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周文娱小报|如何应对假日“催婚”,有指南吗?

作者:澎湃新闻

今天是农历除夕,很多还在回家的路上或已经与家人团聚的年轻人,过年都不想去亲戚的病,"事业"被催促结婚。

新年如何处理婚姻

被催促结婚是每个年轻人的命运,尤其是单身女孩的命运,就连金字塔顶端的女人也不能幸免。在综艺节目《我的主妇》中,32岁的袁珊珊也遭遇了"大婚外情"。袁珊珊,作为单身女性,早上六点起床,锻炼身体,听英语,自己做早餐,但在她自己看来,她过着美好的生活,但靠父亲、朋友等生活迷茫,不会做家务、房间脏乱等等。作为热播剧的女主角,她单身,生活方式被360度忽略。袁珊珊的父亲对她说:婚姻是对家庭负责的,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同一位单身女演员吴薇父亲的观点是:不结婚是不正常的。

一周文娱小报|如何应对假日“催婚”,有指南吗?

我家的女孩的截图

年轻人对婚姻生活的抵制和长辈对传统家庭生活的期望必然是冲突的。由此可见,新年是家庭团聚,也是长辈结婚的时期。从数据上看,对婚姻的新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调查显示,父母和子女对适婚年龄的认知存在代际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男女初婚的平均年龄一直在上升。父母眼中的结婚年龄,仍然是他们早婚的标准。此外,城乡之间或不同地区之间对适婚年龄的看法也存在重大差异。父母通常远离孩子的生活圈子,两地之间的结婚年龄往往相差很大。例如,2010年,北京的初婚平均年龄超过26岁,河北的初婚年龄不到24岁。从总体上看,它表明沿海地区结婚较晚,内陆地区结婚较早。总之,父母和孩子对何时结婚的理解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场景,很难达成一致。

李思源在《为什么年轻人讨厌婚姻》一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婚姻不再像我们父母想象的那样,可以作为未来生活的保障。在过去的物质匮乏时代,婚姻可以加深社会关系的联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但如今,即使独居不必担心生存,你甚至可以更自由,更丰富地生活;

李引用埃里克·克雷嫩伯格(Eric Krynenberg)的《单身生活》(Single Life)一书指出,国家越富裕,独居人口的比例就越高。一方面,生活富裕带动了个人主义的觉醒,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解决了独身的担忧。所有这些因素使我们预计,独居将是未来更普遍的生活方式。《单身生活》的序言还引用了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话说,当人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特别是亲子关系带来的巨大个人牺牲时,独立思考的男人和女人会选择另一种生活,"舒适,自由,漠不关心,并增加享受其他有趣的新事物的机会"。

以年轻人为主要读者的各种自我媒体对年轻人:各种版本的《反婚姻心理学指南》转过身来,例如,春节期间黄金时段大型家庭系列剧《婚姻》上映,《耳背》的防卫曝光率越来越高。这些心理公示笔写道:在与父母和亲戚争吵的过程中,耳朵背傻傻是基本伎俩。原则是扼杀长辈的耐心,改变话题,把婚姻的话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面对亲朋好友对各种灵魂的折磨,秉持"聪明装傻、认真敷衍"的宗旨,贯彻"选择性关注、间歇性失聪、持续装聋哑"十七字核心精神,营造和谐温馨的春节欢乐氛围。

同时,也有人以新年的名义,倡导年轻一代与父母可以"和解"。

《腾讯的《人人》的作者张峰认为,在当今的家庭关系中,年轻人实际上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这种和解也是"强"应该的姿态。张峰感慨地说:"一个白领,能忍受300天的单位领导,却不能忍受父母7天。假期结束时,他们会写下自己的"返乡",其中父母的形象大多不是正面的。而这种夸张的"虚构"只是在强调他们的胜利。他乐观地认为,90后与父母的对抗已经大大减少,他们在父母的"驯化"方面更加聪明。与1980年代以后相比,他们更频繁地回到家人身边,当然,这种回归可能充满了许多父母都非常清楚的计算。

作家张明阳在新闻上写了一篇文章,也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态度。他认为,对于大家庭式的新年来说,下班后是一个"颠簸"。在新年聚会上,每个人都被问到各种各样的"什么时候结婚"和"什么时候生孩子",这自然是有压力的,很多人成年后可能会讨厌新年和家庭聚会。但他认为,一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是正常的,如果你的领导者"关心"你,你会不得不愤怒地辞职吗?至少,在家,这样的"呵护"肯定是用心良苦的,而且可以"捣碎",什么是一杯酒解决不了的?要知道,下次你关心的时候,可能要等到明年。张明阳还开玩笑说,自己加入了中老年兴趣小组,在过年参加"关爱"未受过教育的弟弟,也是一家人的喜悦,被咂咂,也是喝酒的一个原因。

婚姻可能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父母催促婚姻与孩子抵制拉扯,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互动形式!婚姻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才是问题所在。

杜克大学邮件门,是好提醒还是种族歧视?

1月25日,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系研究生项目主任、助理教授梅根·李·尼利(Megan Lee Neely)针对中国学生的一封电子邮件引起了轰动。原来,在這封電子郵件中,她建議學生不要在教學大樓裡說中文,她認為「這些學生沒有抓住機會提高英語」,她發出這封提醒,因為系裡的兩位教授想知道說中文的學生的名字, 剥夺他们未来的实习机会。

电子邮件发送后,杜克大学的一些中国学生迅速组织了一份请愿书,敦促杜克大学调查梅根·尼利(Megan Neely)涉嫌歧视的行为。杜克也迅速做出了回应。当地时间1月26日,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专业医学院院长发表道歉信,强调学校对学生在各种文化中可以交流的语言没有限制,尊重所有文化。"我对最后一封电子邮件造成的伤害深感遗憾,这不是我的本意,"尼利在电子邮件中说。"在学校调查之后,Neely辞去了研究生项目主任的职务,但保留了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的职位。

一周文娱小报|如何应对假日“催婚”,有指南吗?

梅根·尼利(Megan Neely)电子邮件的一部分截图

由于这一事件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讨论,网友们一致认为,尼利邮件中提到的两位教授涉嫌种族歧视:因为中国人被拒绝参加研究项目和实习,这是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

对于Neely的提醒电子邮件是否可以被定义为种族歧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她只是说错了话,而不是种族主义者。闽民大学外国汉语学院院长郭英建在1月30日发表在《中国科学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没有中国人'事件背后的误解和启示》中,表达了"尼利本应是善意的"的观点。他认为,在当前中美冲突的严重形势下,此类语言冲突将由事件引发。他希望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背后的深不可测的力量和风险,"不错好人和好意图"。

郭英健分析了邮件的细节,得出的结论是,Neely"是要求学生说英语,而不是按照所谓的规则或限制要求学生不要说中文,更不用说禁止学生说中文了","她作为硕士项目主任,诚实而现实地向大家汇报教授的情况。关于Neely建议国际学生在院系或楼宇以及专业相关场所100%讲英语的建议,郭英健说:"要求在公共学术领域说英语,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教师的不成文规则,这样不成文的规则甚至教授的要求都不是不合理的, 学生这样做是很自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改变教授们可能存在的偏见甚至歧视,"他总结道。杜克大学的留学生应该真正抓住这个机会,提出真正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并努力让学校制定政策,防止甚至消除任何可能有偏见、歧视甚至威胁、仇恨的人,这些偏见、歧视、威胁和仇恨可以反映在他人身上。"

在接受BBC新闻采访时,硕士课程中的一些少数族裔学生也表示,尼利"根本不是种族主义者",他"非常愿意帮助"来自任何国家的学生,而尼利的电子邮件中提到的两位教授,他们要求不要以中国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命名。 是真正的种族主义者。另一位亚洲学生说:"梅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导师......她犯了一个错误,但我们仍然理解她的意思,以及她有多关心我们。"我,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的,理解这种愤怒,但不要认为教授是"种族主义者",这篇文章引用了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的一位同学的话,说,"在我两年的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歧视,尼利教授和学生们会在大楼的公共区域一起吃火锅,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这位同学认为尼利本人绝对不是种族主义者。

微博用户"afrazhaowang"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观点,称Neely的电子邮件揭示了隐藏的种族歧视。"在高等院校,明显的种族歧视并不常见,"她在推特上写道。但歧视往往仍然以"给你学习机会的礼物"的形式,以"给你学习机会的礼物"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利用所谓的学习空间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那么你将受到惩罚。这种无形的种族歧视非常普遍,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应该利用美国社会"创造一个保护自己的安全空间"。

事实上,"不恰当的善意"很难掩盖种族歧视的本质。郭英健教授的文章似乎有点痒,因为它显然忽略了"邮件门"背后华裔白人的优越性。他假设"老师必须对学生有益",并得出结论"尼利应该是善意的"。如果你对杜克大学中国学生的情况了解得足够多,郭教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事件中出现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其他语言,是否会被同样对待,这其实是一个问号。在当今美国被广泛接受的"政治正确性"中,为什么中国学生被"政治正确性"所考虑而产生偏见?

《杜克大学教授报》上的文章提醒学生"不要说中文"以及为什么是种族歧视,也强调了这一点:"这不是不好的语言是歧视,看似温和体贴的建议,实际出现中国学生使用母语的权利受到限制。即使有优雅典雅的包装,也没有隐藏种族歧视的本质。程谦谦认为,"这首先是出于人们对种族歧视的尚未形成充分认识,对于大多数缺乏海外生活经验的中国人来说,因为国籍因素而受到歧视的机会非常小,种族歧视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名词,与自己无关;当同胞在陌生国家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很多人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各种不愉快归咎于自己对环境的不适应。程前齐最后提出了一个建议,"消除歧视,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大家的反对和奋斗。身份认同和自我接纳是对抗种族歧视的先决条件。"

也许,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倾听杜克自己的声音。例如,一位请愿书签署人写道:"这甚至不是近几个月来杜克大学表现出对中国人缺乏尊重的唯一事件。这种行为已经成为杜克大学经理的常态。正如杜克大学学生请愿书起草委员会所希望的那样,学生们希望就杜克大学国际学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展开讨论。学生们认为这些电子邮件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华人社区缺乏了解。作为来自海外的杜克家族成员,他们的愿望是打击在杜克大学越来越普遍的仇外心理和对中国学生的歧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