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周,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特征

作者:有畏先生

戳上方头像关注“有畏先生”,一起交流历史感悟!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胜利,到公元前771年幽王失国西周灭亡,西周王朝短短276年的历史(“八百年周朝”中的五百多年都是春秋战国),却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成熟阶段。

大圣人孔子就特别怀念西周(应该是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动乱中颠沛流离怕了,向往前朝的安定),曾赞叹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西周,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特征

那么西周这段历史,到底为后世留下哪些“遗产”呢?

首先、而且是最大的“遗产”,就是通过分封诸侯、封邦建国活动,扩大了中原地区对“四方”的影响,加速中原文化和四方文化的融合。

从统治区域来看,西周的诸侯北至如今的北京及其以北地区(燕),东至如今的山东地区(齐、鲁等),东南至如今的浙江地区(吴、越等),南至如今的湖北地区(楚、鄂等),西至如今的甘肃地区(秦)。

同时,远离王畿地区的各诸侯国,又与四方的戎、夷、蛮、羌等部落,通过战争、贸易等方式进行着持续的交往和融合。

西周,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特征

第二,通过分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列国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周人灭商后实施了大规模的分封措施,将大批同姓子弟和异姓亲属分封到了四方各地。这些新建诸侯国,如鲁、齐、卫、晋、燕等国,人群构成进一步复杂化,既有周人,又有殷遗民,还有本地土著居民,族群融合速度加快。

另外,受封者还从中原地区带来了西周王朝的制度文化,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最后形成了若干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第三,西周分封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前提的,在观念上形成了“大地域统治”的政治传统。

尽管周人以与贵族“分享”的方式来统治天下,分封最终为列国的形成奠定基础,但始终存在一个以王朝地区周文化为底色的“大地域”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在兼并战争最为激烈动荡的战国时期,人们也清楚知道“天下定于一”这种历史趋向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人总是爱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好几段时间并不短的分裂时期,总是坚信一定还会回到“天下合一”的状态,也最终都是回到了“天下合一”的状态。

西周,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特征

第四,就连“分封”本身,也始终是后世统治者如何统治国家的一个选项。

虽然秦朝统一天下后采取的是“郡县”的统治模式,但接下来的西汉初期还是分封王侯,先是异姓诸侯王、后是同姓诸侯王。虽然自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历朝几乎不再采取实质分封宗室为诸侯的方法,但是,给予宗室封邑的形式还是保留了下来。当然皇帝不断加强防范宗室的办法,宗室以封邑为基础觊觎皇位的事例仍然层出不穷。

尽管如此,历代政治家和学者在反思皇帝集权弊端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到分封曾有的好处,即地方分权和自治。

第五,西周的宗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血亲。血缘宗族集团与地缘政治相结合,是西周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法制度催生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体系,“忠”与“孝”的观念,士人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鼓舞,祠堂、家谱、义田,族权、父权与夫权等等这些,无一不是西周宗法制度的“遗产”。

西周,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特征

以上就是西周对后世形成的重要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中原文化与四方文化的融合,各地区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大地域统治“的政治传统,分封和地方自治的政治选项,宗法制度,这些都在后世朝代中周期性、规律性地发生着、前进着,最终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特点。

历史不是重复,但可以传承和演进。

关注“有畏先生”,一起交流历史感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