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明朗观财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趋势的加强,英国财政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首先反映在建立了一个新的环节,即国营企业与部门财政,(在英国被称为“公司”财政)和发展了预算外专用基金。

在国家和地方预算财政体制的传统环节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国家能够积极地对经济加以干预。

英国财政体系包括:中央政府预算或国家预算;专门(预算外)基金;地方政府预算;各种国营公司的财务。

英国是国家垄断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以下事实即可证明:实力雄厚的垄断联合企业(如“壳牌”运输和机械公司、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霍克西得利联合公司、英国电力总公司及尤尼莱佛公司等)的存在及其与国家机关的密切联系,以及通过财政体系为大垄断资本利益而进行的巨大份额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财政用于干预再生产过程、干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国家投资的比重提高了。

国营经济成分扩大了。英国财经体系中国家垄断趋势则从以下情况反映出来,通过财政环节再分配的国民收入部分增长了,即国民收入愈加国有化;财政日渐成为国家对再生产过程施加影响并推行社会调节政策的主要工具;加速了代表大资本家利益的国家所掌握的资金的集中化过程。

地方政权机关、国营公司的财政政策以及预算外专用基金愈加听命于中央机关。由此具有阶级性质的财政监督作用日益增长起来。

财政体系随着“共同市场”的逐步 演化过程进行了改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不列颠帝国中,首先是劳资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加剧,因为国家采取了强化对劳动人民的财政剥削手段来动员更多的资金。中央和地方争夺更多收入的矛盾和英国与“共同市场”之间在许多财政问题上的矛盾都加剧了。

国家预算,在英国象其它任何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一样,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主要环节。它在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和经济再生产条件上起主要作用。通过国家预算对国家40%左右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国家预算作为国家垄断调节和刺激经济的主要工具,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施以影响。

依靠国家预算资金实行经济军事化和对新的、需要巨额支出的部门(如原子工业、电子工业等)进行基本投资,在国家各个经济部门和经济区域间分配资金,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拨款,对私营工业、农业提供补助,并对国有化部门发放贷款等。通过国家预算还要对原英属殖民地提供“援助”,以维持这些地方的大不列颠帝国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专用基金也是财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共有:国家保险基金、地方公债基金、邮政储蓄基金等。实际上是属于中央政府的国家保险基金有着重大作用。这项基金主要是靠劳动人民自己的缴款组成的。

地方预算不在国家预算之内。从国库观点来看,那些次要的,实效不大的地方税留给了地方预算。同时很大一部分为发展社会和经济公共设施所需费用——学校经费开支、职业教育经费、住宅建设、给排水工程、客运站、筑路、桥梁修建等费用,转嫁给了地方预算。

国营工业部门产值占全国全部工业产值20%是英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英国的许多工业部门、铁路运输及英国银行的国有化有力地促进了国营企业的发展。1

967年有十四个大型钢铁公司转移到国家手中,建立起不列颠钢铁总公司。到1969年又有一系列公司转到了国家管理的邮电事业上去,过去这类业务是在政府各部。1975年为了应付加剧的能源危机,政府成立了不列颠国家石油开发公司,在北海开采石油。1975年颁布了关于造船和航空工业国有化法令。英国共计有十七个国营公司。大量的国家投资使得这些公司的技术重新装备起来,这些国营公司的财务相应地成了英国财政体系中的新环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尽管财政体系的各个环节具有其不同特点,但其社会经济内容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剥削劳动人民并为大垄断资本服务的工具。许多预算环节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却依赖于国家预算,从国家预算里拨付补助金,养老金和取得贷款。

财政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收支对照表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情况反映着英国财政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所起的作用。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财政体系中支出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1955年到1974年二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43倍,而财政体系各环节支出总 数却增长到5.9倍,即通过财政环节再分配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部份愈来愈多。财政体系中支出部分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由41.6%增长到56.2%。从绝对数字看,国家预算占第一位。

1974年底国民生产总值的35%是通过国家预算实行再分配的。财政体系中其它环节支出的增长速度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上述年代中地方预算的支出以更高的速度增长——增长了七倍。而国家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为四倍多。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用于社会性用途的开支,特别是用于教育费用(不算高等教育),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预算上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地方预算支出如此迅速地增长,而自有收入基础却没能相应地随之扩大。这种支出有一半以上是从中央预算中的补助金和贷款来抵补的,这是因为政府有意尽最大可能将资金纳入国家预算。

政府的财政政策首先是着眼于加快中央财政集中过程,增加国家预算收入。1955-1956年到1976-1977年财政年度(英国财政年度系自四月一日到翌年三月三十一日)动员到中央预算的税收,按现行价格计算从四十六亿英镑增加到三百一十九亿英镑,即将近七倍,从而使得国家预算的收入有了增加。

结果,国家预算收入在财政体系总收入中的比重也提高起来。也说明加速财政范畴中的集中化的进程。政府把国家保险基金的资金看作为自己的收入的一个科目。同时,连同国家保险的缴费一起,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55年的33.5%增到1974年的43%。这些基金的收大于支的金额,也搅乱了国库的短期债券,并转化为国家中期和长期有价证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政府对国营公司财务也给予极大影响。除规定其产品价格外,还确定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的数额、方向和来源及解决国营部门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财政监督及其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促进了财政体系各个环节对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实际上,地方管理机关和国营企业所进行的基本建设是在中央政府机关的严格监督之下的。所有这些都说明,尽管财政体系各环节在形式上有自治权,而实际上,收支的增长过程就是财政的集中化过程,大部分资金都集中于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无论在宏观或在微观的规模上都对财政体制和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影响。

国家预算作用的不断提高,要求研究英国战后时期国家预算的结构及其变化的原因。英国国家预算由两部分组成。截至一九六六年为止,它分为常规预算(或称“线上预算”)及帐外预算(或称“线下预算”)。

一些新的支出,特别是有关非殖民主义(对发展国家的“援助”)政策的开支都打入帐外预算之内。政府力图造成一种平衡的预算和无赤字的假象,因为“线上”预算通常是以收大于支而汇总的。若将超平衡项目的逆差加在一起,这种预算则是永久性的赤字。

1966年“线下预算”改称作“公债整理基金”。1968年国家预算结构也有了某些变动。公债整理基金改为“国民公债基金”。这些改变的实质是,在“国民公债基金”的支出部分仅仅开始集中信贷业务,亦即主要向国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本投资的长期信贷,而根据“公债整理基金”,除信贷业务外,还要进行补助。

自建立“国民公债基金”以来,所有的补助金,即按无偿投资办法提供的补助金,开始只按常规预算校对,从前的“整理公债基金”(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的许多支出都转移到常规预算上来。应当指出,信贷资金集中于国家预算的专用项目和以信贷为条件而提供的资金,这使债务者更为合法地利用预算资金,因为他们对贷款,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还本付息。

“国民公债基金”的收入部分是由对国营公司及地方政府长期贷款的利息,英国银行发行局利润及常规预算中收大于支时所提供的资金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常规预算的基本收入系由税金组成,约占收入的96%。预算的支出划分为每年须经下院批准的现行开支(1966-67年度为支出的93%)及一种不须经下院批准的所谓永久支出的统一基金的开支(是常规预算的支出的7%),现行支出包括有:军费、管理机构经费、调节经济支出、社会性用途的支出、对地方政权机关与国营公司的补助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等。

单独划分出永久性支出的统一基金是英国国家预算的一个特点。这项基金中大部分支出是用来偿还国债。但是,这里的基金起着传送程序的作用,因为从1968年起,公债支付转到国民公债基金并由该基金支付。这项整理公债的本来的支出是: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交款、皇室的费用支出、首席检查官和副检查官的薪俸、对北爱尔兰的支付及其它一些项目的支出等。

二十年来,尽管整理公 债的支出的绝对数字 增长了两倍,但它在常规预算支出所占比重却从1956-1966年度的15%缩减到1966/1967年度的7%。整理公债支出的比重下降说明政府经费开支急剧增大,主要是军费和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所需要的支出增长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如果常规预算出现赤字时,用国民公债基金的贷款来弥补,那么在政府的国债上就增加了这个赤字的数目。

国家预算的收入总额是由常规预算的收入扣除重复计算的数额(一百七十七万英镑)的国民公债基金的交款组成的。同样,支出也是由常规预算支出部份和扣除重复计算的数额(国债付款十七亿七千万英镑)的付款组成。

所以,1976-77年度预算的综合收入规定为三百三十六亿二千七百万英镑,支出为四百七十亿七千七百万英镑。预算的复合组成,支出从这部分转到另一部分,就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支出暧昧不清而掩盖了真实数目。

永久性的赤字成了战后时期英国国家预算的特点,仅从1971/1972年度至1975/1976年度累计赤字已增长到二百零九亿英镑,而且年复一年地增长。1971年/1972年度赤字为五亿六千六百万英镑;1974/1975年度为五十八亿英镑;1975/1976年度为八十八亿英镑;1976/1977年度预算草案中预算赤字为一百零八亿英镑。这就证明国家预算日益加剧的的紧张程度和国内通货膨胀的深刻化过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