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感知学习,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模式

作者:真正的月明西湖

浅谈感知学习,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模式

人类在语言学习掌握过程中,有一种奇特现象,有些人对语言的掌握似乎是越来越快,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学会掌握了一门外语后,他或她在学习第二或第三外语时速度会加快,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些人连一门外语也掌握不了,而有些人似乎能轻而易举掌握多门外语。

事实上,对大多数这些多语言掌握者来说,他们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和普通人相比,并无显著特异之处,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如此超群呢?是什么秘诀让他们在语言学习这一领域显得如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呢?

对此,不少专家高人曾专门研究,也曾总结出不少经验结论,但这些结论至今难以复制,人们似乎更愿相信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来自天赋,这使得这一现象显得更为神秘莫测。由于本人也曾长时间深感语言学习的痛苦和吃力,内心深处对语言高人也深深佩服,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甚感兴趣,也曾长期思考这一现象,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浅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本人的思考结论是普通人和语言高人的主要区别是大家的语言学习模式不同,换句话说,对大多数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语言学习模式是分解式的,是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是循序渐进式的。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从字母入手,然后单词,语法,由单词,语法推测语义,由低到高,一步步推进。但对大部分多语者来说,他们的语言学习模式则是感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整体感知,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举例来说,对于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他们能先感知其语义,如何从意义理解来推理其语法结构和单词组成,从而完成对单词或语法的学习。这些整体感知的学习方式,是他们在长期语言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己深入其骨髓,甚至他们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但一旦他们接触外语资料或进行外语学习,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他们就会运用这一能力,使其左右脑同时参与外语信息学习和处理,从而使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高于常人,因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曾提出“语觉”这一概念,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语义感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何教授的一些提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言语中枢是上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物种的进化决不是盲目的,它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实现某种功能(就像进化出视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视知觉”以便观察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物理形态、进化出听觉神经中枢是为了形成“听知觉”以便感受辨别客观世界的各种不同声音一样),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去探究人类进化出高级言语中枢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它最终要实现的到底是什么功能?

我们认为,实现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弄清话语中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关系是要通过语法关系、语法规则来体现的,而且同一种语义关系,可以用几种、几十种甚至几百、几千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规则来体现,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拥有几千种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民族的语言形式、语言结构、语法关系和语法规则虽然彼此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语言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却是完全一样的,这正是各种不同语言可以进行互译(例如中译英或英译中)的客观基础。总之,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其语法关系、语法规则千差万别,而语义关系只有一种。所以,人类言语中枢进化的最终目标只能朝向对语义关系的辨识,而不是朝向语法关系的辨识。换句话说,通过世代遗传,不断进化而形成的先天性语言获得机制(即言语中枢)其核心功能应当是辨识“语义”,而非辨识“语法”。”

正如武侠小说中高手与低手的区别一样,一般习武者大多花拳绣腿,招式繁多而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却不堪一击。而高手却往往不动声色,一击而中,招式简单而实用。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大都养成了有效的学习模式,他们不多浪费精力,直指语言核心,从而事半功倍,有效并实用。

另一方面,每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流行都和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外语学习方面,我们长期的分解式学习理念和我们曾经的工业革命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说在机器文明时代,人们讲究的是由局部到整体,精密分解与整体组合。但是,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泛滥,人们更加强调对信息的整体把握和有效处理,管理大师德鲁克曾预测下一个社会的趋势是从分析到感知,在他的一篇文章

“from analysis to perception~the new worldview", 他曾明确指出, "in the biological universe, however, perception is at the center. And it can~indeed it

must~be trained and developed. We do not

hear “C” “A” “T”; we hear “cat.” “C” “A” “T” are “bits,” to use the modern idiom; they are

analysis. Indeed, the computer cannot do

anything that requires meaning unless it

goes beyond bits.,,,in fact, we had begun to

shift toward perception well before the computer. Almost a century ago, in the 1890s,

configuration(Gestalt) psychology first

realized that we hear “cat” and not “C”“A” “T.” It first realized that we perceive. Since

then almost all

psychology~whether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or clinical~has shifted from analysis to perception. Even post~Freudian“psychoanalysis” is becoming “psychoperception”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 rather than his or her mechanisms, the“drives.” In governmental and business planning, we increasingly talk of “scenarios” in which a percep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And, of course, any “ecology” is perception rather than analysis.In an ecology, the “whole” has to be seen and understood, and the“parts” exist only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whole".

时代不同,理念不同,要求也不同。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改变学习理念,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我们不满意我们的外语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时,何不从理念入手,探讨一下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寻找一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自己早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呢?

自助者,天助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