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人母需知道:母强子弱,你的强势就是孩子无能的根源

为人母需知道:母强子弱,你的强势就是孩子无能的根源

妈妈是我们人生道路的第一个站台。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离母亲最近,在精神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时,母亲便是这个世界。

一个人的一生很有可能没有一种关联。如同大家和母亲的关联一样,我们可以耳濡目染地学习养成自身的个性和待人接物的方法。

假如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不太好,或是母亲爱孩子的方法有缺陷,那必定会变成将来的阻碍,乃至是没法解决的“阻碍”。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未来发展和命运。

心理学专家荣格说,母性就是指亲密无间和结合。父性则是偏向分离出来,偏向标准。全部的小宝宝全是在初期先和妈妈互动交流,会产生基本上的人际交往方式。

因而,与母亲的心理状态分离出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它决定了一个成人能不能掌握好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无间与间距。

实际上你跟妈妈的“关联”早已选择了你的命运,仅仅你永远不知道罢了。

咨询师多年来研究表明:在咨询案例很多,也总结出这类案例问题的根源是母亲过于强势所导致的(强势是指⼀切要按照⾃⼰的意愿来)。

比如,刚结婚时,可能⽤强势来束缚丈夫改造丈夫,⼀旦有了⼉⼦(本⽂主要指⼉⼦,如果是⼥⼉,母亲的强势可能培养出⼀个更加强势的⼥⼉,这与社会期待、性别认同等有关系),那妈妈的强势就有了⼤显⾝⼿的舞台,因为爱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妈妈树⽴了⼀个伟⼤的⼈⽣⽬标:培植⼀个⾃⼰⼼⽬中最优秀的⼉⼦。

为人母需知道:母强子弱,你的强势就是孩子无能的根源

训斥

妈妈们把全部的精⼒都投注到此⽬标中,但强势妈妈的爱不⼩⼼就沦为控制,物质上⽆条件的满⾜和⽣活上⽆微不⾄的关照,都是为精神上的压制增添了资本和借⼝。妈妈把精⼒⽤于⼉⼦的培养,⾃然疏于控制丈夫了。

爸爸如果是个成熟的⼈,会争取⼀定的管理机会,但中国太多的爸爸选择了远离家庭,以应酬多⼯作忙为借⼝,任妈妈的祸害延续,毕竟⾃⼰脱离了苦海。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承担着妈妈的⾼期待,不得不求优秀展才华,⽽且为了迎合妈妈,花费⼤量的精⼒在外在的鲜亮和虚荣之上,⼩学时还能撑住,中学也勉强,但到了⾼中,⼉⼦往往就⼒不从⼼了。毕竟精⼒没⽤在打牢⼈⽣的地基上,⽽是拼命地博取⾐服上的那⼏枚奖章,他如何能不虚荣呢?

他们会认为”远离父母“是种解脱!

如果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压迫,他自身成长的能量就会被削弱,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有着巨大的压力后,他们就会害怕父母,甚至会想着法的远离父母。

如果孩子做错事情,或者不能完成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做,而我们只知道大骂的话,那孩子就会觉得受到了“压迫”,就会把想法埋在心底不敢说出来,从而成为像上面的小女孩一样非常内向孤僻的孩子。

这是上述很多⼀家三⼝做到咨询室⾥的缘由,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描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此时如果妈妈能接受真相,不再继续往⼉⼦那⾃恋的⽓球⾥吹⽓,让孩⼦从天上降落下来;此时如果咨询师有后续机会让⼉⼦看到真实的⾃⼰,在优雅的⾏为下掩饰着⽆尽的虚荣和⽆能,引导他踏踏实实地储备⼀些实际能⼒,那孩⼦也许未来能成为妈妈⼼⽬中优秀的⼈。但培养出这样⼉⼦的妈妈是很难醒悟的,她会执着地屏蔽真相,加固防御的城墙,拒绝接受咨询师的引导。所以她们的结局会很可怜:夫离⼦散⾃哀叹。

规律就是如此,如果不加以改善,这样孩⼦的未来有三条路:

⼀、死掉,他们的⾃尊⼼极强,不能承受⼤些的挫折和失败。咨询师曾经咨询过⼀个男孩,⽗母都是有⼀定社会地位的⾼级知识分⼦,⼉⼦因为⾼考失利宅在家⾥,爸爸就利⽤关系给找了⼀份体⾯的⼯作,⼉⼦在⼯作岗位上遇到⼼仪的⼥孩⼦,当求爱被对⽅断然拒绝后,他毫不犹豫地从六楼跳了下来⽽丧命。

⼆、疯掉,他们始终坚信⾃⼰应该是优秀的,不能与凡⼈同⽇⽽语,但在现实中他们⼜没有本事获得这些凡⼈的敬仰,于是就在⾃⼰的精神世界中建⽴⼀个虚幻的王国,⾃⼰是国王,拥有⾄⾼⽆上的⾃恋,⼀旦⾃恋被打击,就可能导致整个精神王国的坍塌⽽坠落到精神病的群体中。

三,烂掉,⼤多数孩⼦的精神在慢慢地腐烂掉,他们⽤⽣病、抑郁、各种借⼝去逃避做任何可能遭遇失败的事情;他们是孤独的,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也不敢呈现出真实的⽆能;他们是虚荣的,⽤指责他⼈的不⾜来抬⾼⾃⼰的⾝价,⼈际关系⾃然不好……他们属于那些30岁就死了,80岁才被埋的⼀类可悲之⼈。

这就是真相,这就是规律。打破这种家庭模式,关键在妈妈,⼀个妈妈的成熟是家庭幸福的关键,是孩⼦健康成长的保障。

正如电视剧《都挺好》剧情,看完深有感触,也引发热议,因为它其实是不少普通家庭的写照,我们常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太大,正因如此,如果你是出生在一个并不暖心、关爱缺失的家庭,无论有意还是被迫很早就离开原生家庭,其实不失为一种幸运,因为这意味着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1、汉刘邦妻吕雉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置于厕中。过了数日,吕后令人请惠帝观人彘。刘盈见后问,乃知是戚夫人。于是惠帝失声痛哭,并使人对太后道“这种事不是人作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非常懂得子弱母强的道理,钩弋夫人作为下一代君主刘弗陵的母亲,对大汉王朝来说是具备潜在威胁隐患。吕雉皇后的传奇,不可能让钩弋夫人来复制,所以在汉武帝快要死的时候,就把钩弋夫人给处死了。

2、武则天

与唐高宗生4个儿子,15年的时间内,中宗李显一直处境险恶,怀着对神都女皇武则天的恐惧,对归京遥遥无期感到绝望,这些都必然会对他的性格以及心理产生影响,变得犹疑和怯懦。当他再次被册立为皇太子,再次面对神都女皇武则天,他的犹豫不决在五王政变的关键时刻表露无遗。

中宗李显怯懦性格的养成,与他被废、被贬的生活经历,与神都女皇武则天的强势专权,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影响到他的性格,也影响到中宗朝的决策和政治稳定。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同治帝有厌学情绪,常常背地里摇头叹气,老师问他为什么事不快乐,他回答:“当差劳苦。”慈禧对儿子的学习尤其操心,经常抽查学业情况,却屡屡失望,儿子的学习成绩很糟糕,“语言寒吃,诗亦无成诵者”,“论文多别字”,“读折不成句”,“讲左传则不了了,背‘大学’皆不能熟”。

慈禧治理国家也许还行,教育孩子完全是外行,除了着急和训斥责骂之外,想不出任何好办法。

野心过大的慈禧太后不仅在政事上对同治帝横加干涉,而且在婚姻上横加干涉。同治帝结婚之后,慈禧太后却不让他与皇后亲近,甚至不准许同治帝洞房花烛。这就使得同治帝心中委屈,本是文理不通的纨绔子弟,更加放纵自己,做出种种荒诞之事来反抗慈禧太后对他施加的压力。

为人母需知道:母强子弱,你的强势就是孩子无能的根源

古训谚语

历史真相总是惊人的相似,它反映了一个糟糕的家庭模式就是:母强-⼦弱-⽗远离;同时母强⼦弱⽗远离,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着的⼀种典型问题家庭模式。

俗话说:母强多弱儿,也值得社会性思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