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作为一种声画并茂的艺术表达形式,服装造型是组成影视剧视听美感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古装剧来说,宏大的世界观、不同的朝代背景赋予了这一类型巨大的创作空间,往往能让妆造成为最大的看点之一,吸引更多观众加入追剧的行列。

但不同于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下,越来越精致、考究的历史正剧,更容易“放飞自我”的古偶剧近年来在造型方面可谓是争议频出,且愈演愈烈,不论是小成本甜宠还是S+仙侠,能得到网友百分百好评的屈指可数,正在热播中的《长月烬明》的服化就陷入了两极的评价,一部分网友认为,该剧区别于近年来雷同的“性冷淡”风格,瑰丽浓郁的“敦煌美学”令人耳目一新,也有另一部分网友认为,该剧乍一看似乎很豪华,细看却能发现不少粗糙的地方。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借此机会探讨一下,古偶剧想要创造出令观众满意的独家“美学”,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套路让人疲劳,细节决定成败

观察近年来收到过网友“差评”的古偶作品,会发现“古偶服化”经常踩的“坑”主要有三个。

一、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的古偶剧,不仅剧情有不少大同小异、重复使用的套路,连造型也难逃同质化的窠臼,经常有网友将多部古装剧女主的剧照拼贴在一起,同样质地轻飘的衣裙,单调的披发,一成不变的妆容,让人不禁灵魂发问,“真的不是复制黏贴吗?”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源于制作方太过于依赖各种“爆款公式”,特别是投资体量极大,平台押宝必爆的S+仙侠内容,颠覆式的创新很可能会挑战观众的审美,复刻过往的成功案例才是最好的办法。例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热之后,大量的仙侠剧都开始走白衣薄纱的“丧葬风”路线,这样固然十分“安全”,但也让古偶造型成为了僵化的“流水线”作业。

二、细节潦草,工业化未臻成熟。

众所周知,好剧本需要不断打磨,好装造也同样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哪怕是一个中等体量的剧集,想要做到各方面尽善尽美,少则三到四个月,多则半年到一年,这对大部分追求效率、资金有限的剧组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S+内容,大部分A级古偶剧的前期装造筹备时间平均在一个月,能达成什么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内娱的古装造型行业至今仍旧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工业化水平不够的表现之一就是优秀人才稀缺,头部造型团队被各大剧组哄抢,甚至尬戏都是常事,难免就“萝卜多了不洗泥”,让粗糙取代了精细。

以播出时被大面积吐槽的《遇龙》为例,王鹤棣一头腈纶质感的白毛让公认高颜值的他差点被归入“古偶丑男”的行列。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哪怕是服化风格备受赞许的《长月烬明》,开播初期也遇见了陈都灵造型没有定妆照惊艳的问题,网友们反复比对,才发现是少用了“发包”,可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偷懒”,都会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三、考究不完善,“以倭代华”踩红线。

不同于造型要尽量追求复原的历史正剧,朝代架空或者背景干脆不在人间的古偶剧,在造型上更追求“写意”,灵感杂糅、“张冠李戴”都不是大问题。但这种再创造应该是基于中国独有的“国风古韵”,而不是越走越偏,不经考究就拿别国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用,时间久了,必然会对一些观众造成错误的引导,也不利于发扬大陆璀璨的传统文化。

已经下架的《我叫刘金凤》就曾经因为造型“以倭代华”遭到网友非议,剧中,女主刘金凤的多款服饰都有明显的“和服”元素,连当朝宰相所带的乌纱帽,也被网友扒出是日本平安时代大唐幞头的变种,名为“垂缨冠”。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广电拉紧了政策红线,对古装剧提出了“建筑、服装、服饰、化妆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不得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的要求,就此,“以倭代华”将画上历史句点,从内娱消失。

于传统文化中精准提炼,有“灵魂”的国风美学

当下的主流受众,可以说是看着英剧美剧日剧长大的一批人,他们善于辨识好内容,观剧口味十分刁钻,对于古偶造型的要求也比以前更上了一层楼,而观众的反馈必然会倒逼上游从业者做出改变,一些深具匠心的剧组开始真正脚踏实地的雕琢服化的细节,收获了网友的好评,这其中,甚至有一些不靠高成本靠巧思的小制作短剧,说明整个行业已经在向良性去发展。

而通过观察一些真正“有灵魂”“高品质”的妆造,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创作上必须要遵守的圭臬。

首先,成功的影视造型不能只有流于表面的“美”,还要承担起丰满人物设定、辅助推动剧情,给演员的表演提供支点等作用。以去年大热的古偶剧《梦华录》中的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姐妹三人为例,赵盼儿的装扮典雅而娇俏,“大厨”孙三娘因为要经常劳动,所以多着方便的短款,教坊艺伎出身的宋引章,造型则以缥缈浪漫为主。三人的造型风格完全不同,分别体现了她们的角色性格、所处阶层、生活状态,合理性十足的设计给予了观众一种演员就是角色本身的感觉,堪称古装服化的范本。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其次,从2011年古偶剧开始崛起到现在,审美风格经历了一次次的轮回,从活泼鲜亮、视觉冲击力十足的阿宝色造型,到性冷淡的“丧葬风”“莫兰迪色系”,观众一开始看时会感到惊艳,时间久了便会觉得审美疲劳,所以创作者要懂得审时度势,对观众口味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不能一味的跟随潮流,而是要引领潮流,主动去发掘一些还没有被用滥的小众设计点,想办法将其放大,运用到极致。

《长月烬明》之所以能够凭借妆造掀起话题,就是因为其打碎了之前仙侠剧中凡神仙必“清汤挂面”的规律,以浓郁的高饱和色系呈现出了华丽精致的“敦煌美学”

逃不出“内卷”的“古偶造型”,拿捏观众靠什么?

另外,古装剧中的服饰考究,并不等同于照本宣科的还原史书,完全复原的服饰未必会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特别是对“写意”大于“写实”的古偶剧来说,适当的艺术化反而会给大家留下更好的印象。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历史复原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这种抽象性的提炼,极其考验创作者的业务能力与美学思维,提炼的好就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巧妙与现代结合的国风美学,提炼的不好,就是空有形式美,拼贴感十足缺乏“灵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服装造型再重要,也只能“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好故事才是一部剧的根基,造型上无比精致唯美的作品最后却在内容上出现了争议,往往更令人唏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