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特征

作者:有畏先生

戳上方頭像關注“有畏先生”,一起交流曆史感悟!

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勝利,到公元前771年幽王失國西周滅亡,西周王朝短短276年的曆史(“八百年周朝”中的五百多年都是春秋戰國),卻是中國早期國家的成熟階段。

大聖人孔子就特别懷念西周(應該是在春秋時期諸侯争霸動亂中颠沛流離怕了,向往前朝的安定),曾贊歎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西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特征

那麼西周這段曆史,到底為後世留下哪些“遺産”呢?

首先、而且是最大的“遺産”,就是通過分封諸侯、封邦建國活動,擴大了中原地區對“四方”的影響,加速中原文化和四方文化的融合。

從統治區域來看,西周的諸侯北至如今的北京及其以北地區(燕),東至如今的山東地區(齊、魯等),東南至如今的浙江地區(吳、越等),南至如今的湖北地區(楚、鄂等),西至如今的甘肅地區(秦)。

同時,遠離王畿地區的各諸侯國,又與四方的戎、夷、蠻、羌等部落,通過戰争、貿易等方式進行着持續的交往和融合。

西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特征

第二,通過分封,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列國區域性政治經濟中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周人滅商後實施了大規模的分封措施,将大批同姓子弟和異姓親屬分封到了四方各地。這些建立諸侯國,如魯、齊、衛、晉、燕等國,人群構成進一步複雜化,既有周人,又有殷遺民,還有本地土著居民,族群融合速度加快。

另外,受封者還從中原地區帶來了西周王朝的制度文化,與本地文化相結合,最後形成了若幹區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第三,西周分封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前提的,在觀念上形成了“大地域統治”的政治傳統。

盡管周人以與貴族“分享”的方式來統治天下,分封最終為列國的形成奠定基礎,但始終存在一個以王朝地區周文化為底色的“大地域”的文化傳統。即使是在兼并戰争最為激烈動蕩的戰國時期,人們也清楚知道“天下定于一”這種曆史趨向是不可逆轉的。

中國人總是愛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曆史上也的确出現過好幾段時間并不短的分裂時期,總是堅信一定還會回到“天下合一”的狀态,也最終都是回到了“天下合一”的狀态。

西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特征

第四,就連“分封”本身,也始終是後世統治者如何統治國家的一個選項。

雖然秦朝統一天下後采取的是“郡縣”的統治模式,但接下來的西漢初期還是分封王侯,先是異姓諸侯王、後是同姓諸侯王。雖然自西晉“八王之亂”以後,曆朝幾乎不再采取實質分封宗室為諸侯的方法,但是,給予宗室封邑的形式還是保留了下來。當然皇帝不斷加強防範宗室的辦法,宗室以封邑為基礎觊觎皇位的事例仍然層出不窮。

盡管如此,曆代政治家和學者在反思皇帝集權弊端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想到分封曾有的好處,即地方分權和自治。

第五,西周的宗法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長,君臣之義等于父子血親。血緣宗族集團與地緣政治相結合,是西周政治的一大特點,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法制度催生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倫理體系,“忠”與“孝”的觀念,士人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鼓舞,祠堂、家譜、義田,族權、父權與夫權等等這些,無一不是西周宗法制度的“遺産”。

西周,奠定“中華文化”基因特征

以上就是西周對後世形成的重要影響的幾個主要方面。

中原文化與四方文化的融合,各地區區域性政治經濟中心的形成,”大地域統治“的政治傳統,分封和地方自治的政治選項,宗法制度,這些都在後世朝代中周期性、規律性地發生着、前進着,最終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特點。

曆史不是重複,但可以傳承和演進。

關注“有畏先生”,一起交流曆史感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