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河黑山峡秦始皇长城研究实证——答董耀会、李并成先生(十三)

作者:宁夏周兴华

九段秦皇长城揭开百年错案

——答董耀会、李并成先生

(十三)

董耀会错说宁夏黄河南岸秦皇长城无文献记载

周兴华

有书不读,信口开河

《中国科学报》记者韩天琪采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董耀会说:“按历史文献记载和数十年来的考古工作结果来看,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该处(周按:董耀会指甘肃连接宁夏段黄河南岸)有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如何看待宁夏、甘肃交界段发现的长城遗迹归属?董耀会说:“长城遗迹的年代确定和其他文物遗迹的年代确定一样,应坚持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相佐证的原则,需要有一定的考古信息作为支撑。但目前还没有考古信息来佐证相关推论。”

关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史料与“考古信息”,是读不读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秦始皇万里长城起自临洮,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抵达阴山、辽东见诸众多古代文献记载,特别是甘肃至宁夏黄河内岸这一段秦皇长城历代记载传承甚明。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读懂了“并”字,就知道《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秦始皇是沿着黄河向东修筑长城的。

2、《史记·六国年表》载:“始皇三十三年,以适戎西北,取戎为三十四县。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命蒙恬带30万军队在“西北”地区是沿着黄河修筑长城的。

3、《史记·匈奴列传》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一说“三十四县”)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宁夏地属秦“河南地”之内,秦“富平县”“神泉障”(《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今宁夏吴忠市,秦“浑怀障(《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在今宁夏陶乐县,以上地区均在秦朝“四十四”个沿河县城之中,秦始皇在上属地区建筑了长城障塞既见诸史籍记载,又有现存遗迹,怎么能说秦始皇万里长城不经过宁夏黄河内岸?

4、《前汉书·高帝纪》载:二年(前205年)十一月,“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关于汉高祖“缮治河上塞”究竟具体指的是哪一段黄河上的长城?唐代训古学家颜师古转引晋灼曰:“晁错传秦北攻胡,筑河上塞。”用宋祁的话说:汉高祖补修的黄河长城是在“北河灵、夏州地也,秦时缮治”,“北河灵、夏州地”即包括至今尚存的甘肃、宁夏黄河南岸红山峡、黑山峡长城及宁夏沿黄河南岸、东岸长城,这与汉高祖“拔陇西”后“缮治河上塞”是一致的。

5、《史记·匈奴列传》载:汉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河南地”指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黄河河套以内的土地。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夺取了“河南地”,重新修缮了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秦皇长城临洮段、榆中段、并河以东段,故说“因河为固”。

6、《汉书·韩安国传》载:“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竟(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燧然后敢牧马。”《汉书·西域传》载:“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后汉书·西羌传》载:“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渡)。” 秦朝西北疆域以黄河为其疆界,蒙恬是沿着黄河“垒石为城”,即沿着黄河用石块垒砌长城。今所见秦朝西北疆域黄河内岸长城绝大多数是“垒石为城”遗迹,这正是以上记载的真实印证。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笺·河水二》【经文】载:河水“又东过榆中县北。”郦道元【注笺】说“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此记载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派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的记载一致,榆中长城为蒙恬所筑。《水经注笺·河水三》【经文】载:“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郦道元【注笺】说“《地理志》曰: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此记载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的记载一致。战国兵书《尉缭子》载:“四曰开塞,谓以限,各死其职而坚守也”“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尉缭子·兵教·守权》)”。由此可见,“塞”者,古代长城之称谓,“亭障”者,古代边防要地建置的障塞戍堡。黄河流经青铜峡后改由自西南向东北流,与《水经注笺》所载此段黄河流向相同;“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浑怀障必在黄河东岸。宁夏浑怀障之类的长城障塞与甘肃临洮长城、榆中长城都在黄河内岸,走线一致。《水经注笺》记载甘肃榆中长城、宁夏浑怀障长城戍堡俱为蒙恬所筑的秦皇长城设施。

8、唐代《括地志》载:“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此秦长城首起秦临洮县,“延袤万余里”,东入辽东郡,这自然指的是沿陇西黄河内岸修筑的秦始皇万里长城。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怀远县条载:“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故谓之灵武。”废灵武城在秦富平县,古谓之浑怀障,秦北部都尉驻富平县城。秦长城首起岷州西之临洮县,中经秦北部都尉驻守的富平县城(今宁夏吴忠市),“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此即秦始皇万里长城经宁夏黄河内岸的文献铁证。

9、唐代,秦皇长城依然存在。《龙筋凤髓判·卷三》载: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89年),突厥暾欲谷南侵之后,武后曾召集群臣,征询筹边方略。为防止胡马南牧,中郎将田海请“沿旧长城开堑,东至东海,西至临洮,各阔十步,深三丈。”唐代中郎将田海所说的“东至东海,西至临洮”的“旧长城”,就是当时遗存于世的秦皇长城。唐代中郎将田海所见所说的“旧长城”,为临洮至东海的“旧长城”确为秦始皇修建提供了铁证。

10、关于皋兰县黄河南岸至“东北入中卫”的原有古长城(“旧边墙”),其修筑年代在《史记》《汉书》及唐、宋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说:“五泉县有古苑川及古长城。” 五泉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今兰州城区置。苑川,在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唐朝人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五泉县“古长城”,只能是遗存于唐朝以前的今甘肃兰州“古长城”。

11、宋代《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兰州条载:“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五泉县条亦载:“长城亦经此郡之南。”五泉县,即今皋兰县,秦长城在其境内。以上这说明,经过兰州、皋兰县的长城是秦始皇沿着黄河修筑的,阻挡了羌人南渡黄河,与《史记》所载秦皇长城榆中段的地理方位相符。宋代文献记载兰州黄河南岸长城为秦所筑。

12、《宋史·地理志·地理三》载:“会州,元丰五年熙河路加‘兰会’二字,时未得会州。元符二年,始进筑,割安西城以北六砦隶州。……会宁关,旧名颠耳关,元符元年建筑,赐名通会,未几改今名,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元和市七里,西至熙河路定远城分界五十里,南至熙河路平西砦四十里,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会州“黄河南岸古烽台”正是今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秦皇长城沿线的烽火台,这些记载于《宋史·地理志》中的、遗存于宋代以前的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的古长城、古烽台至今仍在。有人硬说,甘肃、宁夏红山峡、黑山峡黄河南岸长城都是“明长城”,奇怪的是,这些“明长城”的“古烽台”怎么能记入《宋史·地理志》?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宋代早于明代,明代修筑的长城、烽台是不会记载到《宋史·地理志》中去的!

13、汉代以后至明代以前,历代王朝均无在临洮、榆中、并河以东、阴山、辽东通体修筑长城的任何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巡抚陕西右副都史贾奭等议奏补修“宁夏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野鹊沟即今黑山峡小观音南的喜鹊沟,明清时期为宁夏中卫县与甘肃靖远县的界沟。此项建议补修工程,史载“宜别令守臣议修筑之事”,实际并未动工。此后,再也未见“守臣”的动议记载,此建议胎死腹中,与中卫黑山峡长城修筑毫无关系。《明实录》明确记载“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证明此“边墙”在补修前早已存在,绝非本次始筑,亦非明代始筑,故本次建议补修“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的时间亦非明代修筑中卫黑山峡长城的始筑年代(《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三》)。计划补修的“中卫野鹊沟等处边墙”应是遗存于明代以前的秦长城孓遗。当然,不要一听明人称“边墙”就据以断代为“明代”始筑。明代称古长城为“边墙”或称本朝所筑边墙为“长城”屡见于史籍记载。

14、清代《重修皋兰县志·卷十八》载:皋兰县“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筑。明万历元年(1573年)补修。厚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西自新城起,沿河而东,至靖远县大浪沟界止,约计二百余里。”大浪沟系皋兰县与靖远县的界沟,《重修皋兰县志》仅记载了明万历元年补修的皋兰县至靖远县界黄河南岸的二百余里秦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到靖远县界大浪沟界就此为止了。实地调查证明,秦长城从远县大浪沟沿黄河南岸一直延续到宁夏、内蒙黄河内岸接高阙长城。

15、清《金县志》载:“长城在黄河南岸,秦蒙恬所筑。在今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交界处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而至什川堡城址,有二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界城,有二里余。”

16、《甘肃新通志》载:“兰州府《皋兰县》长城,在县城黄河南岸,秦时筑。”

一字释错,满盘皆错

以上古籍记载的秦皇长城所经地段,均属于秦陇西郡、北地郡黄河内岸长城。

关于秦始皇长城的路线,《史记·秦始皇本纪》本来记载的很清楚:“自榆中并河以东……城河上为塞”。从1927年长城专家王国良在其《中国长城沿革考》中将“自榆中并河以东”的“并”字错误解读后,王国良就强行拉着秦始皇长城离开甘肃兰州至靖远段的黄河内岸向“东”面的固原走了,强行与宁夏固原长城复合了,也就不让秦始皇长城“城河上为塞”了。此后,长城研究界的许多大专家、大学者照此错误解读传抄了百年!

关于“并河以东”的这一个“并”字,古代注释《史记》的权威学者服虔说,“并”字是“傍依也”,即紧挨着的意思。“并河以东”就是紧挨着黄河向东修筑长城,“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县,在黄河南岸)” 紧挨着黄河向“东”修筑长城,这自然是修筑到今宁夏中卫市黄河南岸了(黄河在中卫市是自西向东流的)。因此,“并河以东”这句话所指的长城路线,其意思是说:秦皇长城从榆中开始,紧挨着黄河向东修筑长城,经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接连阴山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北地郡“富平县(今宁夏吴忠市)”修筑有长城障塞“神泉障(在今宁夏吴忠市)”,《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今宁夏陶乐县修筑有长城障塞“浑怀障”。古代宁夏西南部地属秦陇西郡,西北部地属秦北地郡,秦代史籍记载的“并河以东”长城、“神泉障(在今宁夏吴忠市)”“浑怀障(在今宁夏陶乐县)”就是秦始皇在陇西郡、北地郡黄河内岸修筑长城的文献铁证,就是秦始皇万里长城修筑到今宁夏黄河内岸的文献铁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前221年)条载:“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关于“并阴山”这句话所指的长城路线,古代注释《史记》的权威学者张守节说,这句话中的“并”字通“傍”字,是“依傍”,即紧挨着的意思,与服虔注释相同。因此,以上一段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在北方是沿着黄河修筑长城的,再紧挨着阴山延伸,一直修筑到辽东。

以上古代文献记载足以证明经过甘肃兰州、宁夏黄河南岸的长城始筑于战国秦,继修于秦始皇、汉高祖时代。面对甘肃、宁夏黄河南岸长城见载于秦、汉、唐、宋时代的权威典籍,不用说是长城专家、考古专业人员,就是一般具有阅览中文书籍的非专业人员也说不出兰州黄河南岸的秦皇长城“无文献可证”、无“考古信息佐证”的话来。

众多古籍不查阅,一个“并”字读不懂,长城专家将明代长城的帽子错戴在了秦皇长城的头上!何时摘帽平反呢?

宋代史籍记载的秦长城、古烽台遗迹为证

宋代《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兰州条载:“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宋史·地理志》记载会州“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宋代史籍记载的秦朝在陇西郡“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还有“黄河南岸古烽台”,这都指明是秦朝在陇西郡黄河南修筑了长城、“古烽台”。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们在宁夏中卫黄河南岸相继发现多段秦长城遗址,目前累计已达21处,各段长城墙体断续相连,在山坡、山槽、山谷之间时隐时现。这些长城段全部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用石块垒砌,或用黄土夯筑,或堑山而成。《宋史·地理志》记载的秦皇长城古烽台至今存在,有石块垒砌的,有黄土夯筑的,有的保存较好,有的仅存残基,如头道墩烽燧、二道墩烽燧、墩顶烽燧、帽帽山烽燧、墩梁顶烽燧、观音崖烽燧、柳树沟烽燧等,它们与连山跨谷的黄河黑山峡南岸长城浑然一体,巍巍壮观。该地段北宋以前遗存下来的秦长城、古烽台,就是秦始皇修筑、汉高祖补修的秦皇长城“榆中”段、“并河以东”段存在的铁证。

黄河黑山峡秦始皇长城研究实证——答董耀会、李并成先生(十三)

周兴华:宁夏中卫黄河黑山峡南岸秦始皇石块垒砌长城

黄河黑山峡秦始皇长城研究实证——答董耀会、李并成先生(十三)

周兴华:宁夏中卫黄河黑山峡南岸秦始皇黄土夯筑、石块垒砌长城

黄河黑山峡秦始皇长城研究实证——答董耀会、李并成先生(十三)

周兴华:宁夏中卫黄河黑山峡南岸秦始皇长城遗迹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