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作者:LH學史明智

  北宋初年,遼軍時常南下,侵擾宋土。宋朝兩次出兵伐遼,均告失敗。這時,統治集團内部一部分人有了嚴重的恐遼情緒,皇族内部的沖突也時隐時現。接着而來的是王小波、李順上司的農民趙義及對西夏戰争的失敗,迫使宋太宗重新考慮其内外政策的調整。

  公元991年,宋太宗對大臣們說:國家如果沒有外憂,必定有内患。外憂不過是邊防上的事情,是可以預防的,隻有内患是十分可怕的,做為帝王,應把精力放在這方面,時時刻刻都應謹慎防患。從此就定立了“守内虛外”的政策。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對遼便采取消極的防禦。于是在河北平原上,把原有的一些水道加以修竣聯接起來,使西起保州(河北正定)西北,東至泥姑海口(天津溏沽附近)的曲曲彎彎,東西九百裡的地帶,築堤儲水,作為屏障,借以防止遼軍騎兵的南下,對遼軍的入侵,不得主動出兵,不得已而出兵,隻許披城布陣,臨陣不許相殺,結果束縛了軍隊的手腳。

  宋太宗不再把同遼作戰視為頭等大事,遂把對内防範做為其政策的重點。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宋太宗畫像

宋太宗作為陳橋兵變的策劃者之一,本人在斧聲燭影中上台,對内部政變異常敏感。因為有人在幽州兵敗找不到太宗時,曾準備議立趙德昭,趙德昭就被他逼得去自刎。有人誣告其弟秦王趙廷美想篡位,廷美也被他治罪流放,死于流放的地方。連他立其第三子趙元侃為太子後,京城有人誇獎皇太子是“少年天子”,太宗聽了都很不高興,虧得寇準說情,皇太子的地位才得以保全。對自己的兒子尚且如此,對其它大臣和将領就更放心不下,更需加強防範了。對王小波、李順趙義震驚之餘,對内防範的重點自然又轉到防範農民反抗的方面。宋廷還按“内外相制”的原則在京城周圍屯駐了數十萬甲兵,主要都用在預防可能發生的農民起義的“内患”方面了。

  宋朝這種“守内虛外”的政策,使遼進一步看到了宋的怯懦。遼朝利用宋朝在邊境上力量削弱的情況,一再對宋邊境發動襲擊和侵擾。從公元986年冬到公元997年宋太宗逝世,遼朝對宋發動過了三次大規模的攻勢。

  第一次是986年,遼統治者率大軍南下,殲滅宋軍數萬,滿載金帛等戰利品而回。第二次是在公元998年冬,遼兵攻陷定州的滿城、新樂及祁州等地。999年十月,遼兵又大舉入侵河北,打敗了宋軍康保裔部,俘虜了大批宋軍。遼軍的入侵使河北、山東人飽受災難,流亡他鄉。河北人民忍無可忍,每次都有群衆奮起抵抗,官軍中楊延昭、楊嗣等人也勇猛善戰,率軍抗敵。是以遼軍每次進攻以後不得不很快撤走。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公元1004年,遼國又調動20萬大軍大舉南下,深入宋境,圍攻定州(河北定縣),來勢兇猛。北方州縣告急的文書,一夜數次,傳至開封,宋延大震。宋真宗平常誇口說,如果契丹大軍進攻,他一定要親自帶兵抵禦,此時,他卻有些膽怯,拿不定主意。參知政事王欽若要他到金陵去避難,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請他到四川去躲風,而宰相寇準則力排衆議,堅持由真宗立即親征,以鼓舞士氣,安定人心,打退遼軍的進攻。宋廷經過一番激烈争吵,真宋才同意親征。

  這時,遼軍一面進攻,一面放出和談空氣,向宋試探。遼方利用宋的降将王繼忠,向莫州(河北任丘)宋将石普送了一封書信,說明和談必須由宋方提出,他願盡力協助。石普将信轉到真宗那裡,真宗親自寫了手書,同意王繼忠的意見。與此同時,遼軍仍繼續南下,沿途攻城掠地,于十一月間經過大名城外,直逼黃河北岸的重鎮澶州(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澶州之戰示意圖

  宋真宗從開封出發,一路觀望不前,行軍遲緩,在寇準多次催促下,才于十一月到了澶州南城。當時,澶州跨黃河為南北二城,河上用船排列成一座浮橋,是南北往來的通道。真宗到了南城不願過河。就在這個時候,宋朝統治集團内的主和派又提議遷都金陵。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決定抵抗,看到強敵在眼皮底下,就又猶豫不決起來。寇準了解到這種情況,激動地對宋真宗說:“群臣如此怯懦無知,同鄉下老婦人簡直沒有差别。今天敵兵已經迫近,四方人心惶惶。陛下隻能進一尺,不能退一寸。河北岸的軍隊日夜盼望車駕到達,士氣百倍增長。如果回車數步,則軍民必然瓦解。敵軍乘勢進攻。那時,連想要到金陵都來不及了。”禁軍主帥高瓊,也是個有血性和氣節的人,他來到真宗處,與寇準一起說服真宗。高瓊說:“請陛下趕快去澶州,我們願意拚死報國,敵軍不難破”。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高瓊說完,不等宋真宗表示态度,就指揮衛士推出宋真宗的辇車,驅車繼續出發。當車駕到達黃河邊上聯系澶州南、北城的浮橋時,宋真宗讓把車子停下來,看看再說。高瓊見此情況,當機立斷,急忙用木木敲打車夫的背,讓車夫趕快把宋真宗的車駕推上浮橋。宋真宗無奈,隻好下令進軍,渡過黃河,進入澶州城。

 宋真宗的過河,雖然是被寇準催促,被高瓊強推過去的。但他到達澶州北城,卻給宋軍一個皇帝堅持抗戰的感覺。宋城的宋軍是以而大受鼓舞,“萬歲”的歡呼聲響徹數十裡。

  十一月二十四日,遼兵有幾千人馬前來攻城,寇準下令開城出去,宋軍奮勇沖殺,消滅敵人一大半。遼軍充當先鋒的大将蕭撻覽在督戰時被宋軍床子弩射中額角,當晚死去。遼軍因損失大将,士氣大為低落。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寇準畫像

  在這種情況下,遼朝統治者知道要在澶州戰勝宋軍已不可能。而遼兵此次南下又是孤軍冒險深入,沿途州郡大多還由宋軍堅守着,遼兵的退路随時都有被宋軍切斷的危險。在澶州同宋軍相持時間越長,對遼兵帶來的危險就越大,于是,遼統治者就決定盡快同宋朝議和,以迅速脫離危險境地。

  宋真宗本無決心抗遼,早想與遼議和。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勝收複燕雲16州。一些主和派便放出謠言,說寇準想利用軍隊,奪取權勢。在這種情況下,寇準沒有辦法堅持自己的意見,隻好同意議和。

  宋廷派曹利用前去議和,曹利用出使時,向真宗請示所許銀絹的數目,真宗回答說:“隻要能議和,結束戰争,必不得已,雖百萬也可以”。寇準對曹利用說:“雖有敕旨,你前往遼處,答應給他的銀兩不得超過30萬!”否則以殺頭相威脅。

  就這樣,宋遼雙方出于各自的考慮,都迫不及待地想同對方達成和議。雙方使臣往返商談,經過讨價還價,于12月雙方終于達成和議。主要内容為:一、宋遼維持舊疆,約為兄弟之國;,遼主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主為弟,并稱肖太後為叔母。二、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币”。三、雙方沿邊州縣各守邊界,兩邊人戶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雙方互相遣送,沿邊城市隻能依舊完葺,不許增修城堡及開挖河道等。另外,在遼方撤軍時,宋軍在沿途不許進行追擊。

  宋、遼雙方在黃河邊上澶州城下達成的這個休戰協定,曆史上就稱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宋朝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

澶淵之盟

  和約訂立以後,宮廷内誤傳為300萬。宋真宗大吃一驚,說:“太多了!”接着又說:“姑且了事,這樣也可以。”等到知道确切數字後,這個一心妥協的宋真宗高興極了,竟認為這是宋朝談判的“勝利”,還親自寫了詩表示慶祝。

  “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得以安然從險境中脫身,還獲得了戰場上本來得不到的東西。對宋來說:“澶淵之盟”則是一個屈辱妥協的和約。它是宋朝“守内虛外”政策推行的副産品。宋真宗和一些大臣的怯懦投降情緒在這個和議定立過程中暴露無遺,受到後人的嘲笑。堅持抗戰的寇準等人,成為曆代人們歌頌的英雄。

  “澶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宋、遼間連續數十年的戰争,使此後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狀态,不僅雙方邊境大片地區得以發展生産,雙方還通過“榷場”進行經濟交流和商業活動。宋、遼進入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