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作者:芭蕉蕉蕉蕉蕉蕉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安史之乱起于唐玄宗末年,直至唐代宗初年才得以平定,历时七年。由唐胡人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开元盛世。

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承平日久,国贼频出

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富足,国势的空前强盛,社会承平日久,导致唐玄宗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公元737年,玄宗因宠爱的武惠妃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子嗣废为庶人并杀害。后来武惠妃病逝,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

玄宗听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召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开始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对后宫的赏赐钱不计其数,玄宗不仅不问这些经费的来源,反而对投其所好的户部郎中王鉷等人越发厚待升官。

而此时,贤相张九龄已经被罢相,不久后病逝,此时担任中书令的是李林甫,李林甫有口蜜腹剑之称,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又忌妒有学问之人,对于有学问的人他表面与其友好,暗中却阴谋陷害;还收买了玄宗左右,使玄宗的一举一动都为他所掌握,以便随时采取各种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由于玄宗不理政事,将朝政都交由宰相处理,李林甫的阳奉阴违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玄宗对其越发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把持朝政期间,以立仗马一言威胁谏官,导致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又排斥贤才,陷害有才能的大臣,使得朝纲紊乱;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等人去边关为将,入朝则为相的先例,为巩固自己的相权,向玄宗建议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公元745年,玄宗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迎合杨贵妃喜欢服装一事,便专门设七百多人专门为其做衣服;为了让杨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

而杨贵妃的亲族姐妹也因杨贵妃的得宠而平步青云,其族兄杨国忠(本名杨钊,向玄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便赐名国忠)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后任度支员外郎兼任侍御史,将各地粮食转换为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将天下义仓、租税换成布帛,充实天子库藏。

后玄宗召公卿百官观看左藏库,看到货物钱币堆积如山,当面赐掌管财政的杨国忠紫衣、金鱼,兼代太府卿事。此后,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后来杨国忠因李林甫举荐同为御史中丞的王鉷为御史大夫,而不是自己,便对李林甫怀恨在心,王鉷之弟图谋作乱,杨国忠奉命审问,暗中牵连李林甫,使得玄宗疏远李林甫,不久后李林甫便因玄宗承诺杨国忠外调任剑南节度使回来后升任其为宰相而愤愦发病,不久后病逝。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李林甫死后,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中书令,身兼四十多个使官,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甚至对外发动一系列的战争。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讨伐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天宝年间表面的歌舞升平,掩盖不了潜在的社会危机,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而均田制的破坏也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而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声色犬马,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安、杨相争

杨国忠因妹妹杨贵妃受宠,作为天宝年间崛起的新贵,深受玄宗宠信,升任右相中书令,处理国政。

安禄山在李林甫为相期间,以胡人身份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以厚礼贿赂往来官员,换取在朝中的美言,也使得玄宗对其更为信任喜爱。后来,安禄山接替裴宽再兼任范阳节度使,在采访使、黜陟使等大臣的美言下,使得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更加坚定不移。

此后安禄山便百般讨好玄宗与杨贵妃,甚至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深得玄宗欢心。

公元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又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就授给了他,至此安禄山同时兼任平卢、范阳、河西三镇节度使,玄宗对其信任无以复加,进朝奏请便没有不答应的。

安禄山对朝中老谋深算的李林甫比较惧怕,在安禄山每次入宫向玄宗禀告政务时,每当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摸准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了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公元752年,宰相李林甫病逝,杨国忠继任右相中书令后,安禄山便不将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接任宰相后,与安禄山争权夺利,见无法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与安禄山有嫌隙的西北派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结交哥舒翰一派,排斥牵制安禄山。

公元754年,玄宗还是听从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遭到杨国忠的劝阻,称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这才作罢。

安禄山得知后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让他离去。

安史之乱

安禄山离开长安,至此,以其为代表的地方军阀势力与以杨国忠为首的权臣势力以及与中央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

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廷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后来玄宗终于相信安禄山起兵造反,与杨国忠商议对策,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东都洛阳,于洛阳募兵防守,同时以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于长安征兵,东征安禄山。

然而由于洛阳、长安募兵所得均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稍稍遭到阻碍,但还是打败了玄宗派往的东征军,攻陷了东都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洛阳失守后,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杀了退守潼关固守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数次打退安禄山的进攻,阻敌数月。

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将精锐士卒隐藏,只将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卒展现出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玄宗接到叛军人数不多,且多为老弱之士,便下令让哥舒翰出兵收复失地。哥舒翰上书直言,此乃叛军引诱我军出击的计策,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

正值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在河北攻打与安禄山一同发动叛乱的史思明部,取得了多次胜利,二人同样劝说玄宗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他二人引朔方军北取范阳,直取叛军巢穴,可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然而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郭、李的谋略置之不理,连续派遣使者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哥舒翰被迫领兵出关,在灵宝西原与安禄山麾下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自领兵与唐军决战。

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

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

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不久后,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然而麾下的吐蕃将领建议他向安禄山投降,被拒绝后发起兵变,将哥舒翰与其余不愿归降的将领全部捆绑,带着他们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后,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在长安陷落前,玄宗仓惶出逃,到马嵬坡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使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最后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诸方将领的拥护下,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

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合谋,谋害安禄山。

睢阳之战

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由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将安禄山杀死。其子安庆绪继承帝位,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攻太原,同时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十三万人南下,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

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0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

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10月,睢阳守军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遭杀害。睢阳守军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

在此前,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便多次击败了河北的叛军史思明部,在肃宗的召回下才返回,导致史思明部气焰复炽,占据河北诸郡。

睢阳之战前,史思明与蔡希德、高秀岩等合兵十万进攻太原,而安庆绪弑父称帝后,史思明率军退回博陵,被安庆绪封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兼领恒阳军事,赐名安荣国。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长安和洛阳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史思明渐渐地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己有,不想再受安庆绪节制。

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公元757年2月,肃宗南巡凤翔郡,得知安禄山已死,遣使出使回纥,跟回纥缔结婚姻并要求他们出兵讨伐叛军。同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攻克河东郡,叛军将领崔乾佑悄悄向南逃遁。

8月,回纥3000援军骑军赶至,与唐军一同作战。9月,广平王李豫率领蕃汉联军收复西京长安,叛军尸体堆积如山。10月,睢阳失守,而唐军则是乘收复长安之势,在陕郡西边的曲沃跟叛军作战,在新店击溃了叛军,追杀了二十里,消灭燕军十多万,尸体摆了三十里。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相州邺郡,唐军于是顺势收复洛阳,并遣军攻占河内,迫降叛军将领严庄。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阳,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

12月,安庆绪忌惮史思明势盛,遣使至范阳调兵。史思明囚禁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唐授予范阳节度使。公元758年4月,史思明因私下却与叛军多有来往,加之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于是派人暗中杀死史思明,事情失败后史思明再度反叛。

公元758年9月,唐肃宗派遣郭子仪等九位节度率领步兵骑兵二十万进攻安庆绪盘踞的相州,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

10月,唐军北渡黄河,攻卫州,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攻克卫州诛杀叛将安庆和,随机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叛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遥为声援。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上)

12月,史思明到相州南边攻打魏州,魏州节度使崔光远向南逃跑,夺取魏州后史思明便按兵观望。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自称燕王,设立年号。

唐军20万围攻邺城,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叛军,鱼朝恩不纳。公元759年3月,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

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子仪部退保河阳桥,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

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其部下高尚、崔乾祐等人,入城兼并其军,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对抗唐军。

至此,安史之乱中的安氏一脉势力覆灭,仅剩史思明部继续与唐王朝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