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弗里·乔叟档案照片
丹尼尔·笛福档案照片
约翰·邓恩档案照片
油画《盲人俄狄浦斯将孩子托付给众神》档案照片
深度解读
一、流行病的文学印记
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唤起了人们对历史上类似疫情的记忆,并导致人们重新阅读反映疫情的文献。自14世纪以来,瘟疫在西方一直流行,并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在英国文学中,我们看到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宽恕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Forgiver,坎特伯雷故事书)和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的《夏日的最后一句话》(The Last Word of Summer)中提到了1348年席卷伦敦的瘟疫,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死于1592年瘟疫的角色,唱着众所周知的民谣"霍乱期间的祈祷"。1603年肆虐伦敦的瘟疫造成3万人死亡,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儿子。疫情迫使剧院关闭,托马斯·戴克不得不放弃剧院,转而购买小册子。本·琼森(Ben Jonson)的《炼金术士》(Alchemist)也将场景设定在1816年,当时霍乱猖獗。
袭击英国的最严重的瘟疫是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在他的《瘟疫年日记》(1722年)中记录了这一事件。叙述者亨利是一个伦敦人,他在小说中作为证人讲述了可怕的一年的故事。亨利声称,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频繁的贸易是瘟疫的原因,瘟疫通过贸易传播到英国。尽管卫生机构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但疫情继续在城市中像野火一样蔓延。
在西方文学中,作者对瘟疫的解释可以分为两种。首先,瘟疫被视为一种惩罚,而上帝正在用瘟疫惩罚罪人。这种解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荷马史诗和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瘟疫是上帝惩罚的典型案例。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他的父亲和母亲,反对天伦,所以瘟疫在他的国家肆虐。正如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隐喻》(The Metaphor of Disease)中所说,人们过去常常用隐喻来解释疾病,因为人们不了解疾病的本质,这导致了人们对疾病动机的许多思考。在后来的基督教著作中,这种解释更为普遍:瘟疫被广泛用于加强道德,谴责邪恶,促进善行。在基督教时期,瘟疫被赋予了道德,政治和宗教意义。
对瘟疫的另一种文学解释是将其视为对全人类的警告。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unne)的《无人是岛》(Nobody Is a Island)就是这种诠释的经典例子。这部作品虽然不是诗歌,而是一篇讲道的摘录,但它体现了邓恩所代表的"形而上学诗歌"的大部分特征。海明威用著名的短语"谁的丧钟敲响了"作为小说的标题。如果把它读作一首诗,其核心内容是"人是大陆,个体是孤岛"。他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认为,没有人能像岛屿一样独立存在,所有的生命都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作为一个大陆的整体。
重点是团结:当我们受到可怕疾病的威胁时,我们用更大的集体来加强自己,人性将我们团结在一起。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死亡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死亡,而是整体的一部分的死亡。"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削弱我,因为我与整个人类密切相关,"邓恩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表明,当我们呼吸时,我们是同一个命运的整体。在疫情爆发期间,当死亡成为日常现象时,邓恩对人类团结的强调显然是对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的安慰。所以邓恩说,"不要问丧钟是谁的,它为你敲响了。"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为了我们所有人。
邓恩对瘟疫的解释可以说是"团结感"或"集体意识"的表现,这两者在我们今天关于新冠肺炎爆发的诗歌中都很普遍。他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的威胁;2)保持社交距离,保持封锁措施;3)传达善意,呼吁无私奉献。这些诗人中有著名诗人和职业诗人,但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来自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英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他们通常可能不写诗,但疫情的灾难抓住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有感觉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普通的流行诗人可能更能代表海外大众的感受。
二是病毒引发"慰问潮"
首先,许多诗歌将新冠肺炎的爆发视为致命病毒的"入侵",而将抗击疫情视为与这种隐形杀手的"战争"。英国诗人约翰·P·里德(John P. Read)在他的诗歌《保持安全》(Keep Safe)中警告不要握手,因为这个简单的行为会传播致命的病毒。"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手触摸/我们被污染和伤害了。在他看来,"我们的世界处于战争状态/尽管敌人是看不见的"。他呼吁人们洗手和卫生,因为"卫生是我们唯一的保护"。这里使用的战争比喻旨在说明这一流行病的严重性和防治这一流行病的规模。它呼吁团结以赢得战争。
诗人伊丽莎白·米切尔(Elizabeth Mitchell)的诗歌《启示录》(Apocalypse)将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比作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战斗"。在诗中,一位医生正准备与这种可怕的疾病作斗争,她从后面绑上了黄色的医用大衣,并将她所有的长发都绑在护士的帽子上。她就像一个即将与恶魔作战的士兵,戴上护目镜来保护自己的嘴巴,鼻子和眼睛,然后去了医院。这场生死之战不是与魔鬼撒旦的对决,而是更致命的对手:细菌。它很小,潜伏在手柄或水槽上,"等待机会入侵我们毫无戒心的手,嘴和眼睛"。
印度教师诗人安妮·A·S.(Anne A. S.)说,中国人的教育。M V.(安妮V.M.)将新冠病毒比作新殖民主义,因为英语中的新冠病毒是新冠病毒和新殖民者的和谐。在给新殖民者的一首诗中,她说,新冠病毒是一种吸血鬼,它"限制我们的行动,夺走我们的工作,伤害我们的喉咙,把我们中的一些人化为灰烬"。对于曾经被殖民的印度来说,殖民者的残酷可能仍然记忆犹新。另一位印度教师诗人J·吉娜(J. Gina)说,中国人对新教师的诗歌"非常满意"。M. Jerlin Jeena甚至将新冠状动脉肺炎的到来比作外星人入侵。在《恒星日冕》中,她说这种病毒正在"入侵我们的国家",其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是"无阶级的、宗教的、贫穷的或富有的"。人们不能去教堂,他们不能上学,他们不能上学,他们不能朝九晚五,他们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们不能旅行,他们不能飞行,等等。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来自自然界,但其起源和宿主尚不清楚,其传播和变异机制仍然难以捉摸。正如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说,面对这些未知,人们的想象力被激活和释放。是神的忿怒吗?这是对人类的惩罚吗?许多关于新冠肺炎主题的诗歌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仅从这些诗歌的标题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对新冠肺炎的"隐喻"诠释。疫情的爆发是"王冠的忿怒"还是上帝的"特洛伊木马"?它是"也是邪恶和神圣的",我不知道它是"复仇还是复仇",是"礼物还是诅咒"。更多的诗人认为这是"大自然的复仇",因为人类的行为已经让"地球母亲够了",人类"应该听从大自然的召唤"。有些人甚至写信给新冠病毒,告诉它"不受欢迎"。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说它肯定是一个"平等主义者",它的攻击不分种族,阶级,性别和年龄,它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所有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威胁,我们应该一起面对它,因为只要最后一个病人还没有被治愈,新的冠状动脉肺炎就不会消失。这是一场人类对抗共同敌人的战争,这是新冠肺炎的爆发,在诗人心中唤起了"统一意识"和"集体意识"。
美国诗人玛莎·沃伦·米特曼(Marsha Warren Mittman)在她的诗歌《几乎启示录》(The Near Apocalypse)中说,虽然肺炎的新冠冕带来了灾难,但它也给世界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它释放出"同情的浪潮",在人们的心中释放出一种新的合作、帮助和爱的精神。"人们把翅膀放在上面,"她说。"在这首诗中,新冠肺炎的爆发与其说是一场灾难,不如说是一个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在善良"的号角。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甚至"几乎是世界末日"。诗人认为,疫情不是"分裂我们"或"毁灭地球",而是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集体意识驱散了现实的黑暗
也许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社交距离"。澳大利亚诗人格伦·菲利普斯(Glen Phillips)通过在男人上厕所时站在一排尴尬中来说明社交距离的重要性。在他的诗作《社会距离》中,他表达了对过去诗人的羡慕,他们从山上撤退,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天堂,以实现独处的理想。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们被要求不要聚会,不要四处走动,不要去餐馆,不要去酒吧,当流行病突然结束社交时,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集体对他们有多重要。
杰西卡·萨尔菲亚(Jessica Salfia)的诗《隔离期间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第一行》(The First Line of Emails)汇集了她收到的几封电子邮件,这些电子邮件表明"很多人都在苦苦挣扎"。虽然标题暗示这首诗是一首"缝合的诗"——由不同电子邮件的第一句话缝合在一起——但它实际上是围绕着疫情中的人们及其生活条件精心编织而成的。疫情中的生活特征包括远程教育、食物短缺和幽闭恐惧症。从最后一点可以看出,"远程"会导致"幽闭恐惧症"。虽然隐私和隔离曾经很重要,但在疫情期间,隔离和无法外出更加难以忍受。人们一方面要适应这种"新常态",渴望再次聚在一起的时刻即将到来。
美国诗人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的《新冠肺炎》(Covidity)也描绘了种族隔离给个人带来的孤独和痛苦。这首诗的叙述者戴着一个大面具,并保持社交距离。他"感觉像个孤独的人"。人们称他为"灵魂的痛苦"的社交距离是"太重的负担"。标题"新皇冠州"在英语中不存在,它是作者创造的新词。对他来说,孤立是新冠肺炎疫情中生存最痛苦的特征。在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下,叙述者试图称呼"你"——"你"似乎是他在这场可怕危机中最后的依靠和希望,但"你"却遥不可及,因为手机没有连接。"独行侠"这个比喻将叙述者描绘成一个被坏人追捕的逃犯。他到处躲着,"在床底下,在大厅里"。这种对被发现和杀害的恐惧反映在诗中:"新冠病毒迟早会找到我"——这给叙述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让他崩溃。如果有人在身边提供支持,孤独的叙述者可能会更有力量和勇气抵抗恐惧。
虽然独处很重要,但陪伴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在疫情爆发期间被放大并得到深刻感受。尤其是生与死分离的时候,陪伴就更不可或缺了,因为死亡是一种更痛苦的孤立。诗人克雷格·斯宾塞(Craig Spencer)在他的诗《死亡时间:7:19 p.m.(死亡时间:7:19 p.m.)中,记录了一个病人在没有亲戚或朋友的情况下孤独死亡的过程。周围只有医生和护士,他们还在忙着抢救其他病人,陪伴是一种遥远的奢侈。
但在诗歌中,医生和护士天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这个时候被唤醒了。当"输液停止,呼吸机关闭"时,医生和护士自发地站在垂死的病人周围。一位护士忍不住抽泣着,有人开始祷告。虽然"这不是我们的工作,"诗人说,我们仍然在"观察和等待"。他们代表病人的家人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他去世前给他一点最后的尊严。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约翰·邓恩(John Dunn)的名言,即一个人的死亡会"削弱"我们所有人,丧钟不仅为垂死之人敲响,而且为我们所有人敲响。
值得铭记的自我牺牲
在西方政治思想中,集体主义被认为是东方社会的特征,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特征。因此,西方关于"集体主义"的哲学辩论经常将集体与个人进行对比,从而赋予一层负面意义。
然而,西方未能应对新冠肺炎,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个人主义",宣扬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西蒙·阿米蒂奇(Simon Armitage)的《封锁》(Lockdown)讲述了1665年大瘟疫期间英格兰中部伊姆村的故事。可怕的瘟疫通过裁缝从伦敦购买的布料传播到村庄,引起了村民的恐慌。有些人试图逃跑,但被村里的牧师阻止了。"我们不应该传播病毒,我们应该传播善良,"牧师说。在神父的领导下,整个村庄开始自我隔离,被称为"封锁"。封锁扰乱了村内的行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正是由于他们的自我隔离,他们成功地将瘟疫留在了村子里,并阻止了它蔓延到英国其他地区,但Im村的300多名村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个故事现在已成为《英国流行病史》中的一个传奇,被视为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典范。故事中的一对夫妇因为孤独而无法见面,直到女孩走到生命的尽头。这对夫妇的感人故事突出了村民所经历的巨大痛苦和瘟疫的悲惨境遇。但它也凸显了个人为了集体而自我牺牲的伟大行为。
阿米蒂奇写这首诗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首诗本身也不仅仅是一个轶事。2020年,"封锁"一词将被许多国家指定为"年度词汇",选择它作为标题表明这首诗与历史无关,而是与当前的流行病有关。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确实对生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要战胜疫情,需要我们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当人们走上街头抗议禁运,强调个人权利时,人们是否也应该回顾历史,吸取一些教训?我们能不能为了集体做出一点个人牺牲?虽然这不是诗歌的直接陈述,但这一层含义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集体思考"是全局思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真正需求。"集体意识"是一种更深刻的智慧,意味着将他人视为我们的一部分,视为朋友,而不是威胁。"集体思维",如果我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促进世界统一与和谐的思想,体现在17世纪约翰·邓恩的诗歌和21世纪的西蒙·阿米蒂奇和查尔斯·伯恩斯坦等诗人的诗歌中。这种"集体思维"不同于西方地缘政治和议会政治中盛行的"对抗性思维"。后者只会放大差异,分裂世界,造成两极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仅需要"集体思考",不仅在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大规模灾难时,我们总是需要它。
(作者:张健,北京外华文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