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作者:闪亮亮宝箱
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蓝玉出身名门,还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小舅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各种兵法,因此算得上精通兵法以及战术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先天优势,蓝玉才得到朱元璋赏识,让其追随徐达等人南征北战。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是明朝的二代名将,虽然资历不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开国名将那么老,但是蓝玉建立的功业,还是完全可以和这些开国名将相提并论的。

得益于自己的家族背景以及从小耳濡目染学到的兵法,所以蓝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得到重用,后来还追随徐达和北元军队交过手,当时虽然明军惨败,不过蓝玉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引起徐达以及朱元璋的注意。

  • 战功卓越,堪比汉唐名将卫青、李靖

自从常遇春将蓝玉推荐给朱元璋后,蓝玉的表现一直让朱元璋颇为满意。在朱元璋心目中,蓝玉是大明朝数一数二的高手,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把蓝玉纳入了他的棋盘之中。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明朝成立后,蓝玉开始了一系列征战。他先是跟随着傅友德西征四川,成功攻下了成都,后跟随朱元璋亲征西北,以先锋官的职务出征雁门关,接连打败了扩廓帖木儿和扩廓镇守在土喇河的军队,给予对手沉重的打击。

在洪武十二年前,蓝玉作战多随于一个更重要的将领之后,此年是蓝玉封侯之年(于洪武十二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也正是他真正作为一支军队的最高将领,与沐英西征甘肃、青海,取得大胜之年。然而,蓝玉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两年后,蓝玉以左副将军的身份参与南征,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昆明,随后仅用了百天左右以势如破竹的势头平定了云南全境。

东北的残元势力纳哈出,仍然负隅顽抗,洪武二十年,蓝玉制服元太尉纳哈出,被封为大将军,统领所有军务。同年,北元即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承接先帝遗愿,进犯明朝塞上。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北上,深入大漠,直至捕鱼儿海,彻底击垮了北元,也建立了领兵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场胜利。此次胜利,使蓝玉获得了凉国公的爵位。他的政治、军事声望达到了顶点。

  • 居功自傲,君臣初现裂痕

在捕鱼儿海立下战功的蓝玉功勋达到顶峰。胜利之后,回朝的蓝玉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比之为汉唐名将卫青、李靖,这可是连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老前辈都没有得到的殊荣。蓝玉真的有点飘然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开始迸发,他渐渐迷失了自我。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一件关于蓝玉的丑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原来,他在捕鱼儿海之战擒获了北元脱古思贴木儿的嫔妃,之后,蓝玉强行占有了她,不甘受辱的这位女子事后自缢而亡。朱元璋一向善待北元方面来降者或战争中的俘虏,之前擒获的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也被他无条件放回,就是为了笼络北元人心,以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攻心目的。因此,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派使责备他的丑行:“蓝玉,你如此无礼,岂是大将军所为?”

八月,蓝玉奏凯回朝。朱元璋当面训斥蓝玉:“你率领将士北征,功劳最大。虏主妃来降,你不能待之以礼,侮辱主妃,还派人暗中来朝窥探消息。这难道是人臣之道吗?现在考虑你的功劳大,宽恕你的罪过。希望你从今以后提高德行,慎始慎终。”

训斥归训斥,赏赐也是不可少的。朱元璋赏赐了蓝玉白银2000两,钞1000锭,绮50匹。一开始,朱元璋打算封他为梁国公,因此事,最终封其为凉国公。虽一字之差,背后的意味意味深长。要知道梁国乃中原膏梁之地,而凉国是边塞贫瘠之地,这个封号的变动明显带有薄惩之意。不仅如此,朱元璋在办法给蓝玉的丹书铁券上还刻上了他的过失。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你蓝玉别以为功高,功过朕分的很清楚,也一笔笔给你记着呢!君臣之间的裂痕在蓝玉得胜回朝这一刻已经悄然出现。

蓝玉搞不清楚自己和蒙古王妃之间的地位,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他搞不清楚自己和朱元璋之间的地位差距,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人,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个目中无人的臣子,最后能够得以善终的呢?

这就是人性,蓝玉在自己的功劳簿和权势上迷失了知我,摆不清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看看古代那些因为目中无人或者功高盖主被杀的功臣,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最开始兢兢业业,后来却因为取得一些功劳就飘飘然,忘记了自己是谁,从而被皇帝罗列罪名杀掉,汉朝时期的韩信,唐朝时期的侯君集,明朝时期的胡惟庸、蓝玉,清朝时期的年羹尧等人,都是如此。

  • 储君病逝,武人集团瓦解

在征伐期间,朱元璋便开始谋求继承人之事,朱元璋从小就把马皇后之长子朱标当接班人培养,并令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可见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器重。朱元璋将其视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全心全意地为其凝练出一个顶尖的武将集团。李善长、蓝玉等人都是朱元璋为朱标预留的能臣,想着能在儿子即位之后巩固朱家的地位。

本来这一切都将顺理成章的发展下去,仁厚的朱标太子将继承皇位,蓝玉也将辅佐他成就一番伟业,但就在这时候朱标太子因病去世。奈何朱标体质不佳,一个风寒便让其殒命。朱标死了,蓝玉难道不伤心吗?要知道,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之女嫁给了皇太子朱标,这么算来,蓝玉是储君的舅父。蓝玉辛辛苦苦戎马一生,老了能够傍上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这难道不令人兴奋吗?因此蓝玉也是极其维护朱标的。

朱标已经死了,但为让朱标太子这一脉能够继承皇位他让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皇帝,原先设定好的武将集团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朱元璋有意屠戮功臣的计划,在洪武十年之前,早已开始。为他所杀的第一个功臣廖永忠,在死前已经道出了自己“必然有罪”的真相,这揭示了每一个功臣的无奈命运。

朱元璋只需要文臣武将打下江山,一旦江山坐稳,这些功臣只会带来功高震主的危机感。尤其是在皇位上坐了二十多年后,朱元璋心知时日无多,恰好蓝玉在捕鱼儿海的胜利,为明初开国战争正式画上了句号,功臣留下的利用价值,也就此结束了。

深受朱元璋喜爱信任的太子朱标去世,新的储君皇太孙朱允炆又年轻文弱,这一事实,为皇位的更迭又增加了一些不稳定性。太孙就这样即位,必然被这些功臣束缚手脚。这最终吞噬了保留功臣的最后一丝余地。

  • 肆无忌惮,蓝玉案迅速爆发,诛杀一万五千余人
起因

蓝玉本人骄横跋扈,满面红光,而且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使得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忘乎所以,犯下种种罪行被朱元璋一一记录下来。

蓝玉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明将蓝玉√战功赫赫却嚣张跋扈,终酷刑加身连坐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养了很多儿子,都在军中担任重职,而这些儿子们只听蓝玉命令,使得朱元璋杀其之心更重。

先前,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总之,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

爆发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

结局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

真相

蓝玉案谋反的起因《明史》、《明太祖实录》等所述都很简单,归纳起来不过有这两点:

第一,蓝玉嫌自己官小,“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第二,蓝玉曾向太祖奏过几件事,太祖都没有听,蓝玉认为“上疑我矣”。

而这两点作为蓝玉谋反之理由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了。

按《逆臣录》中供状所述,蓝玉造反之原因除《明史》等所列两点外还有: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太祖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世不久,太孙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他被太祖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以上四点原因是很充分的,看来蓝玉的确是有谋反的可能性的,不过可能性归可能性,历史上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这一事实呢?

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一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吕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蓝玉并未招供;

第二,谋反时间的众说纷纭;

第三,胡编乱造的胡惟庸李善长故事;

第四,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

第五,具体谋反日期露出了马脚。

最后,吕先生得出结论:蓝玉根本就没有谋反。

蓝玉和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合称为“洪武四大案”,“蓝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谋反案。蓝玉覆灭其终极原因还是朱元璋对功高盖主的大臣的清洗,其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是导火索,而储君朱标是其安全扣,倘若朱标尚存,朱元璋所预设的武人集团成立,在宽厚仁慈的诸君的庇护下,其或能保全。幼主年幼,蓝玉功高盖主,权倾天下,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蓝玉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