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節的演變及重要意義

作者:易者無為

清明節的演變及重要意義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祭祖節、踏青節等,通常在每年的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

清明節的演變及重要意義

素材來自網絡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文規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

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這個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和家庭團聚的一個日子。

清明節源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經曆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節的演變及重要意義

素材來自網絡

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内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非常盛行。

據曆史記載,清明節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與寒食節有關。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即清明節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是以,後來就将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天。中國古代的寒食節,禁火不煮、禁肉食,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這個重要的節日。

關于“寒食節”,有這樣一個曆史記載: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攜老母隐居于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人們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曆史。曆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在清明節這天,各家各戶都會焚香祭祖,悼念先人,用最誠摯的心意表達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懷念。同時,也有許多人會踏青賞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清明節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節日,不僅展現着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它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中華民族民族根祖文化和忠孝道德的潛移默化的一種教育,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的重要方式。更是我們緬懷曆史的機會。在這一天,我們要銘記先人的恩德,感恩生命中的所有人和事。同時,還要向先烈們緻以崇高的敬意,緬懷曆史,珍愛和平。

清明節的演變及重要意義

素材來自網絡

除了祭祖、踏青等傳統活動,現代社會還出現了許多新的方式來紀念清明節。比如,網上祭掃、虛拟燒香等,這些數字化的方式讓人們可以更加友善地表達自己的懷念和思念之情。同時,随着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也開始推崇綠色祭掃,通過植樹造林、種花開花等方式,讓紀念逝去的親人變得更加自然、環保、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