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陶短房金惠珍有第一天的流行文化,有"偶像型文艺"。舞台上的偶像或艺术家,虽然从事艺术表演作为职业,但主要依靠形象和魅力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来保持和提升人气,作为艺术家和文学团体赚钱的主要方式。如何应对"偶像异化",即最大限度地控制其滋生的副作用和不良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产业不易解决的问题。

信息图
日本开启"偶像艺人产业化"
在欧美,Bogie Littles、"Sweetie"Britney Spears等年轻偶像出道,以及Justin Bieber等"小肉"歌手,一般只在表演风格和事业上更加突出形象、模特等,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产业链。偶像艺人真正的产业化,来自日本和韩国。在二战后的日本,随着电影、流行音乐和电视的兴起,出现了一些以青年组为重点的明星组合,如三位女士(美国云彩、蒋丽之慧美、雪村泉)、火花三人组(中尾美芝、伊藤佳丽、花园金丽三人组)等。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樂團在日本很受歡迎,例如著名的"Junior Team",他們翻拍的"Little Tigers"在台灣成為家喻戶貼的名字,並中国大陆。
第一个真正的偶像团体,以及几乎独立的偶像产业,以1985年日本"小猫俱乐部"的首次亮相为标志。今年,制片人明仁依托日本富士电视台《暮光之城》节目,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个群体由许多"可爱、善良,但似乎没有任何明星气质的隔壁女孩"组成,主要诠释了独家歌舞,不追求表演和艺术表现的品质,通过卖人与互动的圈子粉,并从中拓展各种有形的周边市场。由于偶像团体与他们所依赖的节目共存共赢,节目组及其附属电视台等组织也将努力推广和推广偶像,形成连锁效应,小猫俱乐部一炮而红。虽然小猫俱乐部只存活了两年,通常只有两到四个人上台,最多10人,但已经有50多人加入了团队,其中一些人仍然活跃。
2005年,还是明仁,以日本平城时代出现的"秋叶原文化"和"大分家族"作为消费对象,推出了AKB48,绰号"小猫俱乐部2.0版"。除了继承小猫俱乐部的偶像元素外,该团体还增加了固定的戏剧表演 - 在秋叶原建立特别剧院,每天表演,开放团队和定期学生选拔和培训。根据邱元康的说法,目的是创造和销售"无障碍偶像"的概念,通过让偶像和粉丝频繁互动,让后者产生"我们和偶像一起成长"的归属感,从而心甘情愿地继续消费。活跃的AKB48包括来自每个部门的350多名一线偶像,算作"自然淘汰"的退出者,总数超过四位数,并在2013年3月创下了"最受欢迎的组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日本几乎所有的偶像团体都有AKB48的血统或影子,还有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的偶像艺人/团体和偶像产业的模板。
韩国流拓展海外市场
韩国流行文化的发展也受到日本和欧洲美国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韩国音乐开始涌现嘻哈、舞蹈、抒情民谣等风格为主的组合和歌手,如《徐太极与儿女》等嘻哈音乐和舞曲的结合进入韩国。在1990年代后期,韩国推出了以H.O.T.,Crystal Boys,G.O.D.等"小团队偶像"为特色的组合。
与专注于邻家女孩、专注于"大分家"等"秋叶原男人"的日本偶像团体不同,韩国组合从一开始就性别分明,男性多于女性。究其原因,韩国券商精准计算出,大量具有消费能力、比男性粉丝更冲动的消费特征的女性,更容易被锁定在这个"互动餐饮圈"。与以固定舞台为中心设置的日本偶像战队不同,韩国组合更热衷于开拓海外市场,海外演出和周边销售成为营销赚钱的重要渠道,2010年后开始"全球巡演"。
鳟鱼于2019年开始复兴并成为韩国的主流,起源于日本歌唱,并在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期间首次流入韩国。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和韩国社会对日本的抵抗力的反弹,Trot开始摆脱自己的日本色彩,更多地融合西方摇滚和流行音乐等元素,逐渐成为韩国独具特色的国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Trot是韩国音乐的主流歌手,当时顶级歌手Nanzhen,Luo Xuner,Zhou Hyunmei,Hyun Chol等人受到公众的高度追捧。韩国文化日报分析,Trot现在之所以重新回到主流,一是人们一直以偶像为主的流行音乐审美疲劳和厌倦,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才艺节目,而Trot的出现让观众重新获得了对过去流行音乐的记忆。其次,韩国社会贫富差距日趋严峻,人们被压抑的情绪的心无处释放,而Trot的悠扬旋律和根深蒂固的歌词可以治愈人们的挫折和悲伤。
"互动餐饮圈"的异化
"美食圈文化"起初为简单的钱买专辑给偶像歌手上榜,买各种周边产品等合理消费,但后来很少有歌迷开始跟踪、骚扰明星,并砸出巨额资金向"爱豆"送上贵重礼物,已经超出了追星的正常范围, 甚至被韩国媒体称为"非法大米"的负面标题。到目前为止,"私人大米"现象一直是韩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从2017年2月开始,韩国各大音乐网站纷纷取消"午夜0:00至12中午单曲销售榜",以避免歌迷蜂拥到深夜合集下载歌曲,刷榜单,作为偶像崇拜和宣传的行为。
在流行文化的发展中,流水线式偶像产业不可避免地出现欺诈性签约、高压管理和满负荷经营等问题,合同紧迫、权力骚扰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保证与品牌效应相关的人不破产,日韩演艺公司严格控制偶像艺人的私生活、社会关系,甚至说话礼仪。由于前所未有的竞争,再加上产业链的大规模制造,不管是日系式的"铁营"——十多年来球队名称不变,但成员几乎每一场比赛都变了,还是韩式的"你在舞台上唱我歌"——一点点愤怒的结合立即解散或推出新的, 背后是"一个必有成功",大多数偶像在出道后匆匆忙忙,短暂的演艺生涯就寥寥无几。近年来,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消息在日本,特别是在韩国艺术家中,并非偶然。
"偶像异化"甚至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日本近年"中年痴迷偶像团体不再探望老人""年轻粉丝宁愿追逐明星也不愿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韩国粉丝痴迷握手会耽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偶像成员的骚扰,"团体追求爱情豆"影响公共秩序,造成"路人"无辜等。可见,忽视偶像文化背后的真实市场,甚至社会需求,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