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作者:芭蕉蕉蕉蕉蕉蕉蕉

#頭條創作挑戰賽#

安史之亂起于唐玄宗末年,直至唐代宗初年才得以平定,曆時七年。由唐胡人将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争,是同唐朝争奪統治權的内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初期,君臣一體,上下同心,全國經濟迅速繁榮,迎來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開元盛世。

此間,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十分發達,國内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賈雲集。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承平日久,國賊頻出

國家的富強,百姓的富足,國勢的空前強盛,社會承平日久,導緻唐玄宗逐漸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

公元737年,玄宗因寵愛的武惠妃讒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子嗣廢為庶人并殺害。後來武惠妃病逝,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

玄宗聽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于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将她召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年号為天寶,開始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投其所好的戶部郎中王鉷等人越發厚待升官。

而此時,賢相張九齡已經被罷相,不久後病逝,此時擔任中書令的是李林甫,李林甫有口蜜腹劍之稱,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将其除掉;又忌妒有學問之人,對于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還收買了玄宗左右,使玄宗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以便随時采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由于玄宗不理政事,将朝政都交由宰相處理,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玄宗對其越發寵信,宮中每有禦膳珍馐、遠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賞賜。

李林甫把持朝政期間,以立仗馬一言威脅谏官,導緻朝中谏官無人再敢直言谏争;又排斥賢才,陷害有才能的大臣,使得朝綱紊亂;鑒于開元年間張嘉貞等人去邊關為将,入朝則為相的先例,為鞏固自己的相權,向玄宗建議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數民族将領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将,但也讓安祿山得以長期控制河北,為日後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隐患。

公元745年,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讨楊貴妃的歡心,迎合楊貴妃喜歡服裝一事,便專門設七百多人專門為其做衣服;為了讓楊貴妃吃上喜歡的荔枝,開辟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

而楊貴妃的親族姐妹也因楊貴妃的得寵而平步青雲,其族兄楊國忠(本名楊钊,向玄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便賜名國忠)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身兼十五個使官,成為朝廷的重臣,後任度支員外郎兼任侍禦史,将各地糧食轉換為輕貨送到京師充實府庫,将天下義倉、租稅換成布帛,充實天子庫藏。

後玄宗召公卿百官觀看左藏庫,看到貨物錢币堆積如山,當面賜掌管财政的楊國忠紫衣、金魚,兼代太府卿事。此後,他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幸。

後來楊國忠因李林甫舉薦同為禦史中丞的王鉷為禦史大夫,而不是自己,便對李林甫懷恨在心,王鉷之弟圖謀作亂,楊國忠奉命審問,暗中牽連李林甫,使得玄宗疏遠李林甫,不久後李林甫便因玄宗承諾楊國忠外調任劍南節度使回來後升任其為宰相而憤愦發病,不久後病逝。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李林甫死後,玄宗任命楊國忠擔任右相中書令,身兼四十多個使官,随着地位的升遷,楊國忠在生活上也變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楊貴妃遊幸華清宮,楊氏諸姐妹總是先在楊國忠家彙集,競相比賽裝飾車馬,他們用黃金、翡翠做裝飾,用珍珠、美玉做點綴。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甚至對外發動一系列的戰争。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曆來的和睦友好關系。二是讨伐西南的南诏國。由于邊境将領的驕橫跋扈,緻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更新,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诏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年間表面的歌舞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社會危機,由于封建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而均田制的破壞也使得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而唐玄宗整日與楊貴妃聲色犬馬,過着荒淫糜爛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沖突不斷加劇。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安、楊相争

楊國忠因妹妹楊貴妃受寵,作為天寶年間崛起的新貴,深受玄宗寵信,升任右相中書令,處理國政。

安祿山在李林甫為相期間,以胡人身份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以厚禮賄賂往來官員,換取在朝中的美言,也使得玄宗對其更為信任喜愛。後來,安祿山接替裴寬再兼任範陽節度使,在采訪使、黜陟使等大臣的美言下,使得玄宗對安祿山的好感更加堅定不移。

此後安祿山便百般讨好玄宗與楊貴妃,甚至請求當了楊貴妃的養子,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範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凫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深得玄宗歡心。

公元751年,安祿山進宮朝拜唐玄宗,又請求擔任河東節度使,唐玄宗就授給了他,至此安祿山同時兼任平盧、範陽、河西三鎮節度使,玄宗對其信任無以複加,進朝奏請便沒有不答應的。

安祿山對朝中老謀深算的李林甫比較懼怕,在安祿山每次入宮向玄宗禀告政務時,每當同李林甫交談,李林甫總摸準了安祿山的心思并先說了出來,安祿山認為他像神仙一樣無所不知,每次見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浃背。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公元752年,宰相李林甫病逝,楊國忠繼任右相中書令後,安祿山便不将楊國忠放在眼裡。而楊國忠接任宰相後,與安祿山争權奪利,見無法收服安祿山,便經常向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認為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奏請讓與安祿山有嫌隙的西北派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結交哥舒翰一派,排斥牽制安祿山。

公元754年,玄宗還是聽從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安祿山由于事先得到楊貴妃的通風報信,故将計就計,裝模做樣地向玄宗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讓安祿山當宰相,遭到楊國忠的勸阻,稱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能當宰相。如果發下制書,恐怕四夷皆輕視朝廷。玄宗這才作罷。

安祿山得知後到華清宮拜見唐玄宗,乘機哭着說:"我是外族人,不識漢字,皇上越級提拔我,以緻楊國忠想要殺我。"唐玄宗對他更加親密寬厚,于是任命他為左仆射的高官,讓他離去。

安史之亂

安祿山離開長安,至此,以其為代表的地方軍閥勢力與以楊國忠為首的權臣勢力以及與中央唐王朝的沖突更加尖銳。

公元755年,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号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讨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唐廷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後來玄宗終于相信安祿山起兵造反,與楊國忠商議對策,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防守東都洛陽,于洛陽募兵防守,同時以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将軍高仙芝為副元帥,于長安征兵,東征安祿山。

然而由于洛陽、長安募兵所得均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安祿山的大軍雖然稍稍遭到阻礙,但還是打敗了玄宗派往的東征軍,攻陷了東都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洛陽失守後,玄宗聽信監軍宦官的誣告,殺了退守潼關固守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強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數次打退安祿山的進攻,阻敵數月。

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将精銳士卒隐藏,隻将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卒展現出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玄宗接到叛軍人數不多,且多為老弱之士,便下令讓哥舒翰出兵收複失地。哥舒翰上書直言,此乃叛軍引誘我軍出擊的計策,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借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内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正值此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在河北攻打與安祿山一同發動叛亂的史思明部,取得了多次勝利,二人同樣勸說玄宗潼關隻宜堅守,不可輕出,他二人引朔方軍北取範陽,直取叛軍巢穴,可促使叛軍内部潰散。

然而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的謀略置之不理,連續派遣使者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恸哭。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哥舒翰被迫領兵出關,在靈寶西原與安祿山麾下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裡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自領兵與唐軍決戰。

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于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衆。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沖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回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号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

唐軍将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不久後,崔乾佑攻占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驿,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然而麾下的吐蕃将領建議他向安祿山投降,被拒絕後發起兵變,将哥舒翰與其餘不願歸降的将領全部捆綁,帶着他們一起投降安祿山。

此後,安祿山的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在長安陷落前,玄宗倉惶出逃,到馬嵬坡時,随行的将士發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使李隆基缢死楊貴妃,最後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公元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諸方将領的擁護下,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接着又任命了朝官與将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

他稱帝後,常居深宮,諸将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于己不利,于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合謀,謀害安祿山。

睢陽之戰

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由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内,将安祿山殺死。其子安慶緒繼承帝位,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攻太原,同時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率十三萬人南下,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

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甯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甯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0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将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内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将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

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劃都出于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隻能圍而不攻。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10月,睢陽守軍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衆,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将遭殺害。睢陽守軍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戰亂十個月。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衆,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

在此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便多次擊敗了河北的叛軍史思明部,在肅宗的召回下才傳回,導緻史思明部氣焰複熾,占據河北諸郡。

睢陽之戰前,史思明與蔡希德、高秀岩等合兵十萬進攻太原,而安慶緒弑父稱帝後,史思明率軍退回博陵,被安慶緒封為妫川郡王、範陽節度使,兼領恒陽軍事,賜名安榮國。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長安和洛陽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史思明漸漸地恃富而驕,欲将範陽占為己有,不想再受安慶緒節制。

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财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複、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公元757年2月,肅宗南巡鳳翔郡,得知安祿山已死,遣使出使回纥,跟回纥締結婚姻并要求他們出兵讨伐叛軍。同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攻克河東郡,叛軍将領崔乾佑悄悄向南逃遁。

8月,回纥3000援軍騎軍趕至,與唐軍一同作戰。9月,廣平王李豫率領蕃漢聯軍收複西京長安,叛軍屍體堆積如山。10月,睢陽失守,而唐軍則是乘收複長安之勢,在陝郡西邊的曲沃跟叛軍作戰,在新店擊潰了叛軍,追殺了二十裡,消滅燕軍十多萬,屍體擺了三十裡。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相州邺郡,唐軍于是順勢收複洛陽,并遣軍攻占河内,迫降叛軍将領嚴莊。安慶緒至邺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将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陽,各率所部至邺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

12月,安慶緒忌憚史思明勢盛,遣使至範陽調兵。史思明囚禁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唐授予範陽節度使。公元758年4月,史思明因私下卻與叛軍多有來往,加之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于是派人暗中殺死史思明,事情失敗後史思明再度反叛。

公元758年9月,唐肅宗派遣郭子儀等九位節度率領步兵騎兵二十萬進攻安慶緒盤踞的相州,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

10月,唐軍北渡黃河,攻衛州,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攻克衛州誅殺叛将安慶和,随機趁勢追擊,在邺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叛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邺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史思明率兵13萬自範陽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遙為聲援。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上)

12月,史思明到相州南邊攻打魏州,魏州節度使崔光遠向南逃跑,奪取魏州後史思明便按兵觀望。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自稱燕王,設立年号。

唐軍20萬圍攻邺城,後增至60萬,但由于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緻戰事久拖不下。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叛軍,魚朝恩不納。公元759年3月,号稱60萬之唐軍,布陣于安陽河之北。

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

史思明收集部衆駐邺城南,誘殺安慶緒及其部下高尚、崔乾祐等人,入城兼并其軍,留其子史朝義守邺城,自還範陽,對抗唐軍。

至此,安史之亂中的安氏一脈勢力覆滅,僅剩史思明部繼續與唐王朝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