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作者:摘史雜貨鋪

#曆史開講#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滿清之是以能入主中原,靠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所謂的“人和”指的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八旗軍隊。

在大清立國的最初幾十年裡,八旗軍的戰鬥力堪稱恐怖。

看多了清宮劇的人應該對八旗的分布都有印象,不過電視劇裡很少提到八旗之間也是有地位差別的,可以分成“上三旗”和“下五旗”。而“上三旗”指的就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兩黃旗地位高很多人都能了解,畢竟它從一開始就是被統治者掌控的,不在“上三旗”中才不合理。那看似平平無奇的正白旗為何能擁有和兩黃旗一樣的地位呢?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八旗制度的建立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八旗制度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女真在發展過程中根據當時的具體形勢逐漸形成的。

而八旗制度的創始人正是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

古代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認為外族政權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沒有建立嚴格制度的遊牧和漁獵民族,他們旋起旋滅,根本不用重視。

而另一種就是建立了嚴格制度和政治體制的部族,這種政權一旦發展起來就有可能形成雷霆之勢,對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威脅。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兩宋時期的女真和蒙古都是這方面的典型,是後世極好的參照物。努爾哈赤在發展建州女真的時候就雜糅了來自這兩個強大政權的制度模型。

比如一開始,他就模仿女真建立了牛錄制度。

所謂的牛錄就是把每300個男子壯丁編為一個亦民亦軍的生産和作戰機關,設定厄真一人和章京四人來進行管理。

平常的時候,這些牛錄就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從事生産活動;等到戰鬥發生後,他們就迅速集結,成為一個完整的作戰機關。

不過,伴随着努爾哈赤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女真部落,其手下的部隊也越來越多,牛錄的數量飛速提升。

很快,努爾哈赤便意識到必須在牛錄之上再加一個行政機關,才能友善進行管理。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對麾下的部隊進行了重新整編,他對金國的猛安謀克制度進行了借鑒和模仿,最終将所有牛錄平均分到四個固山中。

而這個所謂的“固山”就是八旗的雛形,他們各自使用不同顔色的軍旗,分别是黃、白、藍、紅。

公元1615年,建州女真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諸部,隻剩下負隅頑抗的葉赫部。而此時努爾哈赤手下的軍隊數量比之前幾乎翻倍,四個固山都出現了明顯的臃腫。

是以,他在原先四旗的基礎上提出了正旗和鑲旗的說法,就這樣一度讓無數人瑟瑟發抖的八旗兵至此誕生。

八旗制度的誕生标志着後金政權對軍隊的掌控達到巅峰,為其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在之後的發展中,八旗制度又有了新的變化。皇太極在公元1635年徹底統一了蒙古部落,随後仿照清軍設定了蒙八旗。

之後他又吸納了大量的明朝降兵,在公元1642年正式設定了漢八旗。至此,完整的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皇太極上位,正藍旗居上

其實在努爾哈赤設定八旗制度之後,各旗之間隐隐就有了地位的差别。

因為正黃旗、鑲黃旗和鑲白旗是直接聽命于努爾哈赤的,這三旗的地位在無形中就壓過了其他幾旗,它們是最早的“上三旗”。

而剩下的五旗中,皇太極掌握了正白旗、莽古爾泰掌控了正藍旗、努爾哈赤侄子阿敏掌控鑲藍旗,而大貝勒代善則掌控了正紅旗和鑲紅旗兩旗,實力在諸多後輩中最為突出。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不過這幾個人看似風光,卻幾乎都被隔絕在繼承權之外,因為努爾哈赤沒有把“上三旗”交給他們。

根據史料的記載,此時最受寵信的是阿巴亥大妃,她的兒子才是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

事實上,在後金穩定後,努爾哈赤就很快把兩黃旗交給了阿巴亥的兩個兒子——多铎和阿濟格。

至于大名鼎鼎的多爾衮,此時雖然地位不如自己的兩個兄弟,但是努爾哈赤也曾表示,要将鑲白旗交給多爾衮。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可惜的是,努爾哈赤這位後金的建立者忽然暴斃,讓他所有的盤算皆為空談。

在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中,皇太極的實力非常突出,而且他也一直有上位的野心。

努爾哈赤崩逝後,皇太極第一時間聯合了其他的貝勒,提議除掉大妃阿巴亥,排擠她的三個兒子。

幾個貝勒對于皇太極的提議非常認可,他們覺得阿巴亥如果活着,那其他人都沒有上位的可能。

是以這些貝勒在皇太極的撺掇之下,集合起來逼宮,迫使阿巴亥為努爾哈赤陪葬。

掃除了這個最大的競争對手後,剩下的人完全不是皇太極的對手,被他幾番合縱連橫輕松完成了分化瓦解。公元1626年,皇太極被衆人推舉為可汗,随後他便開始對八旗進行調整。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皇太極先是讓自己的兒子豪格繼承了鑲白旗,随後他又把正白旗和鑲白旗改為兩黃旗,以彰顯自己的權力地位,而曾經的兩黃旗則降為兩白旗,分别被多铎和多爾衮掌控。

随後,他又利用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對阿敏和莽古爾泰的吞并,正式将八旗的所有部隊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将兩黃旗和兩白旗之外的部隊進行混編,建立了新的兩紅旗和兩藍旗。

最後,為了更進一步打擊多爾衮兄弟的地位,皇太極将鑲白旗踢出了“上三旗”的行列,由正藍旗取而代之。沒過多久,正藍旗就被皇太極交給了他的長子豪格掌控。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多爾衮當權,正白旗逆襲

按理來說,隻要大清皇位順利傳承,皇太極定下的這個“上三旗”制度應該不會再更改了。

但曆史在此處開了個玩笑,這位情種皇帝因為海蘭珠的去世郁郁寡歡,最後竟然和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忽然暴斃,沒能及時指定繼承人。

這種情況就給了多爾衮這樣的實權派機會,他和弟弟多铎聯手後,遠勝于隻有正藍旗的豪格。

而且當時其他幾旗的秦王對豪格也早有不滿,他們和多爾衮暗通款曲,支援他競争皇位。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兩黃旗站了出來,其将領明确表示繼任者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不會考慮其他人選。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無奈之下,多爾衮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和莊妃博爾濟吉特氏聯合,扶持她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而多爾衮則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獲得了輔政大權。

但是這種朝局并沒有持續太久,濟爾哈朗根本不是多爾衮的對手。沒過兩年,多爾衮便順利掌控了朝政大權,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

當然,野心勃勃的多爾衮自然不甘心就此屈居人下,他還幻想着未來可以取代順治。

為此,這位攝政王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個關鍵性的舉措就是對八旗進行混編和改編。

對封建統治者來說,隻有把軍隊牢牢攥在手中,才能保證權柄不會旁落。而多爾衮對八旗進行整編就是這個目的,他想要通過這個手段把心腹安插到各旗中。

在整編結束後,多爾衮第一時間把正藍旗踢出了上三旗,換成了自己統領的正白旗。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他試圖通過這種手段告訴衆人正白旗地位超然,而作為它的統領着,多爾衮自然也是天命所歸。

不過,多爾衮顯然忽視了朝臣的阻力和盟友孝莊文太後的能力,在之後的幾年裡,他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篡位時機。

就在他和順治的沖突日趨激烈的時候,這位攝政王卻像父親和兄長一樣忽然暴斃,順治不戰而勝。

親政後的順治迅速收攏了兩黃旗,随後又把多爾衮的心腹剔除,将正白旗也納入麾下。其實順治本心是想對正白旗下手的,但此時正白旗羽翼已豐,在朝中極有影響力。

為了避免朝局動蕩,順治最終選擇了放過正白旗,繼續維持其超然的地位。

就這樣,正白旗順順當當地位列于“上三旗”之中,一直到清廷滅亡,其地位都沒有動搖。

為何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結語

由此看來,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劃定由始至終都在統治者的一念之間。除了兩黃旗的地位巋然不動,第三個成員曾經發生過多次變換,從鑲白旗轉變為正藍旗再更疊到正白旗。

而正白旗之是以能穩住不再變動,主要是因為清廷此時已經完成了天下一統,确立了穩定的傳承制度。

再加上此時中原大部分地區已經平定,戰事大幅度減少,八旗各部之間的實力對比也就此穩定下來,不再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