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作者:文物解说

商鞅方升,长得像平底锅一样的东西,既没有晋侯鸟尊那么大,又没有何尊底部‘中国’二字铭文 , 更不像许多古代青铜器上饰有精湛、奇丽的纹饰,但它却是秦国商鞅变法的见证者、亲历者,现如今,已经成为文史界无人不知的国家重量级文物,更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那商鞅方升,为什么会在变法中产生呢?大家好,我是文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

立木为信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为了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开始变法。先有李悝的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第一个超级强国,后是吴起变法使楚国再度振兴。但是这些变法都没有商鞅变法长久,那秦国,是如何做到后发先至呢?

商鞅

商鞅本是卫国人,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成功收复为魏国所据的河西而受封商君。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孝公为强秦,下令求贤,商鞅入秦国说服孝公实行变革,驳斥守旧派“法古”“循礼”的主张,倾力推行变法,先后任左庶长、大良造。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在法令公布前,商鞅立木为信,取信于民。他命人在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重赏。没人敢去尝试,当他把悬赏提高到原来的五倍,终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从此,也正式开启统一度量衡的进程。

统一度量衡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秦国迁都咸阳并借此机会逐步开展第二次变法,商鞅普遍推行县制,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更为合理的赋税制度,并且统一了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自古以来,“法”不仅代表着法律规则,而且代表着制度、标准。作为秦国的标准计量器,商鞅方升既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又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实物例证。也是当时商鞅亲自督造的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铭文

那商鞅方升,究竟是何产物,为何现在的史学界对它如此重视呢?量,是计量物体容积的器具,古代量器多用于计算农作物的多少,是商品交换和农业赋税的重要参照物。升,是较为通行的容量单位,最早见于战国后期刻有铭文的量器和记容器物上。在甲骨文中,“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尺寸图

商鞅⽅升⼜名商鞅量或者秦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标准量器。该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长12.4厘⽶、宽6.9厘⽶、深2.3厘⽶,容积202.15毫升。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壁,后有短柄中空。其余三侧及底面皆刻有铭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解刨图

我们乍一看平淡无奇,虽没有古代青铜器上奇丽的纹饰,也没有神秘的图案,但因其翔实的铭文、精密的制作和明确记录的容积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标准器。它的外侧刻有32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方升的制造者、时代以及器物的用途及容积。大良造是秦孝公时秦国最高的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而“大良造鞅”指的便是商鞅。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刻在商鞅方升上的拓印

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战国商鞅方升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商鞅方升(2),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也就是说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孝公十八年,齐国派遣使团至秦国商议大事。同年冬天的十二月乙酉日,大良造商鞅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该方升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即一升的容量)。方升用于重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原来的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臣民(黔首:围黑头巾的,指臣民、老百姓)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状、绾为人名),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右铭文

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 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商鞅方升底部铭文

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 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大陆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商鞅方升:探索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这件方升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物证,还体现在它被连续使用了120多年之久,更是成为了秦始皇法令的标准参照。原先的收藏者龚心铭先生,就是铭文最早的识读者,他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两次篆刻的铭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秦始皇加刻的这些文字,他认为:“按此诏乃始皇帝兼并天下后,诏李斯改小篆所凿,故文字较肥,而前诏文细,仍是先秦文字,乙酉,酉字尚有钟鼎笔意,重泉二字似与前诏同时刻,临字是后刻(以意揣之,此量始用于重泉地方,继又用于临)。”指出方升使用的地方虽然由重泉改至临地,但度量衡标准仍以本原貌。

历史上,虽然对于商鞅变法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战国策》称赞商鞅“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太史公则更形象的用“刻薄”、“少恩”来评判商鞅。但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商鞅制定了标准,秦始皇推广了标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延续着几千年来的度量原则。虽然商鞅方升到现在,已不在是主流的计量准则,但是由商鞅方升引申的公平、公正的规矩,我们一直到还在遵守。

想听更多精彩故事,关注我,带你一起看文物,学知识!

#奇妙知识季##知识有话说##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