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作者:LH学史明智

  北宋初年,辽军时常南下,侵扰宋土。宋朝两次出兵伐辽,均告失败。这时,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皇族内部的矛盾也时隐时现。接着而来的是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赵义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

  公元991年,宋太宗对大臣们说:国家如果没有外忧,必定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防上的事情,是可以预防的,只有内患是十分可怕的,做为帝王,应把精力放在这方面,时时刻刻都应谨慎防患。从此就定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辽便采取消极的防御。于是在河北平原上,把原有的一些水道加以修竣联接起来,使西起保州(河北正定)西北,东至泥姑海口(天津溏沽附近)的曲曲弯弯,东西九百里的地带,筑堤储水,作为屏障,借以防止辽军骑兵的南下,对辽军的入侵,不得主动出兵,不得已而出兵,只许披城布阵,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宋太宗不再把同辽作战视为头等大事,遂把对内防范做为其政策的重点。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宋太宗画像

宋太宗作为陈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本人在斧声烛影中上台,对内部政变异常敏感。因为有人在幽州兵败找不到太宗时,曾准备议立赵德昭,赵德昭就被他逼得去自刎。有人诬告其弟秦王赵廷美想篡位,廷美也被他治罪流放,死于流放的地方。连他立其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后,京城有人夸奖皇太子是“少年天子”,太宗听了都很不高兴,亏得寇准说情,皇太子的地位才得以保全。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对其它大臣和将领就更放心不下,更需加强防范了。对王小波、李顺赵义震惊之余,对内防范的重点自然又转到防范农民反抗的方面。宋廷还按“内外相制”的原则在京城周围屯驻了数十万甲兵,主要都用在预防可能发生的农民起义的“内患”方面了。

  宋朝这种“守内虚外”的政策,使辽进一步看到了宋的怯懦。辽朝利用宋朝在边境上力量削弱的情况,一再对宋边境发动袭击和侵扰。从公元986年冬到公元997年宋太宗逝世,辽朝对宋发动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攻势。

  第一次是986年,辽统治者率大军南下,歼灭宋军数万,满载金帛等战利品而回。第二次是在公元998年冬,辽兵攻陷定州的满城、新乐及祁州等地。999年十月,辽兵又大举入侵河北,打败了宋军康保裔部,俘虏了大批宋军。辽军的入侵使河北、山东人饱受灾难,流亡他乡。河北人民忍无可忍,每次都有群众奋起抵抗,官军中杨延昭、杨嗣等人也勇猛善战,率军抗敌。所以辽军每次进攻以后不得不很快撤走。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公元1004年,辽国又调动20万大军大举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河北定县),来势凶猛。北方州县告急的文书,一夜数次,传至开封,宋延大震。宋真宗平常夸口说,如果契丹大军进攻,他一定要亲自带兵抵御,此时,他却有些胆怯,拿不定主意。参知政事王钦若要他到金陵去避难,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请他到四川去躲风,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持由真宗立即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打退辽军的进攻。宋廷经过一番激烈争吵,真宋才同意亲征。

  这时,辽军一面进攻,一面放出和谈空气,向宋试探。辽方利用宋的降将王继忠,向莫州(河北任丘)宋将石普送了一封书信,说明和谈必须由宋方提出,他愿尽力协助。石普将信转到真宗那里,真宗亲自写了手书,同意王继忠的意见。与此同时,辽军仍继续南下,沿途攻城掠地,于十一月间经过大名城外,直逼黄河北岸的重镇澶州(河南濮阳)。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澶州之战示意图

  宋真宗从开封出发,一路观望不前,行军迟缓,在寇准多次催促下,才于十一月到了澶州南城。当时,澶州跨黄河为南北二城,河上用船排列成一座浮桥,是南北往来的通道。真宗到了南城不愿过河。就在这个时候,宋朝统治集团内的主和派又提议迁都金陵。宋真宗本来就没有决定抵抗,看到强敌在眼皮底下,就又犹豫不决起来。寇准了解到这种情况,激动地对宋真宗说:“群臣如此怯懦无知,同乡下老妇人简直没有差别。今天敌兵已经迫近,四方人心惶惶。陛下只能进一尺,不能退一寸。河北岸的军队日夜盼望车驾到达,士气百倍增长。如果回车数步,则军民必然瓦解。敌军乘势进攻。那时,连想要到金陵都来不及了。”禁军主帅高琼,也是个有血性和气节的人,他来到真宗处,与寇准一起说服真宗。高琼说:“请陛下赶快去澶州,我们愿意拚死报国,敌军不难破”。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高琼说完,不等宋真宗表示态度,就指挥卫士推出宋真宗的辇车,驱车继续出发。当车驾到达黄河边上联系澶州南、北城的浮桥时,宋真宗让把车子停下来,看看再说。高琼见此情况,当机立断,急忙用木木敲打车夫的背,让车夫赶快把宋真宗的车驾推上浮桥。宋真宗无奈,只好下令进军,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城。

 宋真宗的过河,虽然是被寇准催促,被高琼强推过去的。但他到达澶州北城,却给宋军一个皇帝坚持抗战的感觉。宋城的宋军因此而大受鼓舞,“万岁”的欢呼声响彻数十里。

  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兵有几千人马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出去,宋军奋勇冲杀,消灭敌人一大半。辽军充当先锋的大将萧挞览在督战时被宋军床子弩射中额角,当晚死去。辽军因损失大将,士气大为低落。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寇准画像

  在这种情况下,辽朝统治者知道要在澶州战胜宋军已不可能。而辽兵此次南下又是孤军冒险深入,沿途州郡大多还由宋军坚守着,辽兵的退路随时都有被宋军切断的危险。在澶州同宋军相持时间越长,对辽兵带来的危险就越大,于是,辽统治者就决定尽快同宋朝议和,以迅速脱离危险境地。

  宋真宗本无决心抗辽,早想与辽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16州。一些主和派便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宋廷派曹利用前去议和,曹利用出使时,向真宗请示所许银绢的数目,真宗回答说:“只要能议和,结束战争,必不得已,虽百万也可以”。寇准对曹利用说:“虽有敕旨,你前往辽处,答应给他的银两不得超过30万!”否则以杀头相威胁。

  就这样,宋辽双方出于各自的考虑,都迫不及待地想同对方达成和议。双方使臣往返商谈,经过讨价还价,于12月双方终于达成和议。主要内容为: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双方互相遣送,沿边城市只能依旧完葺,不许增修城堡及开挖河道等。另外,在辽方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进行追击。

  宋、辽双方在黄河边上澶州城下达成的这个休战协议,历史上就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朝不败而败,契丹不胜而胜

澶渊之盟

  和约订立以后,宫廷内误传为300万。宋真宗大吃一惊,说:“太多了!”接着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等到知道确切数字后,这个一心妥协的宋真宗高兴极了,竟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还亲自写了诗表示庆祝。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推行的副产品。宋真宗和一些大臣的怯懦投降情绪在这个和议定立过程中暴露无遗,受到后人的嘲笑。坚持抗战的寇准等人,成为历代人们歌颂的英雄。

  “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宋、辽进入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