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的谍战剧,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靳东+王志文,又是谍战题材,带着些许期待打开了新剧《无间》,结果……哎。

这剧讲的是从日本陆军学院毕业的陆风(靳东 饰),实力爆棚,刚回国就加入了日本在中国的特工组织“76号”,而他当时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国军军统的卧底。

在“76号”秘密潜伏的过程里,陆风目睹了军统内部的黑暗和日军对华夏儿女的暴行。苦恼之际,中国共产党向他抛来橄榄枝,让他找到了弃暗投明、以身报国的机会。

于是,陆风就成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超级间谍:表面上是日军特工,深一层是军统卧底,而最终的底牌则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这也是近些年谍战剧的一惯套路,男主角业务能打、性格坚韧,游走在三重身份之间,参与到几乎所有重大危机中,谁成为他的对手都要暗暗叫苦。

《无间》也不例外。第一集里按照老师的要求,陆风要打入76号。所以他就去76号执行抓捕任务的现场,一个打十、徒手干翻一众特工外,还趁乱救走了往日的弟兄。

现在的谍战剧,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面对这么个身份可疑的人,76号的领头人沈啸(奇道 饰)非但没有怀疑,还非要招揽他进组,而他测验陆风的方式,就是刑讯逼供。

于是大问题来了:面对电击和超大药量的“吐真剂”,陆风不但时刻保持着清醒,甚至变身“绿巨人”,一把挣脱捆绑他手脚的皮带不说,还顺势把审讯室里的三个特工,全都给打趴下了。

在之后的戏份里,类似的处理更是不胜枚举,观众就眼瞅着日军特工自诩精明的计划,被陆风轻而易举地给破坏掉。

要知道,在谍战题材里,敌人太弱鸡、主角老开挂,那故事就不好看了。

现在的谍战剧,怎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其实谍战题材在国产影视剧里,属于跟共和国同龄的特有类型片(剧)。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无形的战线》,说的是东北解放后,公安干警与潜伏在当地的国民党特务之间的暗战。

只不过,当时的说法是“反特片(剧)”。

这一时期,反特片(剧)一直都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水准。

尽管内容较为主旋律,反派也很脸谱化,但在展现敌我双方因信仰不同殊死相搏的时候,挖掘得相当深刻。

比如《羊城暗哨》(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英雄虎胆》(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至今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

转机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影视创作者有意识地在主旋律的价值上,增加悬疑、推理、惊悚甚至是爱情等娱乐元素,极大地拓宽了这一类型的观赏性。

比如《东港谍影》(1978)、《保密局的枪声》(1979)、《雾都茫茫》(1980)、10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1981),和《夜幕下的哈尔滨》(1984),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在这组名单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敌营十八年》。

在以往的作品里,尽管也有不少地下党员潜伏国军内部的剧情,但重点始终都是公安干警如何周密布局、捣毁敌特阴谋的部分。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更大的独特性在于,它展现的是地下党员如何在敌军内部,为我军获取并传送情报的。

这种卧底情节的新鲜和紧张刺激感,让它一经播出就大受欢迎,以至于在它之后,“反特片(剧)”的说法逐渐消失,人们逐渐把这个类型改称“谍战片(剧)”。

只不过,因为改革开放的浪潮全面铺开,主旋律题材在数量上相对减少,《敌营十八年》开创的风潮并没有得到继承,中间只有少量谍战题材佳作,比如王志文和刘佩琦主演的《无悔追踪》(1995)和《周恩来在上海》(1998)。

谍战题材的全面开花,要等到2006年。

2006年,柳云龙自导自演的谍战剧《暗算》播出。它把《敌营十八年》里的卧底情节,往前再推了一步,也就是“抓内鬼”。

尽管现在的观众,早已对这种“抓内鬼”的梗烂熟于心,但在当年它却很新鲜:观众被赋予上帝视角,看着局中人相互猜忌、斗智斗勇,极大地提高了观赏性。

另外,这部剧还大量使用摩斯密码和代号暗语等此前很少展现给观众的谍战技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所以凭借这部剧,柳云龙被媒体奉为“谍战剧之父”。

三年后的2009年,是中国谍战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09年春,孙红雷和姚晨主演的电视剧《潜伏》播出,拔高了谍战电视剧的水准,以至于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可以与其比肩。

2009年秋,全明星阵容的谍战电影《风声》,成为国庆档最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影,不仅连续两周蝉联周票房冠军,最后还以超过两亿的票房成绩收官。

《潜伏》借助电视剧的长度和容量优势,做足了谍战故事里,事关柴米油盐的细节,它是贴近生活的,更是贴近普通人的日常情感的。所以在故事结尾,余则成在翠平车前扮作老母鸡的样子来传递信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潜伏》要的,就是让观众在无声处,听到惊雷。就是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琐屑里,隐匿地下工作者命悬一线的恐怖感。

《风声》则不同。作为电影,它必须要在足够短的时间里,给足悬念、反转和视觉奇观,在剑拔弩张的凌厉节奏,和密不透风的紧张环境里,让地下党员把最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递出去。

《风声》要的,就是让观众在惊雷里,听到无声。

面对如此恶劣的斗争环境,依旧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这背后埋藏的,其实是一个个至今都没有姓名的地下党员。

《潜伏》和《风声》,分别从电视剧和电影的角度,为后来的谍战故事树立起叙事样本。

所以在这之后,谍战片在中国迎来全盛时期。比如《黎明之前》(2010),张嘉益主演的《借枪》(2011)和《悬崖》(2012),以及张鲁一和陶虹主演的《红色》(2014),都在叙事套路上,完成了对《潜伏》和《风声》的致敬,又做出了自己的新意。

经典大量诞生,自然也有弊端,那便是会有数量更加庞大的粗制滥造之作,在市场上滥竽充数。

这种颓势是注定的,根本无法避免。即便正午阳光在2015年放出了偶像谍战剧的新标杆《伪装者》,“谍战剧之父”柳云龙在2017年放出了又一部里程碑之作《风筝》,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

而糟糕的是,《伪装者》大爆之后,偶像鲜肉、流量公司也盯上这块蛋糕,演技不好数据来凑、剧本不好数据来凑,导致谍战题材同样滑向既不遵从事实逻辑,也不讲究生活气息,更不尊重观众智商的“三不产品”。

好在这两年流量之风有所遏制,但也只是仅此而已,若无法从剧本创作上就开始下苦功,这种主角开挂、剧情拉胯、粉丝尬吹的乱局,就依然破不了。

苗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