫂。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嫂也不傻,所以这么多年她没少生气、受委屈,可在她嘴里:这个家就老二媳妇是好人!

可见得她知道我为她好,也是真心实意想帮她。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我们这个还算和谐氛围的家,随着新成员的加入被打破了!这个人就是弟媳海花。

海花是在我婚后第六年嫁进门的,她的到来让我和大嫂的“地位”一落千丈,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海花的能耐甩我和大嫂秀云八条街!

海花也是邻村的姑娘,但娘家比我稍微远点,她不但人长的好看,嘴更甜,把公婆哄的团团转,她也打破先例:婚后多年不跟公婆分家,而且还振振有词说她帮公婆还外债。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多时候不爱说,更不会拍马屁,再遇到像海花这样的妯娌,每天把“爸妈”挂在嘴上,我还真不习惯。

但公婆老两口很受用啊,觉得海花比女儿都亲。

所以,面对这样的氛围,我就退避三舍,再说那时候弟媳和公婆没分家,有时候即使叫我去吃饭,我也不像之前那么肆无忌惮了,我得考虑弟媳海花的感受。

何况她真不是大方的人,很多事情上爱斤斤较量,我尝试过她很多次,也吃过多次“亏”。

记得有一年在稻场晒稻谷,我把我家装的编织袋随便往地上一扔,随后就回去做饭了。

结果晚上收稻装袋时,拿一个也是漏的,拿两个也是漏的,气的陶敏发火道:“你没事的时候不能给这些袋子补补啊,咋都是耗子咬破的呢?”

我一听有些委屈,明明我为了缝袋子花了两个下午的工夫啊,这些烂袋子是哪里来的呢?

很明显,只有海花调换的,因为我们在一个晒场上,袋子也是随便放,她那是挑好的拿。

通过那次“吃亏”后,我不管是新袋子、旧袋子,我一律给它们用一小块红布缝上做记号,如此一来,海花再也调换不了了!

我用细心和“认怂”的态度战胜了她的小奸小滑,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只不过我从来没跟外人说,彼此知道怎么回事得了!

在我看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里不和外人欺,还是保持团结的氛围好。

类似的小事情很多,但都让我云淡风轻的化解了。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那几年公婆带着小叔子一家人过,弟媳当家,公公耕地种地,婆婆照看两个孙女,后来海花为了拼三胎儿子,跟小叔子躲计划生育去了,等生完三胎后,他们更离不开公婆的照顾了。

但婆婆心里明白,她三个儿子呢,老是这样跟小儿子一起过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大嫂秀云总是说公婆一碗水端不平,对此很有意见。

我倒是无所谓,都是自己儿子,谁负担重就帮谁一把,无可厚非。

婆婆可能是想表明一下态度、堵其他两个儿媳的嘴吧,她跟小儿媳摊牌说,准备分家。

谁知道弟媳海花闻听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要水漫金山寺,最后公婆没办法,只好还是依了她,家没分成。

不久后婆婆跟大儿媳又因为琐事,吵的不可开交,当时我也在场劝架,谁知道婆婆梗着脖子大声吼道:“你们别一个一个认为自己了不起!我到现在也没吃你们哪家闲饭!我和老头子还能干活呢,我愿意给谁干就给谁干!哪个都管不着!放心吧,到老我不指靠你们!”

当时我被婆婆的言辞说的一愣一愣的,心想:我也没得罪你呀,干嘛把我也顺带捎上?

农村人都是这样,谁家吵架了,看热闹的人不嫌事大,所以听了婆婆的“豪言壮语”后,旁边几个老太太附和道:“就是就是,他们老两口手里有几个钱呢,还有两个丫头,到时候不指望儿子是一样。”

我彻底被他们的言论打败了!虽然心里也生气,但想想这么多年公婆确实没用我们负担,一直在自食其力,所以我也没办法反驳,自己揉揉胸口说:不生气、不生气,气坏了身体我亲爹亲娘心疼,儿子可怜。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就这样,公婆那么多年一直跟小儿子一家过,直到公公有年得了尿道结石需要手术,吓得弟媳海花赶忙找公婆分家!

因为她害怕如果公公看病医药费花多了,我和大嫂不愿分摊,让她一个人兜着她觉得怨。

由此看来,弟媳小家子气十足,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吃亏难受,占便宜没够。

但那次弟媳海花算失误了,公公就去医院抓了几副中药,就把结石打出来了,只花了200多块钱,有惊无险的挺了过来!

可笑的是公婆好了伤疤忘了痛,没多久又跟弟媳“合家欢”了,对此我视而不见,爱咋咋。

随后在我儿子读初中后,我随陶敏外出打工了,没过几年海花两口子也带着儿子出去打工,把两个女儿留在家让公婆照顾。

之前可能是因为穷争饿吵吧,后来随着我们几家生活一天天变好,感觉大家思想觉悟都提高了,弟媳海花也不像之前那么小气,我们几家的关系反而变好了,每年春节都在一起过年,很热闹。

几年后公公脑溢血离世,我们哥仨也把后事办的风风光光,让婆婆很满意。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经过多年的打拼,除了大哥大嫂还在老家外,我和小叔子两家都在市里买了房,婆婆故土难离,还是在老家居住,但她身体不错,80多岁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隐约还能看出她年轻时的刚强。

往事随风,婆婆现在性格也温和了,跟以前判若两人,每次我回老家,她总是把家里能拿的都恨不得全拿上让我带走。

每次我上车返程时,她都会送到车跟前,不断嘱咐我们路上慢点,让我们不用老惦记她,直到我们开车远去,从倒车镜还能看到她站在路口目送,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飞舞,不再挺拔的身影看上去特别单薄。

那一刻,我莫名的鼻子发酸,眼眶湿润……

这也是我的母亲啊!风浊残年的她,还能目送我们多少年?只希望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多让她享受到天伦之乐。

婆媳篇:当年声称“到老不用你们管”的婆婆,如今像孩子般依赖我

婆婆一手带大的孙子孙女外出求学,都像燕子一家样翅膀硬了全飞走了,担心她一个人寂寞,有时候我们就回老家把她接过来住一段时间,这家过几天再去另一家过几天,好在她的儿女多,也都孝顺,所以婆婆逢人便说“儿媳比儿子好,女婿比闺女亲”。

有时候我故意逗她玩,就开玩笑说:“您还记得当初说到老谁都不指靠了吗?”

只要一提起这个,婆婆就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笑笑,道:“嗨,你们肚量大,肯定不会计较我这些。我那时候能劳动,手里还存了点钱,所以说话底气十足。”

“其实这‘过头话’真不能说,人到老还是要指望儿女们的,手里有钱当然好,但有个头疼脑热不还得找自己儿女嘛,哪怕去医院,也得有人给送去啊!”

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总算活明白了!

别看婆婆这么大岁数,但脑子不糊涂,如今她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为了学发微信视频聊天,经常缠着我教教她,像个孩子似的粘人。

我在跟婆婆交流的同时,也在告诫自己:我们也在慢慢变老的路上,所以跟儿女相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多栽花,少种刺,和和美美一家人多好啊!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欢迎评论区留言留言探讨!

大家好!我是@白鹭湖姑娘​,本人所有文章都是头条原创,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若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均为抄袭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