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在北平的闲散时光

作者:雪涅半墨堂
鲁迅在北平的闲散时光

鲁迅在北平时花3500大洋买的四合院

之所以称北平,不称北京,实在因为鲁迅置身北京时,北京就叫北平。那时的北平,还是一座小城,远没有现今的二线城市的阔绰,面积大概相当现在的一个地级城市,没一环二环及五环六环之说,非泱泱大城。当时,仍保留完好的元大都的土城墙,即在现在的三四环之间。也就在北土城、安贞门一带。出了那儿,放眼一望,是寥荒寥荒的乡下。有老照片上,时见有疲惫的商旅驼队从那儿进城,领头的是穿着臃肿的赶驼人。

鲁迅做“北漂”,全因他吃了官饭,做了教育部的佥事,职位也就相当于如今部委里的科长,只略高一些。

民国初期,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迁都北平,鲁迅随教育部一块儿迁到北平,犹如浮萍野草,落地一扎,悠悠14年。全非现代人所料想,那时的鲁迅有多风光,俨然舆论领袖。其实,鲁迅那时不过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文艺屌丝,悠闲得很,也散淡得很。

前七年,鲁迅窝在位于菜市口南半截胡同西的绍兴会馆。会馆老旧失修,几近风雨飘摇,人口也杂,且不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居处。与现今北漂的蚁族无异。鲁迅除了去教育部坐班,几乎都猫在会馆里,像一个职业书法家,抄碑补帖,拾遗补缺,埋在故纸堆中。从鲁迅手稿看,他们那拨民国作家中,鲁迅书法是最规整、合法度的。既有六朝风骨,又不乏江左风流。当时,鲁迅最大的乐趣,是去琉璃厂闲逛、淘书。

之后,也就是1919年年底,鲁迅搬出会馆,在八道湾11号院购置新宅,又三年,鲁迅因与二弟周作人失和,兄弟反目,他绝然搬出了八道湾,住进了附近的砖塔胡同。之后,鲁迅又购置了在北平的第二套住宅,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南房三间是会客室兼藏书室;院内东西各一间杂房;北屋三间,北面接出去一小间平顶屋子,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现今应属违建,城管要拆违的)。此房犹如四合院后头长了条尾巴,鲁迅戏称为“老虎尾巴”。他在散文《秋夜》里描写过这处宅子的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就用被称作“金不换”的小楷毛笔,抄碑帖练就的一手好字,写下这著名的句子。

鲁迅在北平的闲散时光

鲁迅故居

“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乃民国文人三大乐趣,鲁迅先生概莫能外。他在当时的教育部当和尚撞钟后,百无聊赖,常有挚友许寿裳相邀作伴,一同去琉璃厂淘书、散心。鲁迅对琉璃厂钟爱有加,早在没来北平之前,喜爱古籍的鲁迅就曾致函北平的朋友:“闻北京琉璃厂颇有典籍,想当如是,曾一览否?”如今,他身在北平,自然不会放过琉璃厂。《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平14年间,去过琉璃厂的次数竟有480次之多,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其中碑帖居多,可见他当时对书法的兴趣。往往是,逛完琉璃厂后,鲁迅先生时常会去附近杨梅竹斜街上的东升平浴池洗澡理发,又或者沿着铁树斜街行至大栅栏西街,寻觅美食。

冬日的一个午后,艳阳高照,没有风,没有雾霾,天空少有的蓝,是网友们称作APEC的蓝。因雾霾侵染,北京已少有这样的蓝。我去大栅栏一带寻访,胡同、四合院,与当年境况大异,所有旧房均经过翻修、改造,多修葺一新,已不见旧北平的样貌。一些房屋的内部,更脱胎换骨,全然欧化设施,有若干老式家具,也非当初旧样。大栅栏西街是京味小吃一条街,全街不长,窄窄的,也就数百米的样子,却荟萃了上百种特色小吃。

当年鲁迅逛完琉璃厂,徜徉到此,总要寻一两样点心,翻翻淘来的书帖碑刻,优哉游哉,心摹手追一番。《鲁迅日记》中记,他踯躅大栅栏的次数,丝毫不下于去琉璃厂。文人好书,书家好碑帖,犹好美食也。口食与心食兼善,两相美也。

有资料研究佐证,鲁迅在北平14年间,经常光顾的饭馆有65家,有高档酒楼,西式餐厅,当然更不乏噪杂的市井小馆。鲁迅多有醉酒经历,他酒后去常广和居吃解酒羹“三不粘牙”,即不粘匙,不粘盘,不粘牙,乃广和居的招牌小吃。自然,鲁迅绝不会放过专事绍兴菜的山阴馆子,总要喝一些绍兴老坛花雕。酒不醉人人自酔,宛然坐上乌蓬船飘飘摇摇回到山阴老家去了。

鲁迅在北平的闲散时光

鲁迅演讲是照片

诚然,鲁迅也非一味地闲散,弛中又张,他也应邀去北平各大学演讲。去时,模样仍很闲散,常穿一件灰沓沓的长袍,一如相片上见到的一样,短发直立,留有唇髭,面孔苍白瘦削,少有笑,木木地立在那里,两眼平视听众,声调平缓地讲话,就像长辈面对孩子说话。没有官话,没有文艺腔,话语里闪烁着他灼热的思想。鲁迅在北平14年,有过五次演讲,就是著名的“北平五讲”,遗憾的是,五篇讲演辞,有两篇经先生修改后收集在《集外集拾遗》里,其余则全遗失了。我想,这对北平,或是现在的北京,都是一种遗憾,一种思想文化的损失。

回到鲁迅闲散的北平时光,说闲散,其实一点不闲散,鲁迅只不过将时光大多投掷到书法的研究上。那么多碑帖的抄临,那么多残缺卷帙的补遗,想来一个职业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也难企及。

说实话,我羡慕先生这闲散的时光,书法是将人一笔一笔写老的艺术,能够老在这时光里,真真的,是一种福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