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除夕,很多還在回家的路上或已經與家人團聚的年輕人,過年都不想去親戚的病,"事業"被催促結婚。
新年如何處理婚姻
被催促結婚是每個年輕人的命運,尤其是單身女孩的命運,就連金字塔頂端的女人也不能幸免。在綜藝節目《我的主婦》中,32歲的袁珊珊也遭遇了"大婚外情"。袁珊珊,作為單身女性,早上六點起床,鍛煉身體,聽英語,自己做早餐,但在她自己看來,她過着美好的生活,但靠父親、朋友等生活迷茫,不會做家務、房間髒亂等等。作為熱播劇的女主角,她單身,生活方式被360度忽略。袁珊珊的父親對她說:婚姻是對家庭負責的,對國家和民族負責。同一位單身女演員吳薇父親的觀點是:不結婚是不正常的。

我家的女孩的截圖
年輕人對婚姻生活的抵制和長輩對傳統家庭生活的期望必然是沖突的。由此可見,新年是家庭團聚,也是長輩結婚的時期。從資料上看,對婚姻的新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調查顯示,父母和子女對适婚年齡的認知存在代際差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男女初婚的平均年齡一直在上升。父母眼中的結婚年齡,仍然是他們早婚的标準。此外,城鄉之間或不同地區之間對适婚年齡的看法也存在重大差異。父母通常遠離孩子的生活圈子,兩地之間的結婚年齡往往相差很大。例如,2010年,北京的初婚平均年齡超過26歲,河北的初婚年齡不到24歲。從總體上看,它表明沿海地區結婚較晚,内陸地區結婚較早。總之,父母和孩子對何時結婚的了解是根據自己的生活場景,很難達成一緻。
李思源在《為什麼年輕人讨厭婚姻》一文中指出,随着時代的變化,婚姻不再像我們父母想象的那樣,可以作為未來生活的保障。在過去的物質匮乏時代,婚姻可以加深社會關系的聯系,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協作和資源共享。但如今,即使獨居不必擔心生存,你甚至可以更自由,更豐富地生活;
李引用埃裡克·克雷嫩伯格(Eric Krynenberg)的《單身生活》(Single Life)一書指出,國家越富裕,獨居人口的比例就越高。一方面,生活富裕帶動了個人主義的覺醒,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解決了獨身的擔憂。所有這些因素使我們預計,獨居将是未來更普遍的生活方式。《單身生活》的序言還引用了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話說,當人們必須認識到家庭,特别是親子關系帶來的巨大個人犧牲時,獨立思考的男人和女人會選擇另一種生活,"舒适,自由,漠不關心,并增加享受其他有趣的新事物的機會"。
以年輕人為主要讀者的各種自我媒體對年輕人:各種版本的《反婚姻心理學指南》轉過身來,例如,春節期間黃金時段大型家庭系列劇《婚姻》上映,《耳背》的防衛曝光率越來越高。這些心理公示筆寫道:在與父母和親戚争吵的過程中,耳朵背傻傻是基本伎倆。原則是扼殺長輩的耐心,改變話題,把婚姻的話題扼殺在萌芽狀态。而面對親朋好友對各種靈魂的折磨,秉持"聰明裝傻、認真敷衍"的宗旨,貫徹"選擇性關注、間歇性失聰、持續裝聾啞"十七字核心精神,營造和諧溫馨的春節歡樂氛圍。
同時,也有人以新年的名義,倡導年輕一代與父母可以"和解"。
《騰訊的《人人》的作者張峰認為,在當今的家庭關系中,年輕人實際上是占主導地位的一方。這種和解也是"強"應該的姿态。張峰感慨地說:"一個白領,能忍受300天的機關上司,卻不能忍受父母7天。假期結束時,他們會寫下自己的"返鄉",其中父母的形象大多不是正面的。而這種誇張的"虛構"隻是在強調他們的勝利。他樂觀地認為,90後與父母的對抗已經大大減少,他們在父母的"馴化"方面更加聰明。與1980年代以後相比,他們更頻繁地回到家人身邊,當然,這種回歸可能充滿了許多父母都非常清楚的計算。
作家張明陽在新聞上寫了一篇文章,也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态度。他認為,對于大家庭式的新年來說,下班後是一個"颠簸"。在新年聚會上,每個人都被問到各種各樣的"什麼時候結婚"和"什麼時候生孩子",這自然是有壓力的,很多人成年後可能會讨厭新年和家庭聚會。但他認為,一個成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關心"是正常的,如果你的上司者"關心"你,你會不得不憤怒地辭職嗎?至少,在家,這樣的"呵護"肯定是用心良苦的,而且可以"搗碎",什麼是一杯酒解決不了的?要知道,下次你關心的時候,可能要等到明年。張明陽還開玩笑說,自己加入了中老年興趣小組,在過年參加"關愛"未受過教育的弟弟,也是一家人的喜悅,被咂咂,也是喝酒的一個原因。
婚姻可能是當代中國的一個縮影。父母催促婚姻與孩子抵制拉扯,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獨特的互動形式!婚姻本身不是問題,如何處理才是問題所在。
杜克大學郵件門,是好提醒還是種族歧視?
1月25日,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系研究所學生項目主任、助理教授梅根·李·尼利(Megan Lee Neely)針對中國學生的一封電子郵件引起了轟動。原來,在這封電子郵件中,她建議學生不要在教學大樓裡說中文,她認為「這些學生沒有抓住機會提高英語」,她發出這封提醒,因為系裡的兩位教授想知道說中文的學生的名字, 剝奪他們未來的實習機會。
電子郵件發送後,杜克大學的一些中國學生迅速組織了一份請願書,敦促杜克大學調查梅根·尼利(Megan Neely)涉嫌歧視的行為。杜克也迅速做出了回應。當地時間1月26日,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專業醫學院院長發表道歉信,強調學校對學生在各種文化中可以交流的語言沒有限制,尊重所有文化。"我對最後一封電子郵件造成的傷害深感遺憾,這不是我的本意,"尼利在電子郵件中說。"在學校調查之後,Neely辭去了研究所學生項目主任的職務,但保留了生物統計學和生物資訊學助理教授的職位。
梅根·尼利(Megan Neely)電子郵件的一部分截圖
由于這一事件在新聞媒體和社交平台上被廣泛讨論,網友們一緻認為,尼利郵件中提到的兩位教授涉嫌種族歧視:因為中國人被拒絕參加研究項目和實習,這是徹頭徹尾的種族歧視。
對于Neely的提醒電子郵件是否可以被定義為種族歧視,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有一種觀點認為,她隻是說錯了話,而不是種族主義者。閩民大學外國漢語學院院長郭英建在1月30日發表在《中國科學日報》上的一篇文章《'沒有中國人'事件背後的誤解和啟示》中,表達了"尼利本應是善意的"的觀點。他認為,在目前中美沖突的嚴重形勢下,此類語言沖突将由事件引發。他希望我們應該認識到語言背後的深不可測的力量和風險,"不錯好人和好意圖"。
郭英健分析了郵件的細節,得出的結論是,Neely"是要求學生說英語,而不是按照所謂的規則或限制要求學生不要說中文,更不用說禁止學生說中文了","她作為碩士項目主任,誠實而現實地向大家彙報教授的情況。關于Neely建議國際學生在院系或樓宇以及專業相關場所100%講英語的建議,郭英健說:"要求在公共學術領域說英語,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教師的不成文規則,這樣不成文的規則甚至教授的要求都不是不合理的, 學生這樣做是很自然的。"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改變教授們可能存在的偏見甚至歧視,"他總結道。杜克大學的留學生應該真正抓住這個機會,提出真正的問題,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并努力讓學校制定政策,防止甚至消除任何可能有偏見、歧視甚至威脅、仇恨的人,這些偏見、歧視、威脅和仇恨可以反映在他人身上。"
在接受BBC新聞采訪時,碩士課程中的一些少數族裔學生也表示,尼利"根本不是種族主義者",他"非常願意幫助"來自任何國家的學生,而尼利的電子郵件中提到的兩位教授,他們要求不要以中國學生的名字和照片命名。 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另一位亞洲學生說:"梅根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導師......她犯了一個錯誤,但我們仍然了解她的意思,以及她有多關心我們。"我,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的,了解這種憤怒,但不要認為教授是"種族主義者",這篇文章引用了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的一位同學的話,說,"在我兩年的學校裡,我從來沒有經曆過任何意義上的歧視,尼利教授和學生們會在大樓的公共區域一起吃火鍋,慶祝中國傳統節日。"這位同學認為尼利本人絕對不是種族主義者。
微網誌使用者"afrazhaowang"采取了針鋒相對的觀點,稱Neely的電子郵件揭示了隐藏的種族歧視。"在高等院校,明顯的種族歧視并不常見,"她在推特上寫道。但歧視往往仍然以"給你學習機會的禮物"的形式,以"給你學習機會的禮物"的形式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你沒有利用所謂的學習空間來提高你的英語水準),那麼你将受到懲罰。這種無形的種族歧視非常普遍,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應該利用美國社會"創造一個保護自己的安全空間"。
事實上,"不恰當的善意"很難掩蓋種族歧視的本質。郭英健教授的文章似乎有點癢,因為它顯然忽略了"郵件門"背後華裔白人的優越性。他假設"老師必須對學生有益",并得出結論"尼利應該是善意的"。如果你對杜克大學中國學生的情況了解得足夠多,郭教授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是說,如果事件中出現的不是中國人,而是其他語言,是否會被同樣對待,這其實是一個問号。在當今美國被廣泛接受的"政治正确性"中,為什麼中國學生被"政治正确性"所考慮而産生偏見?
《杜克大學教授報》上的文章提醒學生"不要說中文"以及為什麼是種族歧視,也強調了這一點:"這不是不好的語言是歧視,看似溫和體貼的建議,實際出現中國學生使用母語的權利受到限制。即使有優雅典雅的包裝,也沒有隐藏種族歧視的本質。程謙謙認為,"這首先是出于人們對種族歧視的尚未形成充分認識,對于大多數缺乏海外生活經驗的中國人來說,因為國籍因素而受到歧視的機會非常小,種族歧視隻是一個遙遠的模糊名詞,與自己無關;當同胞在陌生國家遇到不公平待遇時,很多人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各種不愉快歸咎于自己對環境的不适應。程前齊最後提出了一個建議,"消除歧視,實作社會公正,需要大家的反對和奮鬥。身份認同和自我接納是對抗種族歧視的先決條件。"
也許,作為旁觀者,我們應該更多地傾聽杜克自己的聲音。例如,一位請願書簽署人寫道:"這甚至不是近幾個月來杜克大學表現出對中國人缺乏尊重的唯一事件。這種行為已經成為杜克大學經理的常态。正如杜克大學學生請願書起草委員會所希望的那樣,學生們希望就杜克大學國際學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展開讨論。學生們認為這些電子郵件清楚地表明他們對中國文化和華人社群缺乏了解。作為來自海外的杜克家族成員,他們的願望是打擊在杜克大學越來越普遍的仇外心理和對中國學生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