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城的葫蘆館子
一 翁
“葫蘆館子”在過去是因為門前挂了一個木頭葫蘆而得名,堇次于“小班館子”和“大戲館子”,因而飯菜沒有 “小班館子”和“大戲館子”做得那樣精細,但也算是“二細館子”,現如今市面上所謂的高中檔飯館都屬于這類“葫蘆館子”,隻是夕日“葫蘆館子”中不賣海菜,但有時候也不盡然。
“葫蘆館子”一般從五更開業,一直賣到夜晚三更天,專賣“零座”,而“小班館子”和“大戲館子”則是包辦酒席,不賣“零座”;特别是冬天白露到冬至這段時間,還賣山羊肉和黃酒糟煮成的“頭腦”。
頭 腦
這期間,門外吊出的燈籠底下垂着一個“木錢”的幌子,意思是讓顧客天未亮就打着燈籠來喝“頭腦”,因而歸化城人又叫它“稍昏館子”。
飯菜除了海味菜、燒麥、包子、饸洛,應有盡有,服務對象也很廣泛,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叫:面向工薪階層。獲利雖然不如“小班館子”和“大戲館子”豐厚,但“流水”很大,是實際意義上的“薄利多銷”;
從作者的經曆來講,1975年參加工作,有住過十年飯館的經曆,那時候的老師傅們都是“舊社會”過來的“老食店行”,在他們來看:今天的廚子好當,因為客人隻能是飯店裡賣啥,吃啥?但這在民國以前可不行——客人點出某一種稀有的菜肴,飯店的廚師如果做不出來,或者做得不對味?哪是絕對不行的。
在歸化城最有名的“葫蘆館子”是當年大西街西口路南的“雙和源”和小召路西的“會豐軒”,其次還有“福義元”、“永和源”、“聚豐軒”、“北古豐軒”、“德豐軒”。
“雙和源”由于靠近集市,和“二府衙門”隻隔着一條太管巷和紮達蓋河,鄉下農民進城繳糧、打官司都在這裡請客吃飯,故此該号的“裡堂”和樓上賣“葫蘆館子”的飯,樓下的“外堂”賣荞面饸洛;該号與“會豐軒”平分着歸化城東西兩半個城的生意,清時的“寶店”(賭坊)由“道台衙門”和“二府衙門”的轎夫們操縱着,多半設在大西街一帶,賭場中赢了錢要大吃二喝,輸了也要揮霍浪費,這就與“因為一口氣,賣了十畝地”的鄉下打官司的人構成了“雙和源”兩大主要服務對象,生意十分的火爆。
1904年(光緒三十年)回民駝戶開始往新疆攬腳,經濟狀況逐漸好斬,1912年由“中和馬店”和“興隆元饽饽鋪”财東白維禮開設了唯一的一家回民“葫蘆館子”——“北古豐軒”;
随着回民駝戶的日趨發展,馬姓回民又出資設了“德豐軒”,1920年又由“北古豐軒”分支出包辦酒席的“南古豐軒”。
然而,歸化城所有的“葫蘆館子”中,隻有“會豐軒”的壽命最長,成立于嘉慶年間,1923年開始包辦酒席,一直到1950年财東把盤底交給勞工,改組為“公益軒”,走上了公私合營的道路。“會豐軒”是以能如此久遠,和後來官僚資本的加入有很大的關系。
1865年(同治四年)4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吳家店被撚軍殺死,屍體由一個土默旗士兵從亂軍中尋回,該人姓張,系歸化城南八拜村蒙古族地主家的長工,曾代替主人“打南陣”立了軍功後任過張家口的都統,後來回歸化城在小召三道巷修建府邸養老,當地人稱他“武大人”。
僧格林慶王爺
“武大人”常到“會豐軒”吃飯,“會豐軒”将要倒閉時,“武大人”投以巨資接下才使“會豐軒”興旺起來。有了“武大人”的撐腰,除了漢族客人光顧,蒙古的“嘎蘭達”、老财也來捧場。
“會豐軒”主要做歸綏東區、涼城北區和豐鎮西區農民的買賣,莊戶人粜完糧吃飯都給現錢,是以資金運轉靈活;店裡除了自制黃酒,自己殺羊,豬肉鋪也盡揀好肉送來,故“會豐軒”以“過油肉”、“頭腦”和“鴛鴦火燒”而馳名全城。
過油肉三天前就用大瓦盆小佐料喂好,每天頂替着拿出來炒菜,是以色香味具佳,使人驅之若鹜。一個七寸過油肉,37年以前是0.18分,連茶莊、票号的大老闆也專為過油肉而來“會豐軒”吃飯;1923年開始包辦酒席時,海味向天津“隆昌号”直接進貨,不受本地海味店的剝削,因而成本低,席面顯得滿當,1937年以前魚翅席20多元一桌,海參席15元一桌,歸化城人為了實惠多願光顧,南面的糧店、北面的皮毛牲畜店均來“會豐軒”請客,不少店鋪都成了“會豐軒”的“相與”。
京綏鐵路還沒有修至豐鎮以前,集甯以南的農民也來歸化城粜糧,秋收後小召前經過五十家街至南柴火市,糧車絡繹不絕。莊戶人吃飯講究實際,為此歸化城的飯館發明了葷素兩樣的肉餡餅和糖餡餅,有中口碗那麼大,分别放在兩個盤子中,謂之“鴛鴦火燒”,抗戰前一個火燒隻賣二角四到二角八分,趕車的老倌有半個火燒喝一碗素面(四分錢)就能吃飽,老年人連半個也吃不了,買一個火燒可以把一半帶回家饋贈親友。“會豐軒”的“鴛鴦火燒”比其它館子的個大,再加過油肉馳名,在南柴火市粜糧的農民不惜多跑路也要到“會豐軒”吃飯。
歸化城裡的日本憲兵
1924年(民國十三年),地面混亂,農村的中小地主多被土匪搶窮,莊戶顧客減少,羊肉漲價後“頭腦”賣到一毛錢一碗後連城裡人也少有光顧;1937年秋天歸綏淪陷,漢奸特務吃飯均讓記上賬,櫃上人又不敢去要;1945年日寇投降後,法币貶值,早晨賣出去的肉、面,晚上相同的價格買不回來,幾年間把積存的“厚成”掏空,最後财東張秉溫不得不賣了兩處祖院還清外債,盤底歸了“公益軒”。
歸化城街景