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在的諜戰劇,怎麼越來越不好看了

靳東+王志文,又是諜戰題材,帶着些許期待打開了新劇《無間》,結果……哎。

這劇講的是從日本陸軍學院畢業的陸風(靳東 飾),實力爆棚,剛回國就加入了日本在中國的特工組織“76号”,而他當時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國軍軍統的卧底。

在“76号”秘密潛伏的過程裡,陸風目睹了軍統内部的黑暗和日軍對華夏兒女的暴行。苦惱之際,中國共産黨向他抛來橄榄枝,讓他找到了棄暗投明、以身報國的機會。

于是,陸風就成了具有三重身份的超級間諜:表面上是日軍特工,深一層是軍統卧底,而最終的底牌則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

這也是近些年諜戰劇的一慣套路,男主角業務能打、性格堅韌,遊走在三重身份之間,參與到幾乎所有重大危機中,誰成為他的對手都要暗暗叫苦。

《無間》也不例外。第一集裡按照老師的要求,陸風要打入76号。是以他就去76号執行抓捕任務的現場,一個打十、徒手幹翻一衆特工外,還趁亂救走了往日的弟兄。

現在的諜戰劇,怎麼越來越不好看了

面對這麼個身份可疑的人,76号的領頭人沈嘯(奇道 飾)非但沒有懷疑,還非要招攬他進組,而他測驗陸風的方式,就是刑訊逼供。

于是大問題來了:面對電擊和超大藥量的“吐真劑”,陸風不但時刻保持着清醒,甚至變身“綠巨人”,一把掙脫捆綁他手腳的皮帶不說,還順勢把審訊室裡的三個特工,全都給打趴下了。

在之後的戲份裡,類似的處理更是不勝枚舉,觀衆就眼瞅着日軍特工自诩精明的計劃,被陸風輕而易舉地給破壞掉。

要知道,在諜戰題材裡,敵人太弱雞、主角老開挂,那故事就不好看了。

現在的諜戰劇,怎麼越來越不好看了

其實諜戰題材在國産影視劇裡,屬于跟共和國同齡的特有類型片(劇)。

1949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無形的戰線》,說的是東北解放後,公安幹警與潛伏在當地的國民黨特務之間的暗戰。

隻不過,當時的說法是“反特片(劇)”。

這一時期,反特片(劇)一直都保持着相對較高的水準。

盡管内容較為主旋律,反派也很臉譜化,但在展現敵我雙方因信仰不同殊死相搏的時候,挖掘得相當深刻。

比如《羊城暗哨》(1957)、《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英雄虎膽》(1958)、《野火春風鬥古城》(1963)等,至今都是百看不厭的經典。

轉機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彼時,影視創作者有意識地在主旋律的價值上,增加懸疑、推理、驚悚甚至是愛情等娛樂元素,極大地拓寬了這一類型的觀賞性。

比如《東港諜影》(1978)、《保密局的槍聲》(1979)、《霧都茫茫》(1980)、10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1981),和《夜幕下的哈爾濱》(1984),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在這組名單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敵營十八年》。

在以往的作品裡,盡管也有不少地下黨員潛伏國軍内部的劇情,但重點始終都是公安幹警如何周密布局、搗毀敵特陰謀的部分。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更大的獨特性在于,它展現的是地下黨員如何在敵軍内部,為我軍擷取并傳送情報的。

這種卧底情節的新鮮和緊張刺激感,讓它一經播出就大受歡迎,以至于在它之後,“反特片(劇)”的說法逐漸消失,人們逐漸把這個類型改稱“諜戰片(劇)”。

隻不過,因為改革開放的浪潮全面鋪開,主旋律題材在數量上相對減少,《敵營十八年》開創的風潮并沒有得到繼承,中間隻有少量諜戰題材佳作,比如王志文和劉佩琦主演的《無悔追蹤》(1995)和《周恩來在上海》(1998)。

諜戰題材的全面開花,要等到2006年。

2006年,柳雲龍自導自演的諜戰劇《暗算》播出。它把《敵營十八年》裡的卧底情節,往前再推了一步,也就是“抓内鬼”。

盡管現在的觀衆,早已對這種“抓内鬼”的梗爛熟于心,但在當年它卻很新鮮:觀衆被賦予上帝視角,看着局中人互相猜忌、鬥智鬥勇,極大地提高了觀賞性。

另外,這部劇還大量使用摩斯密碼和代号暗語等此前很少展現給觀衆的諜戰技巧,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是以憑借這部劇,柳雲龍被媒體奉為“諜戰劇之父”。

三年後的2009年,是中國諜戰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

2009年春,孫紅雷和姚晨主演的電視劇《潛伏》播出,拔高了諜戰電視劇的水準,以至于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沒有同類題材的電視劇可以與其比肩。

2009年秋,全明星陣容的諜戰電影《風聲》,成為國慶檔最令人刮目相看的電影,不僅連續兩周蟬聯周票房冠軍,最後還以超過兩億的票房成績收官。

《潛伏》借助電視劇的長度和容量優勢,做足了諜戰故事裡,事關柴米油鹽的細節,它是貼近生活的,更是貼近普通人的日常情感的。是以在故事結尾,餘則成在翠平車前扮作老母雞的樣子來傳遞資訊,才會顯得如此動人。

《潛伏》要的,就是讓觀衆在無聲處,聽到驚雷。就是在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生活瑣屑裡,隐匿地下工作者命懸一線的恐怖感。

《風聲》則不同。作為電影,它必須要在足夠短的時間裡,給足懸念、反轉和視覺奇觀,在劍拔弩張的淩厲節奏,和密不透風的緊張環境裡,讓地下黨員把最重要的資訊,神不知鬼不覺地傳遞出去。

《風聲》要的,就是讓觀衆在驚雷裡,聽到無聲。

面對如此惡劣的鬥争環境,依舊要把資訊傳遞出去,這背後埋藏的,其實是一個個至今都沒有姓名的地下黨員。

《潛伏》和《風聲》,分别從電視劇和電影的角度,為後來的諜戰故事樹立起叙事樣本。

是以在這之後,諜戰片在中國迎來全盛時期。比如《黎明之前》(2010),張嘉益主演的《借槍》(2011)和《懸崖》(2012),以及張魯一和陶虹主演的《紅色》(2014),都在叙事套路上,完成了對《潛伏》和《風聲》的緻敬,又做出了自己的新意。

經典大量誕生,自然也有弊端,那便是會有數量更加龐大的粗制濫造之作,在市場上濫竽充數。

這種頹勢是注定的,根本無法避免。即便正午陽光在2015年放出了偶像諜戰劇的新标杆《僞裝者》,“諜戰劇之父”柳雲龍在2017年放出了又一部裡程碑之作《風筝》,也無法挽回這個局面。

而糟糕的是,《僞裝者》大爆之後,偶像鮮肉、流量公司也盯上這塊蛋糕,演技不好資料來湊、劇本不好資料來湊,導緻諜戰題材同樣滑向既不遵從事實邏輯,也不講究生活氣息,更不尊重觀衆智商的“三不産品”。

好在這兩年流量之風有所遏制,但也隻是僅此而已,若無法從劇本創作上就開始下苦功,這種主角開挂、劇情拉胯、粉絲尬吹的亂局,就依然破不了。

苗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