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作者:摘史杂货铺

#历史开讲#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满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靠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所谓的“人和”指的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军队。

在大清立国的最初几十年里,八旗军的战斗力堪称恐怖。

看多了清宫剧的人应该对八旗的分布都有印象,不过电视剧里很少提到八旗之间也是有地位区别的,可以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而“上三旗”指的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

两黄旗地位高很多人都能理解,毕竟它从一开始就是被统治者掌控的,不在“上三旗”中才不合理。那看似平平无奇的正白旗为何能拥有和两黄旗一样的地位呢?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八旗制度的建立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八旗制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女真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逐渐形成的。

而八旗制度的创始人正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

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认为外族政权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没有建立严格制度的游牧和渔猎民族,他们旋起旋灭,根本不用重视。

而另一种就是建立了严格制度和政治体制的部族,这种政权一旦发展起来就有可能形成雷霆之势,对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威胁。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两宋时期的女真和蒙古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是后世极好的参照物。努尔哈赤在发展建州女真的时候就杂糅了来自这两个强大政权的制度模型。

比如一开始,他就模仿女真建立了牛录制度。

所谓的牛录就是把每300个男子壮丁编为一个亦民亦军的生产和作战单位,设置厄真一人和章京四人来进行管理。

平常的时候,这些牛录就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从事生产活动;等到战斗发生后,他们就迅速集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

不过,伴随着努尔哈赤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女真部落,其手下的部队也越来越多,牛录的数量飞速提升。

很快,努尔哈赤便意识到必须在牛录之上再加一个行政单位,才能方便进行管理。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对麾下的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他对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借鉴和模仿,最终将所有牛录平均分到四个固山中。

而这个所谓的“固山”就是八旗的雏形,他们各自使用不同颜色的军旗,分别是黄、白、蓝、红。

公元1615年,建州女真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女真诸部,只剩下负隅顽抗的叶赫部。而此时努尔哈赤手下的军队数量比之前几乎翻倍,四个固山都出现了明显的臃肿。

因此,他在原先四旗的基础上提出了正旗和镶旗的说法,就这样一度让无数人瑟瑟发抖的八旗兵至此诞生。

八旗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后金政权对军队的掌控达到巅峰,为其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在之后的发展中,八旗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皇太极在公元1635年彻底统一了蒙古部落,随后仿照清军设置了蒙八旗。

之后他又吸纳了大量的明朝降兵,在公元1642年正式设置了汉八旗。至此,完整的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皇太极上位,正蓝旗居上

其实在努尔哈赤设置八旗制度之后,各旗之间隐隐就有了地位的差别。

因为正黄旗、镶黄旗和镶白旗是直接听命于努尔哈赤的,这三旗的地位在无形中就压过了其他几旗,它们是最早的“上三旗”。

而剩下的五旗中,皇太极掌握了正白旗、莽古尔泰掌控了正蓝旗、努尔哈赤侄子阿敏掌控镶蓝旗,而大贝勒代善则掌控了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实力在诸多后辈中最为突出。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不过这几个人看似风光,却几乎都被隔绝在继承权之外,因为努尔哈赤没有把“上三旗”交给他们。

根据史料的记载,此时最受宠信的是阿巴亥大妃,她的儿子才是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

事实上,在后金稳定后,努尔哈赤就很快把两黄旗交给了阿巴亥的两个儿子——多铎和阿济格。

至于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此时虽然地位不如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是努尔哈赤也曾表示,要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可惜的是,努尔哈赤这位后金的建立者忽然暴毙,让他所有的盘算皆为空谈。

在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中,皇太极的实力非常突出,而且他也一直有上位的野心。

努尔哈赤崩逝后,皇太极第一时间联合了其他的贝勒,提议除掉大妃阿巴亥,排挤她的三个儿子。

几个贝勒对于皇太极的提议非常认可,他们觉得阿巴亥如果活着,那其他人都没有上位的可能。

因此这些贝勒在皇太极的撺掇之下,集合起来逼宫,迫使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陪葬。

扫除了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后,剩下的人完全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被他几番合纵连横轻松完成了分化瓦解。公元1626年,皇太极被众人推举为可汗,随后他便开始对八旗进行调整。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皇太极先是让自己的儿子豪格继承了镶白旗,随后他又把正白旗和镶白旗改为两黄旗,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而曾经的两黄旗则降为两白旗,分别被多铎和多尔衮掌控。

随后,他又利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对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吞并,正式将八旗的所有部队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将两黄旗和两白旗之外的部队进行混编,建立了新的两红旗和两蓝旗。

最后,为了更进一步打击多尔衮兄弟的地位,皇太极将镶白旗踢出了“上三旗”的行列,由正蓝旗取而代之。没过多久,正蓝旗就被皇太极交给了他的长子豪格掌控。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多尔衮当权,正白旗逆袭

按理来说,只要大清皇位顺利传承,皇太极定下的这个“上三旗”制度应该不会再更改了。

但历史在此处开了个玩笑,这位情种皇帝因为海兰珠的去世郁郁寡欢,最后竟然和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忽然暴毙,没能及时指定继承人。

这种情况就给了多尔衮这样的实权派机会,他和弟弟多铎联手后,远胜于只有正蓝旗的豪格。

而且当时其他几旗的秦王对豪格也早有不满,他们和多尔衮暗通款曲,支持他竞争皇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两黄旗站了出来,其将领明确表示继任者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不会考虑其他人选。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无奈之下,多尔衮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和庄妃博尔济吉特氏联合,扶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而多尔衮则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获得了辅政大权。

但是这种朝局并没有持续太久,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没过两年,多尔衮便顺利掌控了朝政大权,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

当然,野心勃勃的多尔衮自然不甘心就此屈居人下,他还幻想着未来可以取代顺治。

为此,这位摄政王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个关键性的举措就是对八旗进行混编和改编。

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有把军队牢牢攥在手中,才能保证权柄不会旁落。而多尔衮对八旗进行整编就是这个目的,他想要通过这个手段把心腹安插到各旗中。

在整编结束后,多尔衮第一时间把正蓝旗踢出了上三旗,换成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他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告诉众人正白旗地位超然,而作为它的统领着,多尔衮自然也是天命所归。

不过,多尔衮显然忽视了朝臣的阻力和盟友孝庄文太后的能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篡位时机。

就在他和顺治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这位摄政王却像父亲和兄长一样忽然暴毙,顺治不战而胜。

亲政后的顺治迅速收拢了两黄旗,随后又把多尔衮的心腹剔除,将正白旗也纳入麾下。其实顺治本心是想对正白旗下手的,但此时正白旗羽翼已丰,在朝中极有影响力。

为了避免朝局动荡,顺治最终选择了放过正白旗,继续维持其超然的地位。

就这样,正白旗顺顺当当地位列于“上三旗”之中,一直到清廷灭亡,其地位都没有动摇。

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够和两黄旗平起平坐,成为上三旗?

结语

由此看来,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划定由始至终都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除了两黄旗的地位岿然不动,第三个成员曾经发生过多次变换,从镶白旗转变为正蓝旗再更迭到正白旗。

而正白旗之所以能稳住不再变动,主要是因为清廷此时已经完成了天下一统,确立了稳定的传承制度。

再加上此时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平定,战事大幅度减少,八旗各部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就此稳定下来,不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