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感覺學習,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模式

淺談感覺學習,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模式

人類在語言學習掌握過程中,有一種奇特現象,有些人對語言的掌握似乎是越來越快,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學會掌握了一門外語後,他或她在學習第二或第三外語時速度會加快,在現實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有些人連一門外語也掌握不了,而有些人似乎能輕而易舉掌握多門外語。

事實上,對大多數這些多語言掌握者來說,他們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和普通人相比,并無顯著特異之處,那麼,為什麼他們的語言能力是如此超群呢?是什麼秘訣讓他們在語言學習這一領域顯得如此出類拔萃,卓爾不群呢?

對此,不少專家高人曾專門研究,也曾總結出不少經驗結論,但這些結論至今難以複制,人們似乎更願相信人類的語言學習能力來自天賦,這使得這一現象顯得更為神秘莫測。由于本人也曾長時間深感語言學習的痛苦和吃力,内心深處對語言高人也深深佩服,并對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甚感興趣,也曾長期思考這一現象,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實踐,淺談一些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

本人的思考結論是普通人和語言高人的主要差別是大家的語言學習模式不同,換句話說,對大多數語言學習者來說,他們的語言學習模式是分解式的,是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體,是循序漸進式的。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從字母入手,然後單詞,文法,由單詞,文法推測語義,由低到高,一步步推進。但對大部分多語者來說,他們的語言學習模式則是感覺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學習方式是整體感覺,由上而下,由整體到局部,舉例來說,對于一段話或一篇文章,他們能先感覺其語義,如何從意義了解來推理其文法結構和單詞組成,進而完成對單詞或文法的學習。這些整體感覺的學習方式,是他們在長期語言學習過程中養成的,己深入其骨髓,甚至他們自身都沒有意識到,但一旦他們接觸外語資料或進行外語學習,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他們就會運用這一能力,使其左右腦同時參與外語資訊學習和處理,進而使其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大大高于常人,因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何克抗教授曾提出“語覺”這一概念,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語義感覺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這裡,我們不妨引用何教授的一些提法,來進一步說明這一現象。

“如果我們承認人類的言語中樞是上百萬年進化的産物,而物種的進化決不是盲目的,它必定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實作某種功能(就像進化出視覺神經中樞是為了形成“視知覺”以便觀察了解客觀世界的各種實體形态、進化出聽覺神經中樞是為了形成“聽知覺”以便感受辨識客觀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一樣),那麼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去探究人類進化出進階言語中樞的最終目标是什麼?它最終要實作的到底是什麼功能?

我們認為,實作言語了解與言語表達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弄清話語中的語義關系。當然語義關系是要通過文法關系、文法規則來展現的,而且同一種語義關系,可以用幾種、幾十種甚至幾百、幾千種不同的文法關系和文法規則來展現,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會擁有幾千種不同的民族語言——各民族的語言形式、語言結構、文法關系和文法規則雖然彼此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語言所表達的語義關系卻是完全一樣的,這正是各種不同語言可以進行互譯(例如中譯英或英譯中)的客觀基礎。總之,世界上的語言多種多樣,其文法關系、文法規則千差萬别,而語義關系隻有一種。是以,人類言語中樞進化的最終目标隻能朝向對語義關系的辨識,而不是朝向文法關系的辨識。換句話說,通過世代遺傳,不斷進化而形成的先天性語言獲得機制(即言語中樞)其核心功能應當是辨識“語義”,而非辨識“文法”。”

正如武俠小說中高手與低手的差別一樣,一般習武者大多花拳繡腿,招式繁多而複雜,令人眼花缭亂卻不堪一擊。而高手卻往往不動聲色,一擊而中,招式簡單而實用。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大都養成了有效的學習模式,他們不多浪費精力,直指語言核心,進而事半功倍,有效并實用。

另一方面,每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理念的流行都和其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在外語學習方面,我們長期的分解式學習理念和我們曾經的工業革命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工業革命時代,也就是說在機器文明時代,人們講究的是由局部到整體,精密分解與整體組合。但是,目前,我們已進入資訊革命時代,在資訊時代,由于資訊的泛濫,人們更加強調對資訊的整體把握和有效處理,管理大師德魯克曾預測下一個社會的趨勢是從分析到感覺,在他的一篇文章

“from analysis to perception~the new worldview", 他曾明确指出, "in the biological universe, however, perception is at the center. And it can~indeed it

must~be trained and developed. We do not

hear “C” “A” “T”; we hear “cat.” “C” “A” “T” are “bits,” to use the modern idiom; they are

analysis. Indeed, the computer cannot do

anything that requires meaning unless it

goes beyond bits.,,,in fact, we had begun to

shift toward perception well before the computer. Almost a century ago, in the 1890s,

configuration(Gestalt) psychology first

realized that we hear “cat” and not “C”“A” “T.” It first realized that we perceive. Since

then almost all

psychology~whether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or clinical~has shifted from analysis to perception. Even post~Freudian“psychoanalysis” is becoming “psychoperception”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 rather than his or her mechanisms, the“drives.” In governmental and business planning, we increasingly talk of “scenarios” in which a percep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And, of course, any “ecology” is perception rather than analysis.In an ecology, the “whole” has to be seen and understood, and the“parts” exist only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whole".

時代不同,理念不同,要求也不同。資訊時代要求我們擁有更為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這不得不促使我們改變學習理念,進而能更加有效地學習。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我們不滿意我們的外語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時,何不從理念入手,探讨一下新的學習理念,新的學習方式,尋找一下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幫助自己早日實作自己的學習目的呢?

自助者,天助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