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一次metoo事件下的攻与守

史航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一方面,站出来发声的女性控诉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史航的自我辩护和身边人的变相维护也依然在负隅顽抗着。

这一攻一守之间,我们得以看清一件事:男人与女人之间,权力上位者与下位者之间,隔着千里万里。因各自境遇和利益导向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他们完全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解释。

女性受害者的控诉方式是在网上发布一篇又一篇的“小作文”,虽然所描述的细节足以令观者生厌与愤怒,但还是被很多人质疑,因为并无可将其交送警察局的实锤,这种“小作文”的形式或有杜撰嫌疑,不可尽信。

可事实上,受到侵犯时,第一时间想到留存证据的人又有多少呢?正如许多女性所述,在那种情境下,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愤怒,而是惊恐、无措、懵。

但史航的第一轮反驳很“聪明”地抓住了这个对自己有利的线头,一上来就说“情绪我理解,情况不属实”。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一天之后,他又在微博做出了对此事的二次回应,放出了一些相关的聊天记录,并看图说话,重新定义了女孩们的控诉内容:将性骚扰说成是不同程度的交往,将受害者说成有过稳定关系的前任,将对他者形成困扰、留下阴影的冒犯以“风流交谈”和“门内情调”一笔带过。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许多人指着聊天记录疯狂点头:对啊,又是说“生扑”又是主动邀约去健身房的,这明明就是调情啊!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而面对这疑似反转,更多被激怒的受害者站了出来,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小默(化名)不仅特发“小作文”述说了被侵犯始末,还重点描述了未能在受害时给予对方有力回击的内心感受,她说:

“我打遥远的小城市来,原有的三观在几个小时内被碾成齑粉,惶恐之下,我只能用‘这就是大城市文艺圈的规矩’来解释这一切。我是那么害怕暴露我人格上的土气、保守与弱小。我希望伪装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像他们的同类,或者至少有成为同类的潜质。所以我奋力抛接球,如同一只小狗,以为叼住了那个飞盘,我就能取得跟丢飞盘的人‘你来我往’的资格。我不想姿态那么难看,我的内里粉碎了,姿态是我仅有的一切。”

她还举了一个更为普遍的例子:老板叫你加班,你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缓缓打出“嗯嗯,好的”,显得自己是一个敬业员工。

总之就是这么个逻辑——一些因心理弱势而导致的口是心非,并不能成为恶行和不公的赦免牌。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除了当事双方,也有一些按捺不住寂寞偏要出来崩塌的第三方局外人。

影响比较大的,一位是史航好友止痷,和史航首轮反驳的底层逻辑如出一辙,就是对真实性存疑,字里行间明指这些“小作文”是不讲证据的信口开河。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另一位是专门录了一期播客讨论此事件的姜思达,这期内容目前已被删除,因为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大波听众的不满与指责。虽然他后来特地微博发长文作解释、并表示已取关史航,但据听过的朋友表示,他并不算冤枉,播客里的发言有明显的为史航洗白的倾向。

又是大谈自己与史航的私交,表示他受到过对方提携且未被骚扰过,似乎试图从友人视角还原一个“不至于那样”的业界前辈;又说要给人说骚话的权利,还说先是被指控最后证明被冤枉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把那些被冤枉的案例和此次事件放一起说,是怎么个意思?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写一篇微博可以精心雕琢,但下意识的逻辑和用词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想法。看似是中立的“唱反调”,其实像极了假装不经意的雪中送炭,顺便立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人设。

当然,他可以言论自由,但这不耽误姐妹们突然的领悟:虽然他是gay,但他也是男人,也会厌女,不要觉得所有gay都是闺蜜。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男女之间的沟通,大部分时候都没有用

一边是悲愤交加的小作文,一边是以爱情和风流解释一切的诡辩和男性友人的帮腔站队,这一场文化界的metoo运动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参差,你永远不要指望拥有优势性别的人类,能够像偶像剧男主那般与你感同身受。

为什么未经同意的肢体触碰和堂而皇之的黄色玩笑与骚话会令人不适,甚至有可能被送进牢房?就是因为,这类举动忽视了他人的主观意愿,而单方面宣布对方是一个可供自己支配的工具,宣泄欲望的工具、展示优越感的工具,证明自己仍是个男人的工具,抑或一份向其他哥们儿炫耀的战利品……除此之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内心活动,有什么才华,可能有什么样的前途,一概不重要。

被别人当作随意揉搓拿捏的工具,谁都不乐意,因为那意味着人格上的贬损和自我意志的隐身。记得武志红老师说过,别人不尊重你的感觉,就是在谋杀你的精神生命。哪有什么爱,只有剥削与蹂躏罢了。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传说史航在某方面功能有问题,吃药都好不了的那种,按理说有病治病、治不了忍一忍不就得了,但别说史航,很多男人都难以做到对此坦然处之。

因为占有女性意味着男人之所以为男人的首要入场券,没有,他们就会陷入性别认同的危机。所以越是在那方面不太行的,越是喜欢利用权力之便走点捷径。所以那能算前任么?是男人尊严的充值卡券还差不多。

但施害者偏偏会编织各种各样的谎言让自己上不得台面的动机与行为合理化、美好化,顺便让受害一方心甘情愿,不知反抗。

这种状况在两性交流当中十分常见。

且不论“叔叔是因为喜欢你才摸你”这种极端情境下的恶心安抚,就在日常的公共场所里,一男性讲黄色段子,女性生气或不跟着笑,就会被说“玩不起”“不懂事”,似乎跟这些龌龊的玩笑打成一片,你才算一个有眼力见儿的好姑娘。

再比如京圈文化大佬热衷于宣扬的女性标杆——大飒蜜,长得漂亮,性格豪爽,心眼子还特别实,明明没瞎却愣是对一其貌不扬的老爷们儿死心塌地。

他遇上事儿,送钱又送人,一点儿都不带迟疑的;他在外头莺莺燕燕,飒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身散发着母性的圣光告诉世人——没关系,他玩累了,总会回家的。

将无私奉献、讲义气和忠贞不渝的道德高帽咣咣往你头上扣,乍一看,你被表彰成了人类高质量女性,其实就是纯纯冤大头一枚。挺好的条件、大好的时光莫名其妙被套牢,还要无怨无悔、引以为傲,这是什么人间圣母非人类?为了夸奖和抬举就要用一生献祭,这是什么史诗级不平等条约?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类似的温柔枷锁还有“缪斯”啦、“落魄时的女神”啦、“迷路时的灯塔”啦,然后发誓要用一生守护你的美啦……可事实上,他们只在意女性于自己的功能,私心觉得你这么好用我就要将你买断,却并未真的在意她们想过怎样的人生。

就像电影《时时刻刻》当中一个非常讽刺的片段:在结婚纪念日的晚餐,丈夫以自我陶醉的神情描述着妻子曾带给他怎样的安慰与希望,一旁的妻子却在因何时离家出走而纠结摇摆,只能挤出一个勉强的微笑配合丈夫口中女一号和自己同名的浪漫童话。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这样一个勉强的微笑、一个善解人意的姿态,就是很多女性面对这种“以爱之名”的绑架所作出的下意识反应,你不配合,显得“不懂事”“不善良”“不知好歹”“别有居心”呀!

就算你不在乎这个男人的感受,也未必能坦然面对第三方的审视,就像小默说的,当她在出租车上被猥亵时,甚至会因担心司机将自己视为“放荡坏女孩”而不敢声张。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规训,身为客体的女性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将其打破、获得觉醒。

至于男性,他们已经习惯了将审视、评判女人的权力握在手中、来回摆弄,所以会觉得:摸你是喜欢你,撩你是因为你好看,把你封为“上等女人”“优秀的好女人”是看得起你,那些长得丑还咋咋呼呼的,想被我看得起还排不上号呢。

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十有八九是会默认这一套价值评判体系的。

没被选上时,真的有可能一边自我怀疑、自我贬低,一边视飒蜜为女中榜样,或去羡慕那些放学有男生堵门的女孩;被选上后,则很容易通过认同加害者(他是喜欢我、是看我优秀、我们是爱情)来屏蔽内心的不快与委屈,通过主动配合对方设定的剧本来防御内心秩序的混乱和坍塌。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你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指责女孩们当初拒绝得不够坚决,但也别忽视了,在这个男权社会,让一个女人在一瞬间打破已内化的传统规训、穿越痛苦的迷雾森林拥抱真相、迅速重建自我价值体系、再集中全身火力给予加害者重重一击,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两瞬间也不行,甚至需要三五年。这也是为什么这场集体控诉如此迟来的原因,是由女孩们的必经成长周期所决定的。能够出来发声的已然是幸存者,她们在废墟中重建起了自己的内心与生活,时间也没有吞没她们的勇气。

是时候对权威和文化人祛魅

当时当刻让受害者胆怯的,除了性别造成的心理弱势,还有权力带来的外在光环。

距离带来信息差。

小默说她来自遥远的小城,所以对于大城市的文化圈是有滤镜的,受到侵犯后,竟然会以“也许这就是这个圈子的规矩”来合理化自己的遭遇,另一边还要自我怀疑——“也许是我自己比较土气呢”。所以要收起所有的不适通过“识趣儿”的“礼尚往来”让自己看上去也像一个大度的女人和脱去了土味的文化人。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这种心理其实蛮普遍,任何信息的差异都会导致天然的滤镜,这天然的滤镜又会成为阻挡下位者看清真相的屏障。当遇到颠覆认知的事情时,首先浮上脑海的念头是“也许大城市都这样”“也许有钱人都这样”“也许明星都这样”,进而让自己去顺应人家的规则,为此甚至不惜割舍掉自己的过去。

这种心理背后的动机是,我还不够好,我要变成另一种样子。对于自我的不够认同和接纳会让人总想眺望他处,去追逐彼岸的绚烂,以期通过靠近别人而逐渐接近理想的自我,这样就很容易被外部的包装和别人画的饼所蛊惑、所控制。

可事实上,这世上哪有什么无所不能的完人?是,他确实有一定社会地位,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并不代表他可以十全十美一手遮天。

人的独特性也并不能超越共性而存在,名人也得吃喝拉撒、也有食色性也,权威也会有道德的瑕疵,也可能会经历从高位跌落低位的一天……

通过滤镜看人会失真,你要么把他想得很完美,要么把他想得很恐怖,这种心理的屏障都会导致你很难对其做出一针见血的质疑和及时有力的反击。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一般来说,越是视野狭窄且对自我了解不充分的人,越是容易给其他的人事物加滤镜。所以被有点权力的猥琐男选为盘中餐的通常都是还没怎么见过世面、也没怎么经过事儿的年轻女性,她们会频频投来崇拜的目光,还会因懵懂单纯而乖乖听话。

所以在此提个醒,做家长的朋友,可以穷可以住在小城,但一定不要让孩子因为贫穷和出身而有太强的耻感,这些“原始配备”越是让她觉得丢脸、局促,她越是会无条件地相信那经人渲染的海市蜃楼;

更不必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懂事,她在家里没有表达异议和愤怒的空间,面对父母外的其他长辈,当然无法凭空生出拒绝与对抗的勇气。

但我也知道,不是每个大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家长。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骨子里依然深藏着奴性,总觉得自己是可怜人,总是期待着能有一个手眼通天的大仙儿将自己拯救于水火。

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当凭自己的努力改变境遇而屡屡受挫时,便寄希望于一个强大的外力,而并不觉得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方法,自己能创造什么颠覆过往的奇迹。

他们内心里有被大仙儿拯救的需要,便会不由分说将这个角色赋予有些能耐且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便利的人身上。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比如我父母那辈儿的人就很喜欢跟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了,打骂都行,让他踏踏实实好好学习最重要;还有去了医院,医生下手重了,孩子喊疼,父母还要当着医生面责怪孩子不皮实。

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膜拜和讨好,而任君处置的孩子便是他们献祭的贡品。这么长大的孩子肯定遇事儿先给自己找原因嘛,自然难以在第一时间反击加害者。

所以啊,如果所有人的膝盖都能打直一点,实施性侵犯得逞的概率一定会大幅度降低。

最后是文化人滤镜,就不往前倒了,2023夏天还没来这不就塌了俩么,一个不给孩子治病的马原,一个是性骚扰惯犯史航,就这还不足以给那由来已久的滤镜戳个大洞么?

并不是说文化圈最脏,而是每个圈子都会有它的龌龊之处,只是文化圈更加能够用阳春白雪和媒体包装的璀璨形象矫饰那些见不得人的污浊不堪,一经曝光,会让人觉得落差有点大而已。史航好色都能被圈内人形容为“人间贾宝玉”你敢信?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也正是由于这份遮掩和伪装,文化人出幺蛾子会显得格外虚伪做作,比如那啥之前先给你讲讲中外文学和《金刚经》之类的,坏都坏得不坦荡,油腻到通体发臭都不忘喷上点诗词歌赋提提香,结果散发出了一种奇异的恶臭。

此事一出,我看到个评论说,他一向最烦发影评、书评的人,都是拿人家的东西在那里说呀说,还显得自己多了不起似的。

这当然有点一棍子打死了,靠自己本事给相应的受众输送优质内容还是没错的,只是书评影评和测食品的、测服装的,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做测评嘛,都是要从对应的品类中拎出优缺点,都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你说他肤浅,他说你不时尚,谁也不比谁更高级。

况且,市面上很多“读书专家”并不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们也许是成功的商人,却未必算得上什么大文豪。

小结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反抗姗姗来迟的心理和社会性的原因,人有时候就是没那么坚强的,我们也不能奢求每个人都能时时刻刻做超人,每一次都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将作恶者绳之以法。

但好在,人是可以成长的,是可以由妥协变勇敢的,社会也是在进步的,大家面对性骚扰和性侵犯的容忍度也是在逐年降低的,曾经习以为常的那些称呼、那些美丽的谎言也由被表彰和瞻仰的位置逐渐放在了审判席,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论是自认有优势的性别,还是自认高高在上的行业翘楚,不顺应潮流,你们都将经历不同程度的,塌房。

突然想起了以前常看的偶像剧片段,身份低微的灰姑娘式女主角和富二代男主角因为各种小摩擦不打不相识,女主角总是特别彪,不看车牌、不看对方着装,劈头盖脸就是指着鼻子一通骂,开场白总是:“诶,你这个人怎么不讲理啊?你以为你sei呀?”

希望大家辩证地看偶像剧,不要太迷信男主角的痴心一片,而多学学女主角平等凶每一个人的虎头虎脑。

由史航事件说开去:这场对“文化流氓”的控诉为何虽迟但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