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作者:韩联社188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夜莺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记《孤鹜秋水辞》春咏会

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不久前,一部《孤鹜秋水辞》惊艳了文坛,一次别开生面的“春咏会”惊动了这个春天。是谁有如此大的能量夺了这个春天的头彩---萧含!

这个春天似乎不是春风吹来的,而是被孤鹜给叼来的。是“雪泥”的“一把火”给点着的。由此,引来了姹紫嫣红,雁雀、蝴蝶翩翩戏东风。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天岚书院

位于山前大道的“天岚书院”,背靠太行山,左右是省会后花园,前有通衢大道。院里有竹枝摇曳,腊梅作伴。桃花风中妩媚笑,玉兰坐怀不乱。

“书院”四季书香氤氲,冬天,那炉中火炭伴着书香把激情燃,暑夏,“天岚秀才”摇动芭蕉扇,吟诗作赋。时而呼朋唤友,在此挥毫泼墨,把酒言欢。好一处不属于尘嚣的清静、风雅之地!

我有幸乘着东风,跟着这些才子佳人们走进山前大道这方书院,聆听文学大家们对《孤鹜秋水辞》新书付梓的精彩点评和发言。

会下,做一回“李下正冠”的非君子,与才子们流连与竹前花下,嬉笑并肩。才女佳人雪泥,王浩,百合,百合花开,无忧等妹妹们穿梭于桃花树下忙着做饭。此时,我脑海里闪现的是她们秀外慧中、职场上的英姿,眼前看到的又是她们胸藏锦绣,口吐莲花,面若桃花的娇美容颜。

曾记,当年无忧老师给我把脉,说“心有万马奔腾”。只可惜,这万马奔腾是“病”,它若是付诸在作为上,那该多好。今日重逢,我想告诉她:胸中万马已归田,恬淡生活度晚年。园种桃杏两三株,心中开出艳阳天。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夜莺与萧含

萧含老师实在是聪明,他把“秋水辞”安排在春天。在牡丹花到来之前,让满城尽咏“秋水辞”,偏让秋波覆春澜。想那牡丹花王一定会意难平的。身未起,心已冷。这赶路的脚步一定是踌躇的、怯懦的,不自信的。她一定不会想到,这个花花世界竟被一只横空出世的《孤鹜》抢占了鳌头。赶在它之前已轰动了京城。尽管它的使者“迎春花”飞媚眼,“烟柳”送秋波,却抵不过《秋水辞》的炙手可热。

清朝才子纳兰的《饮水词》娓娓潺潺流过几百年,可谓家家传唱。纳兰他出身富贵之家,生活在朱邸红楼中,作为贵胄公子、皇帝近臣的八旗子弟,令人羡艳。他却视势利似尘埃,厌弃仕宦生涯。一颗孤独的心,常常怀有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他的心事无人知。

同是人间惆怅客的萧含老师,原燕赵晚报副总编,燕赵时评博客圈圈主。真正的燕赵大才子。他头上有领导,手下也算有千军万马,孤独吗?不孤独。他却与纳兰惺惺相惜,有着同样的多愁善感,天赋,天真。却又有纳兰不具备的生性乐观,通透。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多重性格的有趣灵魂。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雪泥与萧含

他才华横溢,写作看似不经意,文字随着码字的速度,“噼里啪啦”犹如大珠小珠跳上屏幕,殊不知,字字却是被赋予了使命,让它们去惊天地,泣鬼神。惊食神,扰酒神。他的文章里处处可见吃吃喝喝,嘻嘻呵呵,嬉笑背后更多的是伤古怀秋,哀感,悲叹。孤鹜,孤独,是他最常用的词。这世间似乎也无人能懂他的眉间心事。

他早期的作品《清明前后》《家园里的流浪》字里行间都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和眷恋。职场生涯半生,他的人情味没有随之变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秉性正直,正义,曾发愿不做没出息的“应声虫”,要做激浊扬清的“啄木鸟”,要铁肩担道义,为人民鼓与呼。

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自然是他的特点。

《孤鹜秋水辞》是本诗集,上下卷。他的诗最大特点是:自然奔放,平易里透着大智慧,大才情。他打破了传统诗的格律桎梏,当然这不代表他不懂格律。按他的话说不入律原因有二:一是口音问题,对四声把握不够精确,其二,因为平生不喜欢羁绊,正像一支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所谓格律,犹如“手铐脚镣”一般,束缚文字抟转与心灵飞舞,说“诗必格律”,无异于画地为牢。

他说:格律仿佛一道弥天之“彀”,罩住了古今无数才子。吾辈不入彀,切作神灵舞,天地大遨游,感受大孤独。诗人追随灵感作诗,诗匠按照平仄填空。入律自有其优雅之神态,不入律自有其飞翔之神韵。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百合花开与萧含

翻看他的诗作,也正应了序言里那句“不衫不履,却是风华自足”。

我认为他对诗律的写作观点不失为一种创新和突破。也是新时代写诗人需探究的又一路径。

萧含老师谦虚的自我界定《秋水辞》是顺口溜,在我看来,这来自天然,发乎自然,发自丹田的心声,正是近乎天籁,不染俗尘的大雅之音。

相信,他的《孤鹜秋水辞》,一如《饮水词》,也一定会鼎立文坛,影响后人一代代的。

我想说:牡丹,不管你愿不愿意,“孤鹜”已横空出世,并一羽障春。当你遇见,切莫错过,就请跟随这只大鹏的脚步,去领略他眼里的万水千山吧!

董素英-夜莺

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

2023.4.4

夜莺:谁动了花的“奶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