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作者:养生的智慧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原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bo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bo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怕大家知道不易定位找穴,特找了骨架定位图!因为做按摩,艾灸,针灸比较多用到的。

小编对调理膀胱经情有独钟,善用之可提一身之阳,实乃扶正固本之要经也!

睛明穴: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快速取穴:正坐合眼,手指置于内侧眼角稍上方,按压有一凹陷处即是睛明穴

小编秘籍:拇指和食指点按下去,然后向内抠一下。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足太阳经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阳明脉多气多血,阴跷脉、阳跷脉主眼睑的开合,故凡外感诸邪、内伤诸疾所导致的多种眼病,主要是慢性眼病,均可治疗。

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

攒竹穴:攒指簇聚,竹指竹子,该穴在眉头,眉如竹叶簇聚,故名攒竹。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快速取穴:皱眉,眉毛内侧端有一隆起处即是攒竹穴

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动,面瘫,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症,小儿惊风,面痛,眼睑下垂,腰痛,面神经麻痹,现代又多用攒竹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白斑,神经性头痛等。

小编秘籍:呃逆、打嗝点按此穴有奇效哦。

眉冲穴: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名眉冲。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平刺0.3-0.5寸。禁灸。

明目利窍,祛风清热,安神定志。现代常用于治疗眩晕、癫痫、头痛、鼻塞等。

眉冲配百会、风池,有平肝熄风,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眉冲配合谷、迎香,治鼻炎。

眉冲配百会、头维、太阳,治前额痛。

常用食指指腹按揉眉冲或用刮痧板刮拭眉冲穴,可治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眼部疾病,有疏风泻热的效果。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曲差穴

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头风,巅顶痛,鼽衄,噼,心中烦满,热病汗不出,喘息不利,头部疮疖,现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息肉,眩晕,癫痫,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等。

用食指指腹按压曲差穴,每次左右各1~3分钟,可缓解鼻塞、流鼻涕、鼻炎等症状。

五处穴:处,指处所。因穴居足太阳经起始第五个穴位处,故名五处。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

遇到小儿惊风时,用食指指腹按压五处穴,左右同时按压3分钟,能迅速缓解小儿惊风症状,使孩子及时得到救治。

通天穴:通即通达,天指头顶,穴在头部,上通巅顶,故名通天。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宣通鼻窍,祛风清热,苏阙醒神。

正坐仰靠,先取曲差,于其后4寸处取穴。或先取百会,在百会穴旁开1.5寸,在向前1寸定穴。平刺0.3-0.5寸。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用食指按压通天穴,每次3分钟左右,也可用刮痧疗法,可治疗头痛、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疾病。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络却穴:络,指联络。却,指还却,还出。穴在百会穴后旁开一寸半,适当足太阳经

脉“从巅入络脑,还出”之处,故名络却。

正坐仰靠,先取百会,在百会穴旁开1.5寸,再向后0.5寸处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用食指按压络却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钟左右,也可用刮痧疗法,可治疗头晕、目视不明、耳鸣等症。

玉枕穴:玉即玉石,枕即枕头,古称枕骨为“玉枕骨”,穴在其处,故名玉枕。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正坐或伏卧位,先取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的脑虎穴,当脑户旁开1.3寸处即是本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玉枕穴主治头目及局部疾患,如头痛,后头痛,目痛,鼻塞,呕吐,目视不明,项部强痛,目眩,癫痫,目赤,耳聋,项强,寒热骨痛,现多用玉枕穴治疗三叉神经痛,近视,枕神经痛,视神经炎,嗅觉减退,青光眼,近视眼,鼻炎,口疮,足癣等。

头痛时,可点按玉枕穴3分钟或用刮痧板由上向下刮拭此穴,刮至头皮发热,头痛就会缓解很多。

天柱穴: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正坐,头稍前倾,先取哑门,再旁开1.8寸,当斜方肌外侧处取之。直刺或斜刺0.5-0.8寸。针尖不宜向内上方刺,以免刺伤延脑。不宜深刺,防止刺伤枕大神经。艾条灸5-10分钟。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旁开2横指处即是天柱穴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每天坚持按压天柱穴,每次连叩9下,对治疗头痛、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有显著疗效。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大杼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穴为“背中大输,在杼骨之端”,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 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可灸。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主要:1、咳嗽、发热。2、项强、肩背痛。3.对儿童升高有特殊意义,儿推常用。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风门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主治风疾,为风邪出入之门户,故以为名。

宣肺解表,祛风清热。此门很重要哦!

俯伏,于第二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热证宜点刺放血。本穴不可深刺(小心肺尖)。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小编秘籍:风者,可风寒或风热,可动风或息风,无论治哪种风,善用风门多有奇效。

肺俞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诊、皮肤搔痒症等。

1.近治作用 颈项拘急、肩背痛。

2.特殊作用 肺系疾患:咳嗽、气喘、感冒等。

厥阴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心包之背俞穴,也叫心包俞,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胸闷,呕吐,失眠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心俞穴: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斜刺0.5-0.8寸。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督俞穴穴。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心痛,腹痛,肠鸣,呃逆,及心绞痛,乳腺炎,银屑病等。斜刺0.5—0.8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理气止痛,强心通脉。

膈俞穴。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膈俞号称血之会!民间亦叫血仓!它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

【功用】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这个穴位,在我们练养生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由心肾不交,血不养心导致的失眠,用膈俞穴也是非常好的

膈俞穴是八脉交会穴之血会,有滋阴养血的作用,中医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可以用于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的治疗,常配合血海同用。也可以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咳喘,本穴有调畅畅气机的作用,可以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嗳气。因其有滋阴清热的作用,也可以用于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小编密穴:胃脘下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这个穴位没有被列入膀胱经,但是她是膈俞穴下来一个穴位)所以我们就一起顺便记一下,而且这个穴位用处很大。

“胃脘”,中医学名词,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胃脘下俞穴属于经外奇穴,胃脘下俞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沿肋间传至前胸部。

按摩胃脘下俞穴缓解治疗胃痛、消渴病(糖尿病)、胸胁痛、胸膜炎等。胰腺炎患者经常按摩胃脘下俞,可收到良好的消炎、止痛效果。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沿肋间传至前胸部。

第八胸椎棘突旁开1.5寸师门也定名为 胰俞穴

肝俞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肝俞穴,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

标准定位: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肝俞穴

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故本穴与胆俞配伍为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也是治疗眼目疾病的腧穴之一。

有清泻肝胆、养血明目之功,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

双手拇指分别按压在双侧肝俞穴上做旋转运动,由轻到重至不能承受为止,每次10~30分钟,可缓解眼红、眼痛等症状。

胆俞穴:

胆俞穴 胆即胆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胆腑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胆俞。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等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胆俞穴。

胆附于肝,胆俞穴内应于胆,而为之俞,其所治症,参与肝俞合。兼取阳纲,可治目黄,兼取膈俞,可治劳噎。但俱以胆俞为主。

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等。

脾俞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命门),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针刺,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以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眼睑属脾胃,司开合;若脾胃气虚可致眼睑下垂不举;瞳仁属肾,肾主藏精,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俞不足,则精血不能上注于目,则出现复视、眼球活动受限等。故临床常选用脾俞、肝俞、肾俞等穴,采用针刺或隔姜灸等方法,起到调补肝脾肾、升阳举陷之功效。

特效按摩: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

胃俞穴: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胃俞穴。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斜刺0.3~0.5寸。

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

三焦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标准定位: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直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直刺1~1.5寸。注意:三焦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三焦俞与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有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

常用食指指腹点揉按压三焦俞,每次3~5分钟,可缓解腰痛,保护腰椎。

肾俞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本穴系肾在背之俞穴,内应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肾疾要穴,故名之。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肾俞穴。

肾俞穴与肾脏相应,而为之俞,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之功。凡痛之涉及于肾者,如虚劳,羸瘦、腰痛、梦遗、胸胁胀满、耳聋、目黄、溺血、浊淫,以及女子带下、月经痛等,均可取此。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灸肾俞是补肾最有效的方法,每次灸5~15分钟,可治肾疾导致的腰痛、腿痛。

每天按揉肾俞穴50~100次,可补肾强身。

肾为先天之本, 这个本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气海俞,即元气之海,俞即输注,本穴前应气海,善治元气之为病,是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气海俞。

气海俞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1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气海俞穴。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有触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注意:气海俞穴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气海俞具有益肾壮阳,调经止痛的功效。有调理气血,强健腰膝的作用。

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痔疮下血,腰痛,肠鸣,痔疾,痔漏下血,下肢瘫痪,腹胀,现代又多用气海俞治疗腰骶部软组织损伤,骶醪关节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腰骶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遗精,阳痿,腰肌劳损,痔疮等。

常用按摩棒按摩气海俞,能防治腰背酸痛、腰膝无力、阳痿等症。

大肠俞

大肠俞为大肠的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大肠俞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的作用。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

现代又多用大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大肠俞穴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用拇指指端往里向下叩按大肠俞,以小腹舒适为宜,可治腹痛、腹泻等大肠疾病。

关元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关指关藏,元即元气,俞即输注,此穴前应关元,善治虚损诸疾,是关藏元阴元阳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关元俞。

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俞具有培补元气,调理下焦的功效。有理下焦、化积滞、健腰膝的作用。

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慢性肠炎,阳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下肢放散。

注意:关元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经常按揉关元俞,可缓解生殖系统疾病。

小肠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小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小肠俞。

小肠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一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2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小肠俞

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等。

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2.向下斜刺2~2.5寸,针感扩散至骶髂关节,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条灸小肠俞10~15分钟,可治遗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

在小肠俞附近刮痧,每次5分钟,可治遗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

膀胱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俞位于骶部,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膀胱俞

在膀胱俞附近刮痧,每次3分钟,每周1次,可治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功能失调病症。

中膂lǚ俞: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别名脊内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4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中膂俞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

【功用】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揉中膂俞100次,可治腹泻疝气。

白环俞:

白即白色,环指玉环,俞即俞穴,妇女带下和男子遗精一般略呈白色,本穴可治此类病症,故名白环俞。

又名“玉房俞”。揣“房”字之义,当为男子之精室或女子之胞宫也。凡诸养生之道,均须清心寡欲,以求神志湛然,则身心得以静养,而可却病延年,非枯坐偷闲己也。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尿潴留等。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遗精、月经不调可用艾条灸白环俞,每次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遗精、月经不调可每日按揉白环俞100次。

八髎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

《针灸甲乙经》: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上髎主之。上为下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

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

八髎穴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有理下焦,强腰膝的作用。

[主治]腰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现多用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般直刺1.0~1.5寸。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放散。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此穴可作为日常保健要穴。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调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来自宫廷推拿派的付国兵医师就推荐大家常搓八髎补肾气。

会阳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作用1:温肾补阳、多用灸法。

作用2:清热利湿,可用泻法,按摩,刮痧均可。

承扶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承扶,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肉郄、阴关、皮部、扶承。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承扶穴”。“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穴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穴”。

功效: 舒筋活络,通利二便。治疗下肢各种痹症的常用穴位。

配伍技巧:

1、配环跳穴、治坐骨神经痛。

2、配承山穴治便秘。

3、配委中穴治腰腿疼。

解剖学认为,承扶穴主导了人体的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如果经常按压承扶穴,就能够强化阴道的收缩力,增加对性的感受力。

殷门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殷”,盛大、众多、富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殷门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殷门”。

殷门穴位于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

穴位速取法:患者俯卧位,位于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的中点处,再向上量1横指处,即是本穴。

临床具有散寒除湿,调治腰痛、下肢痿痹等功效。

浮郄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取穴位置:从腘横纹外侧端向上量1横指,可及一大筋(股二头肌腱),在该筋内侧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便秘,膀胱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

配承山穴治疗下肢痿痹;

配尺泽穴、上巨虚穴治疗急性胃肠炎;

配承山穴、昆仑穴治疗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委中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又名郄中 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又名血郄。指委中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委中穴的准确位置:在我们弯曲腿部时,膝关节的背面也就是凹陷处,最里端的正中点。委中穴对我们的腰酸背痛治疗效果非常好。

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故马丹阳用于治疗鹤膝风;杨继洲用于治疗丹毒、痈疽;《医宗金鉴》又用于治疗流注。委中穴可疏通太阳经气,泄脏腑之里热,刺络出血可治伤暑、霍乱、吐泻;清热泻火、引火下行、凉血止血而止鼻衄。点刺拔罐出血;又能泄血分之热邪,清热利湿除风疹;疏阳邪火毒,除血分积热,解毒祛痰疗疔疮、且能舒筋活血 痹痛。此外,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下肢痿弱、偏枯、酸楚、肿痛,小腿拘急痉挛等症。

腰背委中求,腰和背部发生疾病,如:腰酸背疼。委中穴自助按摩法,两腿上的委中穴各按五十次,站起来以后,就能感觉非常轻松了,压力就完全消失掉了。

注意:此处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委阳穴:

1)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功效1:舒筋活絡,通利水湿的功效。

功效2:通三焦、疏水道、利膀胱的作用。

保健运用中,无需太过纠结委阳穴和委中穴的详细位置,只要记住腘窝处按之光滑,无结节为宜,如果有刺痛,有疙瘩,那就坚持揉之,直到结节散去,青筋消掉即可。

承筋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穴”。

功效1缓解治疗便秘、腰背痛、小腿痛、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急性腰扭伤等。

功效2: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

承山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名。出《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常见作用:①痔疮,便秘。 ②腰腿拘急疼痛。

特殊作用:《黄帝内经》认为,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既是承受全身压力的所在,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经脉的枢纽,刺激承山穴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因此,承山穴可以作为祛湿的辅助穴。有些人只要轻轻一按自己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气的缘故;对承山穴进行一段时间的按揉后,你的身体就会有微微发热之感,这是因为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排出体。

特殊作用2:保健养生,在生活中,不少人在游泳或跑步时都会突然出现小腿抽搐的现象。在小腿抽搐时,脚脖子会剧痛,筋肉会引起收缩,脚跟会向上扯,脚腕伸长。此时如果对承山穴进行常规的按揉即可缓解疼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飞扬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飞扬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

穴性: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可治表里病。

跗阳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跗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之郄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祛风化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位置:在小腿后外侧,昆仑穴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取法:先找到昆仑穴,该穴直上3寸找即为该穴位。

本门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昆仑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昆仑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

1、“昆仑穴”。“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穴”。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中国古代医书《肘后歌》中记载道:“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由此可见,这个穴位对于腿足红肿、脚腕疼痛、脚踝疼痛,都能够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古代的《医书入门》中还记载道:“背曲杖行之人,针 两足昆仑,能够投杖而走。”由此可知这个穴位对腰、腿和背部脊椎具有很好的疗效。

(1)昆仑是治疗颈肩腰腿痛常用要穴。《针灸大成》中载:“昆仑主腰尻脚气,足踹肿不得履地,胴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佝偻……”早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载:“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叨,头痛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昆仑)。

(2)昆仑是治疗后头痛、头顶痛、眉棱骨痛的效穴。足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侵袭,故易伤及,用之则能针到病除

(3)昆仑是治疗难产、胞衣不下的效穴。本穴为足太阳之腧穴,与肾经相表里,与太溪相通,胞脉相连,刺之能调理胞脉,从阳刺阴,又闪本穴有较强活血通络的作用,故可以用于难产和胞衣不下的治疗

本门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朴参穴:

仆参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仆参穴的主治疾病为:腰、腿、踝等疾患: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仆参穴位于跟区,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仆参穴穴位速取法:昆仑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昆仑穴,那垂直向下量1横指处,便是仆参穴。

申脉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申脉为人体穴位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脉交会穴。

申脉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具有清神志、通筋脉的作用。

申脉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即外踝直下0.5寸,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

本门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临床还用于中老年失眠的保健穴。据报道针刺申脉穴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为1疗程,治疗200例,经1~4疗程,有很好疗效。又有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治疗50例,效果好。

金门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穴又称关梁,梁关,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金门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金门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痛症,痹症;癫痫,小儿惊风。

本门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京骨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临床主治头痛、目翳、项强、癫痫、腰痛、踝关节痛等,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落枕、腰肌劳损等。

束骨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 束骨为束骨穴,别名刺骨,在足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束骨具有束紧骨骼,加强肌腱、肌肉的力度的功效,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等疾病。

足通谷: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通,指通达,意指经气流动;谷,喻穴处凹陷形若山谷,本穴在第五跖趾前下治凹陷处,足太阳脉至此更接近阴经,与谷含阴象之意相符,故以为名。

足通谷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项痛;鼻衄; 癫狂。

其位于足趾,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

足通谷穴指压小窍门:用拇指指腹按揉前谷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有清头明目的功效。

至阴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艾灸至阴穴,来治疗孕妇的胎位不正。

膀胱经二线之膏肓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膏肓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膏肓穴的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肺系虚损性病证;健忘,遗精,盗汗,赢瘦等虚劳诸证;肩胛痛等痛症。

膏肓穴的具体位置位于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古人常说病入膏肓,警示我们膏肓穴的重要性。一切重症顽疾都可以通过刺激膏肓穴来调理。所以该穴应该是我们平时养生保健的要穴,平时就要多刺激它。

具体方法:将肘部弯曲,向前和向后摇转肩关节各50次,一日3次,可锻炼背部的膏肓穴。

膀胱经二线之魄门穴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用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膀胱经二线是阳纲穴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用于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膀胱经二线之胃仓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针灸甲乙经》一书中。胃仓穴具有治疗腹胀、肠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的作用,也针对小儿积食和有不错的疗效。

膀胱经二线之意舍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意,意念,意志。舍,居住休息之处所。

【释义】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

其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本穴能健脾化湿,和中利胆。善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饮食不下。现多用于糖尿病等。

膀胱经二线之志室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别名:精宫穴。“志室穴”。“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功效: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心功能障碍、肾炎等。

膀胱经二线之秩边穴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足太阳膀胱经”

秩,古指官吏的侍奉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侍奉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该穴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

秩边穴位于人体的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等。

秩边穴穴位速取法:取坐位,在骶部,先取下髎穴,再旁开量4横指(即3寸)处,按之有酸胀感。

其他膀胱经二线穴位略。

按照以往的套路,本次膀胱经笔记已经做完,但是,从学中医的角度来讲,记住穴位的功效主治,和经络的巡行只是最基础的东西,学习才刚刚开始,小编再抛砖引玉一些东西,希望广大读者喜欢^_^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解读!

《黄帝内经》中医人都知道,其对于膀胱经的主治病候有以下认识

1.冲头痛,我么可以理解成激烈的头痛,现代医学来讲就是血管性头痛,

2.目似脱,就是眼珠子好像要脱离出来一样。

3.项如拔,就是项部好像要被牵拉起来一样,就是不舒服,脖子很僵硬那种感觉。

4.咬似斩,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常见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西医说得缺钙抽筋,都可以参考膀胱经。

5.病在头取之足,一些头痛的疾病,大家可以从至阴穴、到昆仑,委中穴,都可以尝试。

6.不要忘了五腧穴额运用,以五行金水木火土为基础,详细参阅五腧穴理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日积月累的事,希望中医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成长!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