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节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作者:易者无为

清明节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祭祖节、踏青节等,通常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素材来自网络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文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这个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和家庭团聚的一个日子。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素材来自网络

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非常盛行。

据历史记载,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与寒食节有关。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即清明节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后来就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天。中国古代的寒食节,禁火不煮、禁肉食,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这个重要的节日。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历史记载: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人们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在清明节这天,各家各户都会焚香祭祖,悼念先人,用最诚挚的心意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有许多人会踏青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对中华民族民族根祖文化和忠孝道德的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的重要方式。更是我们缅怀历史的机会。在这一天,我们要铭记先人的恩德,感恩生命中的所有人和事。同时,还要向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缅怀历史,珍爱和平。

清明节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素材来自网络

除了祭祖、踏青等传统活动,现代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来纪念清明节。比如,网上祭扫、虚拟烧香等,这些数字化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推崇绿色祭扫,通过植树造林、种花开花等方式,让纪念逝去的亲人变得更加自然、环保、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