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作者:養生的智慧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靈樞、經脈》原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眦,上額,交颠。

其支者,從颠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颠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bo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bo内左右别下貫胛,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腨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怕大家知道不易定位找穴,特找了骨架定位圖!因為做按摩,艾灸,針灸比較多用到的。

小編對調理膀胱經情有獨鐘,善用之可提一身之陽,實乃扶正固本之要經也!

睛明穴: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區,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快速取穴:正坐合眼,手指置于内側眼角稍上方,按壓有一凹陷處即是睛明穴

小編秘籍:拇指和食指點按下去,然後向内摳一下。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歸屬足太陽膀胱經,又是足太陽經與手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跷脈、陽跷脈的交會穴,陽明脈多氣多血,陰跷脈、陽跷脈主眼睑的開合,故凡外感諸邪、内傷諸疾所導緻的多種眼病,主要是慢性眼病,均可治療。

如目赤腫痛,胬肉攀睛,淚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視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夜盲,色盲,目視不明,目翳,眦癢等,現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視神經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角膜炎,電光性眼炎,早期輕度白内障,近視,遠視

攢竹穴:攢指簇聚,竹指竹子,該穴在眉頭,眉如竹葉簇聚,故名攢竹。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快速取穴:皺眉,眉毛内側端有一隆起處即是攢竹穴

攢竹穴主治頭、目等疾患,如前額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近視,眼睑動,面癱,頭痛,目眩,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眼睑動,目翳,頰痛,鼽衄,項強不可回顧,癫痫,屍厥,狂症,小兒驚風,面痛,眼睑下垂,腰痛,面神經麻痹,現代又多用攢竹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白斑,神經性頭痛等。

小編秘籍:呃逆、打嗝點按此穴有奇效哦。

眉沖穴:眉即眉毛,沖指直上,此穴在前發際,眉頭的直上方,故名眉沖。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眉沖穴位于頭部,額切迹直上人發際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平刺0.3-0.5寸。禁灸。

明目利竅,祛風清熱,安神定志。現代常用于治療眩暈、癫痫、頭痛、鼻塞等。

眉沖配百會、風池,有平肝熄風,鎮靜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眉沖配太陽、魚腰,有清熱明目鎮痛的作用,主治視物不明,目痛。

眉沖配合谷、迎香,治鼻炎。

眉沖配百會、頭維、太陽,治前額痛。

常用食指指腹按揉眉沖或用刮痧闆刮拭眉沖穴,可治目赤腫痛、目視不明等眼部疾病,有疏風瀉熱的效果。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曲差穴

主治頭痛,頭暈,目視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頭風,巅頂痛,鼽衄,噼,心中煩滿,熱病汗不出,喘息不利,頭部瘡疖,現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息肉,眩暈,癫痫,鼻炎,鼻窦炎,眼睑痙攣,結膜炎等。

用食指指腹按壓曲差穴,每次左右各1~3分鐘,可緩解鼻塞、流鼻涕、鼻炎等症狀。

五處穴:處,指處所。因穴居足太陽經起始第五個穴位處,故名五處。

五處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視不明,驚風,癫痫,半身不遂,脊強反折,抽搐,目不明,現代又多用五處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鼻炎,視力減退,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

遇到小兒驚風時,用食指指腹按壓五處穴,左右同時按壓3分鐘,能迅速緩解小兒驚風症狀,使孩子及時得到救治。

通天穴:通即通達,天指頭頂,穴在頭部,上通巅頂,故名通天。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宣通鼻竅,祛風清熱,蘇阙醒神。

正坐仰靠,先取曲差,于其後4寸處取穴。或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在向前1寸定穴。平刺0.3-0.5寸。艾炷炙3-5壯,或艾條炙5-10分鐘。

用食指按壓通天穴,每次3分鐘左右,也可用刮痧療法,可治療頭痛、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疾病。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絡卻穴:絡,指聯絡。卻,指還卻,還出。穴在百會穴後旁開一寸半,适當足太陽經

脈“從巅入絡腦,還出”之處,故名絡卻。

正坐仰靠,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再向後0.5寸處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暈,耳鳴,鼻塞,瘸證,目視不明,頭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頸腫,瘿氣,嘔吐,癫疾,瘈疭,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視眼,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等。

用食指按壓絡卻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鐘左右,也可用刮痧療法,可治療頭暈、目視不明、耳鳴等症。

玉枕穴:玉即玉石,枕即枕頭,古稱枕骨為“玉枕骨”,穴在其處,故名玉枕。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正坐或伏卧位,先取枕外粗隆上緣凹陷處的腦虎穴,當腦戶旁開1.3寸處即是本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玉枕穴主治頭目及局部疾患,如頭痛,後頭痛,目痛,鼻塞,嘔吐,目視不明,項部強痛,目眩,癫痫,目赤,耳聾,項強,寒熱骨痛,現多用玉枕穴治療三叉神經痛,近視,枕神經痛,視神經炎,嗅覺減退,青光眼,近視眼,鼻炎,口瘡,足癬等。

頭痛時,可點按玉枕穴3分鐘或用刮痧闆由上向下刮拭此穴,刮至頭皮發熱,頭痛就會緩解很多。

天柱穴: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擎天之柱。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兩旁,故名天柱。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正坐,頭稍前傾,先取啞門,再旁開1.8寸,當斜方肌外側處取之。直刺或斜刺0.5-0.8寸。針尖不宜向内上方刺,以免刺傷延腦。不宜深刺,防止刺傷枕大神經。艾條灸5-10分鐘。

快速取穴:後發際正中旁開2橫指處即是天柱穴

天柱穴主治頭目,頸項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肩背痛,鼻塞,目視不明,視物不明,迎風流淚,咽腫,癫狂,驚痫,頸項強痛,角弓反張,咽喉腫痛,目赤痛,小兒驚癫,現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療枕大神經痛,咽喉炎,癔病,神經衰弱,後頭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頸椎病,腰扭傷,感冒等。

每天堅持按壓天柱穴,每次連叩9下,對治療頭痛、視力模糊、頭腦不清有顯著療效。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大杼穴:為督脈别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穴為“背中大輸,在杼骨之端”,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正坐低頭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 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部擴散。;可灸。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主要:1、咳嗽、發熱。2、項強、肩背痛。3.對兒童升高有特殊意義,兒推常用。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風門穴:在第二椎下兩旁,主治風疾,為風邪出入之門戶,故以為名。

宣肺解表,祛風清熱。此門很重要哦!

俯伏,于第二胸椎棘突下間,旁開後正中線1.5寸處取穴。斜刺0.5-0.8寸。熱證宜點刺放血。本穴不可深刺(小心肺尖)。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小編秘籍:風者,可風寒或風熱,可動風或息風,無論治哪種風,善用風門多有奇效。

肺俞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荨麻診、皮膚搔癢症等。

1.近治作用 頸項拘急、肩背痛。

2.特殊作用 肺系疾患:咳嗽、氣喘、感冒等。

厥陰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心包之背俞穴,也叫心包俞,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胸悶,嘔吐,失眠及風濕性心髒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心俞穴:心,心室也。俞,輸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斜刺0.5-0.8寸。現代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督俞穴穴。督,督脈也,陽氣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本穴為膀胱經接受督脈陽氣之處,故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心痛,腹痛,腸鳴,呃逆,及心絞痛,乳腺炎,銀屑病等。斜刺0.5—0.8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理氣止痛,強心通脈。

膈俞穴。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膈俞号稱血之會!民間亦叫血倉!它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線旁開1.5寸處,因本穴内應橫膈,故名膈俞

【功用】理氣寬胸,活血通脈。

這個穴位,在我們練養生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由心腎不交,血不養心導緻的失眠,用膈俞穴也是非常好的

膈俞穴是八脈交會穴之血會,有滋陰養血的作用,中醫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以可以用于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皮膚瘙癢的治療,常配合血海同用。也可以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咳喘,本穴有調暢暢氣機的作用,可以用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緻的嘔吐,嗳氣。因其有滋陰清熱的作用,也可以用于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小編密穴:胃脘下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這個穴位沒有被列入膀胱經,但是她是膈俞穴下來一個穴位)是以我們就一起順便記一下,而且這個穴位用處很大。

“胃脘”,中醫學名詞,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胃脘下俞穴屬于經外奇穴,胃脘下俞穴的準确位置位于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針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沿肋間傳至前胸部。

按摩胃脘下俞穴緩解治療胃痛、消渴病(糖尿病)、胸脅痛、胸膜炎等。胰腺炎患者經常按摩胃脘下俞,可收到良好的消炎、止痛效果。針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沿肋間傳至前胸部。

第八胸椎棘突旁開1.5寸師門也定名為 胰俞穴

肝俞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肝俞穴,肝即肝髒,俞即輸注,本穴是肝氣輸注的部位,故名肝俞。

标準定位: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準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2個椎體,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肝俞穴

肝與膽相表裡,肝開竅于目,《黃帝内經靈樞·脈度》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故本穴與膽俞配伍為治療肝膽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時也是治療眼目疾病的腧穴之一。

有清瀉肝膽、養血明目之功,如諸風掉眩、滿悶多怒,咳引兩脅,目翳生淚、疝氣,攣筋、轉筋引腹、小兒驚風,以及黃疸、積氣等症,皆可取此。

雙手拇指分别按壓在雙側肝俞穴上做旋轉運動,由輕到重至不能承受為止,每次10~30分鐘,可緩解眼紅、眼痛等症狀。

膽俞穴:

膽俞穴 膽即膽腑,俞即輸注,本穴是膽腑之氣轉輸于後背的部位,故名膽俞。

[主治]黃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熱等膽經疾病,如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肝炎等。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準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3個椎體,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膽俞穴。

膽附于肝,膽俞穴内應于膽,而為之俞,其所治症,參與肝俞合。兼取陽綱,可治目黃,兼取膈俞,可治勞噎。但俱以膽俞為主。

膽俞穴主治肝、膽、胃、胸脅等疾患:如胸脅疼痛、脘腹脹滿、飲食不下、嘔吐膽汁、口苦舌幹、咽痛、目黃、翻胃、噎膈、黃疸、頭痛振寒、骨蒸潮熱、驚悸不寐、虛勞失精、諸血症等。

脾俞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脾俞穴位于脊柱區,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脾俞穴與脾相應,可健脾利濕、益氣統血,治脹滿、吐逆、痃癖、積聚、瘧、黃疸、食不化、羸瘦、瀉痢等症。凡關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

快速取穴:肚臍水準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命門),往上推3個椎體,其上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脾俞穴。針刺,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眼肌型重症肌無力患者以眼睑下垂、複視、眼球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中醫認為,眼睑屬脾胃,司開合;若脾胃氣虛可緻眼睑下垂不舉;瞳仁屬腎,腎主藏精,肝開竅于目,肝主藏血,肝俞不足,則精血不能上注于目,則出現複視、眼球活動受限等。故臨床常選用脾俞、肝俞、腎俞等穴,采用針刺或隔姜灸等方法,起到調補肝脾腎、升陽舉陷之功效。

特效按摩:當吃飯沒胃口時,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會感覺有點餓了。

胃俞穴:

胃俞穴位于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該穴道還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療由于胃腸功能引起的身體消瘦等消化系統病征。

快速取穴:肚臍水準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2個椎體,其上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胃俞穴。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斜刺0.3~0.5寸。

雙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關節放于脾俞、胃俞上,适當用力揉按0.5~1分鐘,有和胃降逆、健脾助運之功效。

三焦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标準定位: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直一般直刺或向椎體方向斜刺0.8~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直刺1~1.5寸。注意:三焦俞深部近于腎髒,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三焦俞與人體上中下各部脂膜相應,而為之俞,有調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脹滿,膈塞不通,嘔逆,飲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強,少腹堅硬,注瀉下痢,目眩,頭痛,婦人癥聚。凡痛之有關脂膜者,俱應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氣也。

常用食指指腹點揉按壓三焦俞,每次3~5分鐘,可緩解腰痛,保護腰椎。

腎俞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本穴系腎在背之俞穴,内應腎髒,是腎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腎疾要穴,故名之。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快速取穴:肚臍水準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腎俞穴。

腎俞穴與腎髒相應,而為之俞,有益腎固精、清熱利濕之功。凡痛之涉及于腎者,如虛勞,羸瘦、腰痛、夢遺、胸脅脹滿、耳聾、目黃、溺血、濁淫,以及女子帶下、月經痛等,均可取此。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艾灸腎俞是補腎最有效的方法,每次灸5~15分鐘,可治腎疾導緻的腰痛、腿痛。

每天按揉腎俞穴50~100次,可補腎強身。

腎為先天之本, 這個本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氣海俞,即元氣之海,俞即輸注,本穴前應氣海,善治元氣之為病,是元氣轉輸于後背的部位,故名氣海俞。

氣海俞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快速取穴:肚臍水準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1個椎體,其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氣海俞穴。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有觸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注意:氣海俞穴深部近于腎髒,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氣海俞具有益腎壯陽,調經止痛的功效。有調理氣血,強健腰膝的作用。

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痔瘡下血,腰痛,腸鳴,痔疾,痔漏下血,下肢癱瘓,腹脹,現代又多用氣海俞治療腰骶部軟組織損傷,骶醪關節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腰骶神經根炎,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遺精,陽痿,腰肌勞損,痔瘡等。

常用按摩棒按摩氣海俞,能防治腰背酸痛、腰膝無力、陽痿等症。

大腸俞

大腸俞為大腸的背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有理氣降逆,調和腸胃的功效。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約與髂嵴高點相平。

大腸俞具有理氣降逆,調和腸胃的功效。有疏調腸腑、理氣化滞的作用。為治療大腸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療腰部疾患的主穴。

現代又多用大腸俞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腰部軟組織損傷,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

快速取穴: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旁開量2橫指處即是大腸俞穴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腸俞,局部酸脹,針感可向骶髂關節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用拇指指端往裡向下叩按大腸俞,以小腹舒适為宜,可治腹痛、腹瀉等大腸疾病。

關元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關指關藏,元即元氣,俞即輸注,此穴前應關元,善治虛損諸疾,是關藏元陰元陽之氣轉輸于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關元俞。

關元俞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元俞具有培補元氣,調理下焦的功效。有理下焦、化積滞、健腰膝的作用。

關元俞主治少腹、前陰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陰及局部疾患,如腹脹腸鳴,洩瀉痢疾,腰痛,遺尿,尿閉,疝氣,消渴,婦人瘕聚,腹脹,洩瀉,小便不利,小便頻數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現代又多用關元俞治療慢性腸炎,盆腔炎,腰部軟組織損傷,貧血,糖尿病,慢性腸炎,陽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經等。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脹感,有觸電感向下肢放散。

注意:關元俞深部近于腎髒,故不能深刺。

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經常按揉關元俞,可緩解生殖系統疾病。

小腸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小腸為六腑之一,俞即輸注,本穴是小腸之氣轉輸于後背的部位,故名小腸俞。

小腸俞位于骶區,橫平第一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1.5寸,俯卧取穴

快速取穴: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往下推2個椎體,旁開量2橫指處即是小腸俞

小腸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腸鳴、洩瀉痢疾、便秘、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等。

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2.向下斜刺2~2.5寸,針感擴散至骶髂關節,用以治療骶髂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艾條灸小腸俞10~15分鐘,可治遺尿、遺精等生殖系統疾病。

在小腸俞附近刮痧,每次5分鐘,可治遺尿、遺精等生殖系統疾病。

膀胱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俞位于骶部,橫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1.5寸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膀胱俞主治前陰、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澀、尿失禁、遺尿、癃閉、疝氣偏墜、陰内濕癢腫痛、陰部生瘡、洩瀉、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

快速取穴: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往下推3個椎體,旁開量2橫指處即是膀胱俞

在膀胱俞附近刮痧,每次3分鐘,每周1次,可治小便不利、遺尿等膀胱功能失調病症。

中膂lǚ俞: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中即中間,膂即挾脊肌肉,俞即輸注,此穴位約居人身之中部,是挾脊肌肉之氣轉輸于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别名脊内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

快速取穴: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往下推4個椎體,旁開量2橫指處即是中膂俞

腎髒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腸洩、赤白痢,以及腎病連及脅腹者,均可取此。

【功用】益腎溫陽,調理下焦。

【主治病症】腰骶痛,坐骨神經痛,腹膜炎,腸炎,腳氣,糖尿病,腸疝痛等。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按揉中膂俞100次,可治腹瀉疝氣。

白環俞:

白即白色,環指玉環,俞即俞穴,婦女帶下和男子遺精一般略呈白色,本穴可治此類病症,故名白環俞。

又名“玉房俞”。揣“房”字之義,當為男子之精室或女子之胞宮也。凡諸養生之道,均須清心寡欲,以求神志湛然,則身心得以靜養,而可卻病延年,非枯坐偷閑己也。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後孔。

腰骶,痛坐骨神經痛,子宮内膜炎,肛門諸肌痙攣,小兒麻痹後遺症,下肢癱瘓,尿潴留等。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遺精、月經不調可用艾條灸白環俞,每次3~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遺精、月經不調可每日按揉白環俞100次。

八髎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的中間,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黃豆大的圓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與環指相等距離分開按放,各指尖所到之處是:示指尖為上髎、中指尖為次髎、環指尖為中髎、小指尖為下髎

《針灸甲乙經》: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髎主之。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

次即第二,謬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

次髎穴鄰近于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病。尤以治療痛經病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

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

八髎穴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濕。有理下焦,強腰膝的作用。

[主治]腰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現多用于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般直刺1.0~1.5寸。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放散。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此穴可作為日常保健要穴。在八髎附近找到痛點按揉,或每天擦熱八髎穴,可調治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來自宮廷推拿派的付國兵醫師就推薦大家常搓八髎補腎氣。

會陽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會陽。會,會合、交會也。陽,陽氣也。會陽名意指膀胱經經氣由此會合督脈陽氣。本穴物質為下髎穴傳來的地部剩餘經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後吸熱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與督脈外傳的陽氣會合後循膀胱經散熱下行,穴内氣血的變化特點是天部的陽氣相會,故名會陽。

作用1:溫腎補陽、多用灸法。

作用2:清熱利濕,可用瀉法,按摩,刮痧均可。

承扶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承扶,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 。别名肉郄、陰關、皮部、扶承。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股後區,臀溝的中點。

“承扶穴”。“承”,承擔、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和經水中夾帶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經經水在上、次、中、下髎穴四穴處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後氣血物質實已變為經水與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為吸熱氣化,水濕氣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則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質質幹堅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經經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穴”。

功效: 舒筋活絡,通利二便。治療下肢各種痹症的常用穴位。

配伍技巧:

1、配環跳穴、治坐骨神經痛。

2、配承山穴治便秘。

3、配委中穴治腰腿疼。

解剖學認為,承扶穴主導了人體的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如果經常按壓承扶穴,就能夠強化陰道的收縮力,增加對性的感受力。

殷門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殷”,盛大、衆多、富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殷門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脾土中外滲而至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氣化,氣血物質如充盛之狀,故名“殷門”。

殷門穴位于臀溝下6寸,股二頭肌與半腱肌之間。

穴位速取法:患者俯卧位,位于大腿後面,承扶與委中連線的中點處,再向上量1橫指處,即是本穴。

臨床具有散寒除濕,調治腰痛、下肢痿痹等功效。

浮郄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浮,陽也、氣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态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取穴位置:從腘橫紋外側端向上量1橫指,可及一大筋(股二頭肌腱),在該筋内側按壓有凹陷處,即為本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現代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便秘,膀胱炎,尿潴留,髌骨軟化症,腓腸肌痙攣等。

穴位配伍:

配承山穴治療下肢痿痹;

配尺澤穴、上巨虛穴治療急性胃腸炎;

配承山穴、昆侖穴治療臀股麻木、小腿攣急。

委中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委,堆積也。中,指穴内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吸熱後的上行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

又名郄中 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聚集,出入緩慢。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的輸出輸入皆較緩慢,如從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又名血郄。指委中穴的氣血物質為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膀胱經水濕吸熱後的氣化之氣,亦即是血的氣态物。

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委中穴的準确位置:在我們彎曲腿部時,膝關節的背面也就是凹陷處,最裡端的正中點。委中穴對我們的腰酸背痛治療效果非常好。

此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等作用,故馬丹陽用于治療鶴膝風;楊繼洲用于治療丹毒、癰疽;《醫宗金鑒》又用于治療流注。委中穴可疏通太陽經氣,洩髒腑之裡熱,刺絡出血可治傷暑、霍亂、吐瀉;清熱瀉火、引火下行、涼血止血而止鼻衄。點刺拔罐出血;又能洩血分之熱邪,清熱利濕除風疹;疏陽邪火毒,除血分積熱,解毒祛痰療疔瘡、且能舒筋活血 痹痛。此外,臨床上還常用于治療下肢痿弱、偏枯、酸楚、腫痛,小腿拘急痙攣等症。

腰背委中求,腰和背部發生疾病,如:腰酸背疼。委中穴自助按摩法,兩腿上的委中穴各按五十次,站起來以後,就能感覺非常輕松了,壓力就完全消失掉了。

注意:此處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委陽穴:

1)委,堆積也。陽,陽氣也。委陽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天部陽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委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天部陽氣,陽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委陽。

2)三焦經合穴。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富含水濕,其性同于三焦經氣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為三焦經合穴。:

功效1:舒筋活絡,通利水濕的功效。

功效2:通三焦、疏水道、利膀胱的作用。

保健運用中,無需太過糾結委陽穴和委中穴的詳細位置,隻要記住腘窩處按之光滑,無結節為宜,如果有刺痛,有疙瘩,那就堅持揉之,直到結節散去,青筋消掉即可。

承筋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風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為風行之狀,故名“承筋穴”。

功效1緩解治療便秘、腰背痛、小腿痛、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急性腰扭傷等。

功效2: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洩腸熱。

承山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經穴名。出《靈樞·衛氣》。别名魚腹、肉柱、傷山。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常見作用:①痔瘡,便秘。 ②腰腿拘急疼痛。

特殊作用:《黃帝内經》認為,承山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既是承受全身壓力的所在,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經脈的樞紐,刺激承山穴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是以,承山穴可以作為祛濕的輔助穴。有些人隻要輕輕一按自己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内有濕氣的緣故;對承山穴進行一段時間的按揉後,你的身體就會有微微發熱之感,這是因為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體溫排出體。

特殊作用2:保健養生,在生活中,不少人在遊泳或跑步時都會突然出現小腿抽搐的現象。在小腿抽搐時,腳脖子會劇痛,筋肉會引起收縮,腳跟會向上扯,腳腕伸長。此時如果對承山穴進行正常的按揉即可緩解疼痛,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飛揚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飛揚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飛,指穴内物質為天部之氣也。揚,指穴内物質揚而上行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穴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

穴性:膀胱經絡穴。本穴氣血為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它不光膀胱經上行,同時亦向外擴散于與膀胱經相表裡的少陰腎經,故為膀胱經絡穴。可治表裡病。

跗陽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跗陽,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别名外陽、陽蹻。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之郄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風化濕、通經活絡的功效。

位置:在小腿後外側,昆侖穴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

取法:先找到昆侖穴,該穴直上3寸找即為該穴位。

本門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昆侖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昆侖穴 ,出《靈樞。本輸》。别名下昆侖。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火)穴。

1、“昆侖穴”。“昆侖”,廣漠無艮也。昆侖名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寒濕,由于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外散之熱作用,寒濕水氣吸熱後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個層次都有氣血物存在,如廣漠無艮之狀,故名“昆侖穴”。

2、膀胱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運作變化為吸熱上行,動而不居,故為膀胱經經穴。

中國古代醫書《肘後歌》中記載道:“腳膝經年痛不休,内外踝邊用意求。”由此可見,這個穴位對于腿足紅腫、腳腕疼痛、腳踝疼痛,都能夠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古代的《醫書入門》中還記載道:“背曲杖行之人,針 兩足昆侖,能夠投杖而走。”由此可知這個穴位對腰、腿和背部脊椎具有很好的療效。

(1)昆侖是治療頸肩腰腿痛常用要穴。《針灸大成》中載:“昆侖主腰尻腳氣,足踹腫不得履地,胴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滿,腰脊内引痛,佝偻……”早在《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載:“轉筋腰尻痛,膊重更連叨,頭痛脊背急,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将此穴針(昆侖)。

(2)昆侖是治療後頭痛、頭頂痛、眉棱骨痛的效穴。足太陽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侵襲,故易傷及,用之則能針到病除

(3)昆侖是治療難産、胞衣不下的效穴。本穴為足太陽之腧穴,與腎經相表裡,與太溪相通,胞脈相連,刺之能調理胞脈,從陽刺陰,又閃本穴有較強活血通絡的作用,故可以用于難産和胞衣不下的治療

本門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樸參穴:

仆參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仆參穴的主治疾病為:腰、腿、踝等疾患: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仆參穴位于跟區,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仆參穴穴位速取法:昆侖位于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昆侖穴,那垂直向下量1橫指處,便是仆參穴。

申脈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申脈為人體穴位之一,屬足太陽膀胱經,是八脈交會穴。

申脈位于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具有清神志、通筋脈的作用。

申脈位于踝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即外踝直下0.5寸,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本門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臨床還用于中老年失眠的保健穴。據報道針刺申脈穴為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為1療程,治療200例,經1~4療程,有很好療效。又有上午瀉申脈,下午補照海,治療50例,效果好。

金門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金門穴又稱關梁,梁關,是人體的一個穴位,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金門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郄穴。金門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痛症,痹症;癫痫,小兒驚風。

本門秘法:此穴乃一指禅推止痛六穴之一,止痛必按。

京骨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原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原穴。京骨。京,古指人工築起的高丘或圓形的大谷倉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經的濕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吸熱蒸升的水濕之氣,性寒涼,在本穴為聚集之狀,如同儲存谷物的大倉,故名京骨。

在足外側,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并有足底外側動、靜脈。

臨床主治頭痛、目翳、項強、癫痫、腰痛、踝關節痛等,現代常用于治療高血壓、落枕、腰肌勞損等。

束骨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 束骨為束骨穴,别名刺骨,在足跖區,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 束骨具有束緊骨骼,加強肌腱、肌肉的力度的功效,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等疾病。

足通谷: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通,指通達,意指經氣流動;谷,喻穴處凹陷形若山谷,本穴在第五跖趾前下治凹陷處,足太陽脈至此更接近陰經,與谷含陰象之意相符,故以為名。

足通谷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項痛;鼻衄; 癫狂。

其位于足趾,第5跖趾關節的遠端,赤白肉際處。

足通谷穴指壓小竅門:用拇指指腹按揉前谷穴穴位,注意按壓時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分鐘,每天按摩2次,有清頭明目的功效。

至陰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至,極也。陰,寒也,水也。至陰名意指體内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内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它位于人體的最下部,是人體寒濕水氣到達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采用艾灸至陰穴,來治療孕婦的胎位不正。

膀胱經二線之膏肓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膏肓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膏肓穴的主治疾病為:咳嗽,氣喘,肺痨等肺系虛損性病證;健忘,遺精,盜汗,赢瘦等虛勞諸證;肩胛痛等痛症。

膏肓穴的具體位置位于脊柱區,第4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古人常說病入膏肓,警示我們膏肓穴的重要性。一切重症頑疾都可以通過刺激膏肓穴來調理。是以該穴應該是我們平時養生保健的要穴,平時就要多刺激它。

具體方法:将肘部彎曲,向前和向後搖轉肩關節各50次,一日3次,可鍛煉背部的膏肓穴。

膀胱經二線之魄門穴

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用于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膀胱經二線是陽綱穴

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用于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調理腸胃。

膀胱經二線之胃倉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針灸甲乙經》一書中。胃倉穴具有治療腹脹、腸炎、胃潰瘍等腸胃疾病的作用,也針對小兒積食和有不錯的療效。

膀胱經二線之意舍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意,意念,意志。舍,居住休息之處所。

【釋義】脾氣安甯,則心意自然聰慧也。本穴與脾俞平列,脾為藏意之所,意舍為脾俞之附屬,猶如脾氣休息留止之處也,因名意舍。

其位于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本穴能健脾化濕,和中利膽。善治腹脹,腸鳴,嘔吐,洩瀉,飲食不下。現多用于糖尿病等。

膀胱經二線之志室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屬足太陽膀胱經。别名:精宮穴。“志室穴”。“志”,腎之精也,腎氣也。“室”,房屋之内間也,與堂相對,堂在前、室在後,亦指穴内氣血為腎髒外輸寒濕水氣。該穴名意指腎髒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功效:益腎固精,清熱利濕,強壯腰膝。現代常用于治療膀胱炎、尿道炎、心功能障礙、腎炎等。

膀胱經二線之秩邊穴

最完整的經絡筆記“足太陽膀胱經”

秩,古指官吏的侍奉也,此指穴内物質為肺金之氣。本穴所在為膀胱經,五行之水當值為官,其侍奉者金氣也。邊,旁也,側也。該穴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于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肌肉層中氣化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并循膀胱而行,冷降之氣補充了膀胱經的地部經水,故名。

秩邊穴位于人體的骶區,橫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現代常用于治療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梨狀肌綜合征等。

秩邊穴穴位速取法:取坐位,在骶部,先取下髎穴,再旁開量4橫指(即3寸)處,按之有酸脹感。

其他膀胱經二線穴位略。

按照以往的套路,本次膀胱經筆記已經做完,但是,從學中醫的角度來講,記住穴位的功效主治,和經絡的巡行隻是最基礎的東西,學習才剛剛開始,小編再抛磚引玉一些東西,希望廣大讀者喜歡^_^

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解讀!

《黃帝内經》中醫人都知道,其對于膀胱經的主治病候有以下認識

1.沖頭痛,我麼可以了解成激烈的頭痛,現代醫學來講就是血管性頭痛,

2.目似脫,就是眼珠子好像要脫離出來一樣。

3.項如拔,就是項部好像要被牽拉起來一樣,就是不舒服,脖子很僵硬那種感覺。

4.咬似斬,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常見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西醫說得缺鈣抽筋,都可以參考膀胱經。

5.病在頭取之足,一些頭痛的疾病,大家可以從至陰穴、到昆侖,委中穴,都可以嘗試。

6.不要忘了五腧穴額運用,以五行金水木火土為基礎,詳細參閱五腧穴理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學習是日積月累的事,希望中醫路上互相鼓勵,互相成長!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