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亲的情绪性分离对职业准备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国外的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分离对职业决策及与职业相关的行为的影响是积极、正向的。
个体心理分离过程会导致个体清晰、稳定的自我认同,更有利于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作出有效选择。
Lopez和Andrews阐述了一个家庭系统的观点,他们认为成年身份的形成、心理分离以及职业决策是相互关联的过程。
如果个体被阻止建立一个与他父母分离的成人身份,那么个体就会在以后表现出无法做出职业选择即职业未决,以此来维持和父母的亲密关系。
相反,充分的心理分离(通过发展功能性的、自主的自我认同,从父母那里获得个性化)被认为可以有效促进个体作出职业决策。
换言之,如果个体处于职业未决状态那么一定和不充分的心理分离有关。这个观点得到了后来很多研究的支持。
Tokar等人建构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分离、亲子依恋、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未决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的心理分离水平将减少青少年的职业未决状况。
Lee和Bae的研究验证了职业适应性在韩国大学生心理分离对职业准备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且大学生心理分离及其自变量(自信心和父母支持)对职业准备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Yon的研究发现心理分离在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职业认同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当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低,心理分离水平越高,职业认同状态得分越高。
Song和Soon发现心理分离和职业决策自主性对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分离对男生的自我探索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女生有显著影响。
Son的研究发现与母亲的心理分离会对职业成熟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与母亲的冲突独立性和职业成熟度显著正相关,母亲态度独立性是职业成熟度显著的预测因子。
Haley和Margaret、Kemal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分离对职业未决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即心理分离程度越高越不容易职业未决。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Oh的研究发现心理分离在母子冲突对职业准备行为的影响中会起到中介作用,且心理分离对职业准备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
Kim检验了职业自我概念在心理分离和职业未决之间的中介作用,心理分离对职业未决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Kim随后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与父亲的情绪性分离对职业准备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情绪独立水平越高,职业准备行为越少。
国内暂时还没有心理分离对职业未决的影响研究,但是目前有学者探索了心理分离对生涯决策困难以及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比较一致:心理分离对生涯决策困难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职业未决和生涯决策困难是两个相近的概念,职业未决是指暂时未作出职业决策这一状态,生涯决策困难则是指面对生涯决策时遇到的具体困难,例如对自身认知的不清晰、就业信息的不对称等,可以说生涯决策困难是职业未决的原因。
陈淑芳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期望、心理分离和生涯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分离与生涯决策困难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且心理分离的总分和冲突独立维度得分都能正向预测生涯决策困难,即:心理分离水平越低或冲突独立水平越低,生涯决策困难越大。
王蕊则是以高中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生涯教育、心理分离和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分离和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呈显著正相关,即心理分离水平越高职业决策困难越少,且心理分离可以在父母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张信勇同样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心理分离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独立和功能独立是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重要预测源。
冲突独立对职业成熟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功能独立对职业成熟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同时态度独立和职业成熟度呈负相关,情感独立和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Haley M D, Margaret M N.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exploration, and identity diffusion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d career indecision[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