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作者:清墨史纪

«——【·前言·】——»

隋文帝杨坚废太子杨勇,是隋朝建立后的第一次废太子行动。自隋文帝之后,太子废立,并非新鲜事。

而隋文帝与晋王杨广之间的关系,则是唐朝君臣在讨论隋炀帝杨广的过程中,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隋文帝杨坚废太子杨勇,是为了稳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晋王杨广则是为实现文治武功两不误的目标,而采取了“以文制武”的政策路线。

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和史实,对隋文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进行考论,力求进一步探讨“以文制武”政策路线在隋唐王朝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在讨论本文所涉及的几个主要历史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隋朝之初“文武分野”的背景与原因加以论述。

一、杨勇:被废太子的悲剧

杨勇是隋朝的嫡长子,在隋文帝的儿子中排行第七,在众多儿子中,他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文帝对他寄予厚望,在册立他为太子之前,就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让他接触政治。

文帝对杨勇也没有放松对他的培养。文帝在位期间,杨勇就经常被召入宫内和大臣们一起商讨政事。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然而,正是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之位,却成了杨勇一生无法逾越的坎。就在文帝驾崩之后不久,杨勇就被废了太子之位。

《隋书·杨勇传》记载:“上(文帝)既崩,时六日中未寝,上至自取御衣而服之。勇谏曰:‘陛下既崩,中外不宁,宜早定储位。’上曰:‘太子方以孝闻天下,岂有不承宗庙、继嗣之义乎?’勇曰:‘陛下如天之象,海内不安,故欲早定储位。’上曰:‘且令群臣会议之。’”

文帝驾崩之后的第六天就开始举行葬礼了。当时杨勇正在东宫侍奉太子之位。按照惯例来说皇帝死了之后就要按照嫡庶分别下葬:嫡子、庶子的谥号是不同的。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杨勇也是一个比较有才气的人,他写了一篇文章劝谏文帝不要早立太子。

“自古及今之事父之道,未有不因君之尊而更尊者也……今陛下以天子居摄,而欲改立太子,非所以正嫡庶之礼也!”

文帝看了这篇文章之后非常生气,认为杨勇这是在讥讽他的“皇父”,于是把他废为了庶人。这是为什么呢?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文帝在临终之前就已经交代了杨勇的任务,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帝位,并且要尽快确立太子。但是杨勇却以为自己有“皇父”的身份,不想那么快就被立为太子。然而文帝死后,杨勇还是被立为了太子。这是因为杨勇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些事情,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隋书》记载:“文帝既崩,时杨勇在东宫,上至自取御衣而服之,勇谏曰:‘陛下如天之象,海内不安,故欲早定太子。’上曰:‘且令群臣会议之。’上曰:‘且令群臣会议之。’”

虽然文帝已经去世了,但是群臣们还是要按照规矩来商议太子的事情。当时杨勇并不知道文帝已经驾崩了,他以为自己是被立为太子了。于是就进宫找大臣们讨论自己的事情,结果还是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最后他只好去找文帝的女儿杨丽华商量如何继续当太子。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杨勇对文帝还是有感情的,他又去找了文帝的女儿宣华夫人杨氏帮忙。杨氏是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她知道如果杨勇继续当太子的话,那么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她就劝说杨勇应该尽快确立太子之位。

《隋书》记载:“上曰:‘太子方以孝闻天下,岂有不承宗庙、继嗣之义乎?’勇曰:‘陛下如天之象,海内不安故欲早定储位。’上曰:‘且令群臣会议之。’”

二、杨广:皇帝与太子之争

杨勇被废之后,杨广顺理成章地登上太子之位。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杨勇被废的原因,他在政治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但杨广的父亲是皇帝,在政治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所以杨广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杨广登基之后不久,就开始为自己设计新的政治路线了。在这一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内外皆正”的明君。

首先是将自己包装成一个贤明之君。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和资格当皇帝,杨广进行了一系列“包装”工作。首先,他自称是“孝德皇帝之子”,以与其父杨坚不同的方式自称皇帝。其次,他强调自己为“有德之君”,以此来表现自己有德于民。再次,他用“文”和“武”两种力量来划分自己和父亲杨坚之间的距离。

根据史书记载:“广不以其兄为非而更于其兄之子,每有大事必与大臣谋之……尝以事见帝曰:‘臣今被任以大位,苟有不才之人则不宜委以大位,宜先事请旨’……又尝使人于朝奏事之后赐内坐听事。帝以为贤’”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杨广认为他被任命为皇帝是因为他有德于民。但是他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哥哥来当皇帝,而是应该首先得到皇帝的批准才可以正式上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有德于民。

在政治上,杨广也十分积极地行动起来。在他执政期间,将全国分为36个州、郡县管理、进行统一管理和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废太子与晋王之争

隋朝末年,杨勇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杨勇曾多次“数为不法,不恭上意”,杨广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隋炀帝很快便发现他并非如杨广所说那样“不恭上意”,他不仅是位颇有能力的开国功臣,而且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极为慎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杨勇的表现远不如杨广。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开皇十二年(592)六月,“太常卿韦孝宽上疏言:‘臣所见太子有五失……陛下宜早决之。’”这是隋文帝在杨坚去世后第一次公开批评太子,这也是隋文帝晚年第一次直接批评自己的儿子。虽然“每事必谏”,但与其子杨广一比,其进谏效果就大不相同。隋炀帝在“废立”事件中的表现也令隋文帝大为不满。

五月,“文帝立太子于仁寿宫,将治行台于仁寿宫”。

五月二十八日,隋炀帝与杨广共同巡幸洛阳。“上谓宇文述曰:‘天下多事,朕未尝不忧之,但恐诸子不能为朕尽力耳。吾今与卿等东巡山东、河南、河北及江南之地,观其所由,见其所止也。’”[49]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从杨广的角度看这次巡幸无疑是一次政治试探。

五月二十七日,他的侍从人员在杨广的引领下来到仁寿宫拜谒炀帝。隋炀帝事先并未告诉他们自己要来洛阳的消息,也未宣布他要到洛阳巡幸的决定。“上始知有行幸之事,大惊”。

杨广则认为他的这次巡幸是“欲观天下之政”,说明他希望能够获得“四方之望”(即得到民众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隋文帝对杨勇和杨广两人都十分失望、不满。首先,隋文帝认为杨广作为太子的时间太短,而且杨广在政治上缺乏主见,甚至还有可能被大臣控制。

其次,杨广在位期间不知道收敛,骄奢淫逸,甚至还在修建洛阳城的时候大兴土木。所以隋文帝认为杨广“非仁孝之主”,其行为“甚不可长”。

所以,隋文帝最终决定将太子之位禅让给长子杨勇。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杨勇被废黜之后,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开始显现出来。首先是在政治上。杨勇被废黜之后不久,隋文帝便任命裴矩为中书令以代替杨广的位置。

接着在军事上,“帝将击高丽,遣使与宇文述、高颖等计议。王道谦、裴矩以为不可;帝曰:‘高丽虽弱,但多险阻,若诸将并力南伐,我师必穷。’乃以高颖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自临淄出发南伐”[53]。可以说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在此时已经愈演愈烈。

其次是在社会经济方面。隋文帝认为:“高丽之国……民贫国敝,不可长守”;而隋文帝则认为:“高丽之地虽广而民力不足,若使中国得略之……使民足而国富矣”。再次是在经济方面:“文帝乃命有司议开府仪同三司所领诸州县人口、户口、土田、财赋”;而在军事方面:“(隋)文帝欲用汉将之才……于是天下之人无不喜见者。”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由此可见,隋文帝希望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增强自己的统治基础的愿望已经逐渐地落空了。最后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帝既欲传位广儿”;而隋文帝更是“意欲传位广儿”[59]。由此可见隋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了。

隋文帝废嫡长子而立庶子的政治后果是非常明显的。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太子之位落入嫡子手中,从而引发皇子们之间的“争储”。

但事实上,废太子杨勇被废后,并没有引发皇子们之间的“争储”事件。而且在废太子杨勇之后不久,隋文帝就已经将太子杨广调回长安,使其能够继续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这也说明隋文帝在处理储君问题时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作者观点

作者认为,隋文帝在开皇九年(583)八月初十的遗诏中,之所以不立杨勇为皇太子,是因为杨勇与太子身份不相称、并没有获得隋文帝的“偏爱”。

而在开皇九年(583)九月初十,隋文帝便立刻将杨勇从太子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改立晋王为皇太子,并将杨勇降为蜀王,剥夺了他的政治权力。

隋文帝这种“废嫡长子而立庶子”的遗诏行为,无疑是对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一种否定。因此可以说,杨勇之所以被废,是因为其太子身份不合格,而杨广之所以被立为皇太子,则是因为其晋王身份更优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文帝的政治智慧。

追溯:隋朝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政策路线考论

参考文献

1.《隋书·炀帝纪》

2.《资治通鉴》(卷一一三)

3.《隋书·经籍志》(卷二二)

4.《隋书·皇后传序》(卷五九)

5.《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九·皇后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