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作者:明朗觀财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于國家壟斷趨勢的加強,英國财政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點首先反映在建立了一個新的環節,即國營企業與部門财政,(在英國被稱為“公司”财政)和發展了預算外專用基金。

在國家和地方預算财政體制的傳統環節内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使得國家能夠積極地對經濟加以幹預。

英國财政體系包括:中央政府預算或國家預算;專門(預算外)基金;地方政府預算;各種國營公司的财務。

英國是國家壟斷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以下事實即可證明:實力雄厚的壟斷聯合企業(如“殼牌”運輸和機械公司、英國皇家化學工業公司、英國石油公司,霍克西得利聯合公司、英國電力總公司及尤尼萊佛公司等)的存在及其與國家機關的密切聯系,以及通過财政體系為大壟斷資本利益而進行的巨大份額的國民收入的再配置設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财政用于幹預再生産過程、幹預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的國家投資的比重提高了。

國營經濟成分擴大了。英國财經體系中國家壟斷趨勢則從以下情況反映出來,通過财政環節再配置設定的國民收入部分增長了,即國民收入愈加國有化;财政日漸成為國家對再生産過程施加影響并推行社會調節政策的主要工具;加速了代表大資本家利益的國家所掌握的資金的集中化過程。

地方政權機關、國營公司的财政政策以及預算外專用基金愈加聽命于中央機關。由此具有階級性質的财政監督作用日益增長起來。

财政體系随着“共同市場”的逐漸 演化過程進行了改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這樣的發展趨勢必然導緻不列颠帝國中,首先是勞資之間的對抗性沖突的加劇,因為國家采取了強化對勞動人民的财政剝削手段來動員更多的資金。中央和地方争奪更多收入的沖突和英國與“共同市場”之間在許多财政問題上的沖突都加劇了。

國家預算,在英國象其它任何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一樣,是國家财政體系中的主要環節。它在保證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政治和經濟再生産條件上起主要作用。通過國家預算對國家40%左右的國民收入進行再配置設定。國家預算作為國家壟斷調節和刺激經濟的主要工具,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施以影響。

依靠國家預算資金實行經濟軍事化和對新的、需要巨額支出的部門(如原子工業、電子工業等)進行基本投資,在國家各個經濟部門和經濟區域間配置設定資金,對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撥款,對私營工業、農業提供補助,并對國有化部門發放貸款等。通過國家預算還要對原英屬殖民地提供“援助”,以維持這些地方的大不列颠帝國的勢力範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專用基金也是财政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共有:國家保險基金、地方公債基金、郵政儲蓄基金等。實際上是屬于中央政府的國家保險基金有着重大作用。這項基金主要是靠勞動人民自己的繳款組成的。

地方預算不在國家預算之内。從國庫觀點來看,那些次要的,實效不大的地方稅留給了地方預算。同時很大一部分為發展社會和經濟公共設施所需費用——學校經費開支、職業教育經費、住宅建設、給排水工程、客運站、築路、橋梁修建等費用,轉嫁給了地方預算。

國營工業部門産值占全國全部工業産值20%是英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英國的許多工業部門、鐵路運輸及英國銀行的國有化有力地促進了國營企業的發展。1

967年有十四個大型鋼鐵公司轉移到國家手中,建立起不列颠鋼鐵總公司。到1969年又有一系列公司轉到了國家管理的郵電事業上去,過去這類業務是在政府各部。1975年為了應付加劇的能源危機,政府成立了不列颠國家石油開發公司,在北海開采石油。1975年頒布了關于造船和航空工業國有化法令。英國共計有十七個國營公司。大量的國家投資使得這些公司的技術重新裝備起來,這些國營公司的财務相應地成了英國财政體系中的新環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盡管财政體系的各個環節具有其不同特點,但其社會經濟内容卻是一樣的,即都是為了剝削勞動人民并為大壟斷資本服務的工具。許多預算環節形式上是獨立的,但卻依賴于國家預算,從國家預算裡撥付補助金,養老金和取得貸款。

财政體系的各個環節的收支對照表及其在國民生產毛額中所占比重的變動情況反映着英國财政體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所起的作用。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财政體系中支出增長速度超過國民生產毛額的增長速度。從1955年到1974年二十年間,國民生產毛額增長3.43倍,而财政體系各環節支出總 數卻增長到5.9倍,即通過财政環節再配置設定的國民生產毛額的部份愈來愈多。财政體系中支出部分占國民總産值的比重由41.6%增長到56.2%。從絕對數字看,國家預算占第一位。

1974年底國民生產毛額的35%是通過國家預算實行再配置設定的。财政體系中其它環節支出的增長速度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上述年代中地方預算的支出以更高的速度增長——增長了七倍。而國家預算支出的增長速度為四倍多。發生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用于社會性用途的開支,特别是用于教育費用(不算高等教育),中央政府轉移到地方預算上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地方預算支出如此迅速地增長,而自有收入基礎卻沒能相應地随之擴大。這種支出有一半以上是從中央預算中的補助金和貸款來抵補的,這是因為政府有意盡最大可能将資金納入國家預算。

政府的财政政策首先是着眼于加快中央财政集中過程,增加國家預算收入。1955-1956年到1976-1977年财政年度(英國财政年度系自四月一日到翌年三月三十一日)動員到中央預算的稅收,按現行價格計算從四十六億英鎊增加到三百一十九億英鎊,即将近七倍,進而使得國家預算的收入有了增加。

結果,國家預算收入在财政體系總收入中的比重也提高起來。也說明加速财政範疇中的集中化的程序。政府把國家保險基金的資金看作為自己的收入的一個科目。同時,連同國家保險的繳費一起,國家預算收入在國民總産值中的比重也由1955年的33.5%增到1974年的43%。這些基金的收大于支的金額,也攪亂了國庫的短期債券,并轉化為國家中期和長期有價證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政府對國營公司财務也給予極大影響。除規定其産品價格外,還确定其基本建設投資撥款的數額、方向和來源及解決國營部門發展的若幹重大問題。

财政監督及其範圍的不斷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促進了财政體系各個環節對中央政權的從屬關系。實際上,地方管理機關和國營企業所進行的基本建設是在中央政府機關的嚴格監督之下的。所有這些都說明,盡管财政體系各環節在形式上有自治權,而實際上,收支的增長過程就是财政的集中化過程,大部分資金都集中于國家預算。國家預算無論在宏觀或在微觀的規模上都對财政體制和國家的經濟生活有着影響。

國家預算作用的不斷提高,要求研究英國戰後時期國家預算的結構及其變化的原因。英國國家預算由兩部分組成。截至一九六六年為止,它分為正常預算(或稱“線上預算”)及帳外預算(或稱“線下預算”)。

一些新的支出,特别是有關非殖民主義(對發展國家的“援助”)政策的開支都打入帳外預算之内。政府力圖造成一種平衡的預算和無赤字的假象,因為“線上”預算通常是以收大于支而彙總的。若将超平衡項目的逆差加在一起,這種預算則是永久性的赤字。

1966年“線下預算”改稱作“公債整理基金”。1968年國家預算結構也有了某些變動。公債整理基金改為“國民公債基金”。這些改變的實質是,在“國民公債基金”的支出部分僅僅開始集中信貸業務,亦即主要向國營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資本投資的長期信貸,而根據“公債整理基金”,除信貸業務外,還要進行補助。

自建立“國民公債基金”以來,所有的補助金,即按無償投資辦法提供的補助金,開始隻按正常預算校對,從前的“整理公債基金”(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的許多支出都轉移到正常預算上來。應當指出,信貸資金集中于國家預算的專用項目和以信貸為條件而提供的資金,這使債務者更為合法地利用預算資金,因為他們對貸款,必須在規定期限内還本付息。

“國民公債基金”的收入部分是由對國營公司及地方政府長期貸款的利息,英國銀行發行局利潤及正常預算中收大于支時所提供的資金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正常預算的基本收入系由稅金組成,約占收入的96%。預算的支出劃分為每年須經下院準許的現行開支(1966-67年度為支出的93%)及一種不須經下院準許的所謂永久支出的統一基金的開支(是正常預算的支出的7%),現行支出包括有:軍費、管理機構經費、調節經濟支出、社會性用途的支出、對地方政權機關與國營公司的補助及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等。

單獨劃分出永久性支出的統一基金是英國國家預算的一個特點。這項基金中大部分支出是用來償還國債。但是,這裡的基金起着傳送程式的作用,因為從1968年起,公債支付轉到國民公債基金并由該基金支付。這項整理公債的本來的支出是: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交款、皇室的費用支出、首席檢查官和副檢查官的薪俸、對北愛爾蘭的支付及其它一些項目的支出等。

二十年來,盡管整理公 債的支出的絕對數字 增長了兩倍,但它在正常預算支出所占比重卻從1956-1966年度的15%縮減到1966/1967年度的7%。整理公債支出的比重下降說明政府經費開支急劇增大,主要是軍費和國家對經濟生活實行幹預所需要的支出增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财政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如果正常預算出現赤字時,用國民公債基金的貸款來彌補,那麼在政府的國債上就增加了這個赤字的數目。

國家預算的收入總額是由正常預算的收入扣除重複計算的數額(一百七十七萬英鎊)的國民公債基金的交款組成的。同樣,支出也是由正常預算支出部份和扣除重複計算的數額(國債付款十七億七千萬英鎊)的付款組成。

是以,1976-77年度預算的綜合收入規定為三百三十六億二千七百萬英鎊,支出為四百七十億七千七百萬英鎊。預算的複合組成,支出從這部分轉到另一部分,就可以使相當一部分支出暧昧不清而掩蓋了真實數目。

永久性的赤字成了戰後時期英國國家預算的特點,僅從1971/1972年度至1975/1976年度累計赤字已增長到二百零九億英鎊,而且年複一年地增長。1971年/1972年度赤字為五億六千六百萬英鎊;1974/1975年度為五十八億英鎊;1975/1976年度為八十八億英鎊;1976/1977年度預算草案中預算赤字為一百零八億英鎊。這就證明國家預算日益加劇的的緊張程度和國内通貨膨脹的深刻化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