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作者:文史资料工作室

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一 翁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葫芦馆子”在过去是因为门前挂了一个木头葫芦而得名,堇次于“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因而饭菜没有 “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做得那样精细,但也算是“二细馆子”,现如今市面上所谓的高中档饭馆都属于这类“葫芦馆子”,只是夕日“葫芦馆子”中不卖海菜,但有时候也不尽然。

“葫芦馆子”一般从五更开业,一直卖到夜晚三更天,专卖“零座”,而“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则是包办酒席,不卖“零座”;特别是冬天白露到冬至这段时间,还卖山羊肉和黄酒糟煮成的“头脑”。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头 脑

这期间,门外吊出的灯笼底下垂着一个“木钱”的幌子,意思是让顾客天未亮就打着灯笼来喝“头脑”,因而归化城人又叫它“稍昏馆子”。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饭菜除了海味菜、烧麦、包子、饸洛,应有尽有,服务对象也很广泛,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叫:面向工薪阶层。获利虽然不如“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丰厚,但“流水”很大,是实际意义上的“薄利多销”;

从作者的经历来讲,1975年参加工作,有住过十年饭馆的经历,那时候的老师傅们都是“旧社会”过来的“老食店行”,在他们来看:今天的厨子好当,因为客人只能是饭店里卖啥,吃啥?但这在民国以前可不行——客人点出某一种稀有的菜肴,饭店的厨师如果做不出来,或者做得不对味?哪是绝对不行的。

在归化城最有名的“葫芦馆子”是当年大西街西口路南的“双和源”和小召路西的“会丰轩”,其次还有“福义元”、“永和源”、“聚丰轩”、“北古丰轩”、“德丰轩”。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双和源”由于靠近集市,和“二府衙门”只隔着一条太管巷和扎达盖河,乡下农民进城缴粮、打官司都在这里请客吃饭,故此该号的“里堂”和楼上卖“葫芦馆子”的饭,楼下的“外堂”卖荞面饸洛;该号与“会丰轩”平分着归化城东西两半个城的生意,清时的“宝店”(赌坊)由“道台衙门”和“二府衙门”的轿夫们操纵着,多半设在大西街一带,赌场中赢了钱要大吃二喝,输了也要挥霍浪费,这就与“因为一口气,卖了十亩地”的乡下打官司的人构成了“双和源”两大主要服务对象,生意十分的火爆。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1904年(光绪三十年)回民驼户开始往新疆揽脚,经济状况逐渐好斩,1912年由“中和马店”和“兴隆元饽饽铺”财东白维礼开设了唯一的一家回民“葫芦馆子”——“北古丰轩”;

随着回民驼户的日趋发展,马姓回民又出资设了“德丰轩”,1920年又由“北古丰轩”分支出包办酒席的“南古丰轩”。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然而,归化城所有的“葫芦馆子”中,只有“会丰轩”的寿命最长,成立于嘉庆年间,1923年开始包办酒席,一直到1950年财东把盘底交给工人,改组为“公益轩”,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会丰轩”所以能如此久远,和后来官僚资本的加入有很大的关系。

1865年(同治四年)4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吴家店被捻军杀死,尸体由一个土默旗士兵从乱军中寻回,该人姓张,系归化城南八拜村蒙古族地主家的长工,曾代替主人“打南阵”立了军功后任过张家口的都统,后来回归化城在小召三道巷修建府邸养老,当地人称他“武大人”。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僧格林庆王爷

“武大人”常到“会丰轩”吃饭,“会丰轩”将要倒闭时,“武大人”投以巨资接下才使“会丰轩”兴旺起来。有了“武大人”的撑腰,除了汉族客人光顾,蒙古的“嘎兰达”、老财也来捧场。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会丰轩”主要做归绥东区、凉城北区和丰镇西区农民的买卖,庄户人粜完粮吃饭都给现钱,所以资金运转灵活;店里除了自制黄酒,自己杀羊,猪肉铺也尽拣好肉送来,故“会丰轩”以“过油肉”、“头脑”和“鸳鸯火烧”而驰名全城。

过油肉三天前就用大瓦盆小佐料喂好,每天顶替着拿出来炒菜,所以色香味具佳,使人驱之若鹜。一个七寸过油肉,37年以前是0.18分,连茶庄、票号的大老板也专为过油肉而来“会丰轩”吃饭;1923年开始包办酒席时,海味向天津“隆昌号”直接进货,不受本地海味店的剥削,因而成本低,席面显得满当,1937年以前鱼翅席20多元一桌,海参席15元一桌,归化城人为了实惠多愿光顾,南面的粮店、北面的皮毛牲畜店均来“会丰轩”请客,不少店铺都成了“会丰轩”的“相与”。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京绥铁路还没有修至丰镇以前,集宁以南的农民也来归化城粜粮,秋收后小召前经过五十家街至南柴火市,粮车络绎不绝。庄户人吃饭讲究实际,为此归化城的饭馆发明了荤素两样的肉馅饼和糖馅饼,有中口碗那么大,分别放在两个盘子中,谓之“鸳鸯火烧”,抗战前一个火烧只卖二角四到二角八分,赶车的老倌有半个火烧喝一碗素面(四分钱)就能吃饱,老年人连半个也吃不了,买一个火烧可以把一半带回家馈赠亲友。“会丰轩”的“鸳鸯火烧”比其它馆子的个大,再加过油肉驰名,在南柴火市粜粮的农民不惜多跑路也要到“会丰轩”吃饭。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归化城里的日本宪兵

1924年(民国十三年),地面混乱,农村的中小地主多被土匪抢穷,庄户顾客减少,羊肉涨价后“头脑”卖到一毛钱一碗后连城里人也少有光顾;1937年秋天归绥沦陷,汉奸特务吃饭均让记上账,柜上人又不敢去要;1945年日寇投降后,法币贬值,早晨卖出去的肉、面,晚上相同的价格买不回来,几年间把积存的“厚成”掏空,最后财东张秉温不得不卖了两处祖院还清外债,盘底归了“公益轩”。

七十二行在归绥(十七)—归化城的葫芦馆子

归化城街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