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陶短房金惠珍有第一天的流行文化,有"偶像型文藝"。舞台上的偶像或藝術家,雖然從事藝術表演作為職業,但主要依靠形象和魅力通過與粉絲的互動來保持和提升人氣,作為藝術家和文學團體賺錢的主要方式。如何應對"偶像異化",即最大限度地控制其滋生的副作用和不良社會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産業不易解決的問題。

資訊圖
日本開啟"偶像藝人産業化"
在歐美,Bogie Littles、"Sweetie"Britney Spears等年輕偶像出道,以及Justin Bieber等"小肉"歌手,一般隻在表演風格和事業上更加突出形象、模特等,不足以形成獨立的産業鍊。偶像藝人真正的産業化,來自日本和南韓。在二戰後的日本,随着電影、流行音樂和電視的興起,出現了一些以青年組為重點的明星組合,如三位女士(美國雲彩、蔣麗之慧美、雪村泉)、火花三人組(中尾美芝、伊藤佳麗、花園金麗三人組)等。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樂團在日本很受歡迎,例如著名的"Junior Team",他們翻拍的"Little Tigers"在台灣成為家喻戶貼的名字,並中國大陸。
第一個真正的偶像團體,以及幾乎獨立的偶像産業,以1985年日本"小貓俱樂部"的首次亮相為标志。今年,制片人明仁依托日本富士電視台《暮光之城》節目,創造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這個群體由許多"可愛、善良,但似乎沒有任何明星氣質的隔壁女孩"組成,主要诠釋了獨家歌舞,不追求表演和藝術表現的品質,通過賣人與互動的圈子粉,并從中拓展各種有形的周邊市場。由于偶像團體與他們所依賴的節目共存共赢,節目組及其附屬電視台等組織也将努力推廣和推廣偶像,形成連鎖效應,小貓俱樂部一炮而紅。雖然小貓俱樂部隻存活了兩年,通常隻有兩到四個人上台,最多10人,但已經有50多人加入了團隊,其中一些人仍然活躍。
2005年,還是明仁,以日本平城時代出現的"秋葉原文化"和"大分家族"作為消費對象,推出了AKB48,綽号"小貓俱樂部2.0版"。除了繼承小貓俱樂部的偶像元素外,該團體還增加了固定的戲劇表演 - 在秋葉原建立特别劇院,每天表演,開放團隊和定期學生選拔和教育訓練。根據邱元康的說法,目的是創造和銷售"無障礙偶像"的概念,通過讓偶像和粉絲頻繁互動,讓後者産生"我們和偶像一起成長"的歸屬感,進而心甘情願地繼續消費。活躍的AKB48包括來自每個部門的350多名一線偶像,算作"自然淘汰"的退出者,總數超過四位數,并在2013年3月創下了"最受歡迎的組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日本幾乎所有的偶像團體都有AKB48的血統或影子,還有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的偶像藝人/團體和偶像産業的模闆。
南韓流拓展海外市場
南韓流行文化的發展也受到日本和歐洲美國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南韓音樂開始湧現嘻哈、舞蹈、抒情民謠等風格為主的組合和歌手,如《徐太極與兒女》等嘻哈音樂和舞曲的結合進入南韓。在1990年代後期,南韓推出了以H.O.T.,Crystal Boys,G.O.D.等"小團隊偶像"為特色的組合。
與專注于鄰家女孩、專注于"大分家"等"秋葉原男人"的日本偶像團體不同,南韓組合從一開始就性别分明,男性多于女性。究其原因,南韓券商精準計算出,大量具有消費能力、比男性粉絲更沖動的消費特征的女性,更容易被鎖定在這個"互動餐飲圈"。與以固定舞台為中心設定的日本偶像戰隊不同,南韓組合更熱衷于開拓海外市場,海外演出和周邊銷售成為營銷賺錢的重要管道,2010年後開始"全球巡演"。
鳟魚于2019年開始複興并成為南韓的主流,起源于日本歌唱,并在日本殖民統治北韓半島期間首次流入南韓。随着南韓經濟的發展和南韓社會對日本的抵抗力的反彈,Trot開始擺脫自己的日本色彩,更多地融合西方搖滾和流行音樂等元素,逐漸成為南韓獨具特色的國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Trot是南韓音樂的主流歌手,當時頂級歌手Nanzhen,Luo Xuner,Zhou Hyunmei,Hyun Chol等人受到公衆的高度追捧。南韓文化日報分析,Trot現在之是以重新回到主流,一是人們一直以偶像為主的流行音樂審美疲勞和厭倦,尤其是近年來一些才藝節目,而Trot的出現讓觀衆重新獲得了對過去流行音樂的記憶。其次,南韓社會貧富差距日趨嚴峻,人們被壓抑的情緒的心無處釋放,而Trot的悠揚旋律和根深蒂固的歌詞可以治愈人們的挫折和悲傷。
"互動餐飲圈"的異化
"美食圈文化"起初為簡單的錢買專輯給偶像歌手上榜,買各種周邊産品等合理消費,但後來很少有歌迷開始跟蹤、騷擾明星,并砸出巨額資金向"愛豆"送上貴重禮物,已經超出了追星的正常範圍, 甚至被南韓媒體稱為"非法大米"的負面标題。到目前為止,"私人大米"現象一直是南韓流行文化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從2017年2月開始,南韓各大音樂網站紛紛取消"午夜0:00至12中午單曲銷售榜",以避免歌迷蜂擁到深夜合集下載下傳歌曲,刷榜單,作為偶像崇拜和宣傳的行為。
在流行文化的發展中,流水線式偶像産業不可避免地出現欺詐性簽約、高壓管理和滿負荷經營等問題,合同緊迫、權力騷擾等現象普遍存在。為了保證與品牌效應相關的人不破産,日韓演藝公司嚴格控制偶像藝人的私生活、社會關系,甚至說話禮儀。由于前所未有的競争,再加上産業鍊的大規模制造,不管是日系式的"鐵營"——十多年來球隊名稱不變,但成員幾乎每一場比賽都變了,還是韓式的"你在舞台上唱我歌"——一點點憤怒的結合立即解散或推出新的, 背後是"一個必有成功",大多數偶像在出道後匆匆忙忙,短暫的演藝生涯就寥寥無幾。近年來,精神崩潰甚至自殺的消息在日本,特别是在南韓藝術家中,并非偶然。
"偶像異化"甚至滋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日本近年"中年癡迷偶像團體不再探望老人""年輕粉絲甯願追逐明星也不願面對自己的情感問題",南韓粉絲癡迷握手會耽誤他們的學習和工作,以及偶像成員的騷擾,"團體追求愛情豆"影響公共秩序,造成"路人"無辜等。可見,忽視偶像文化背後的真實市場,甚至社會需求,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